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 > 第232章 萤火之光

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轱辘声突然戛然而止。赵亚楠猛地回头,看见何三抱着油纸包的糕点、新打的油纸伞,还有不知从哪淘来的木雕小人,边跑边喊,发冠歪了也顾不上扶,腰间玉佩在晨光里晃出碎金似的光。

“师傅!等一等!”何三撞得街边货郎的扁担乱晃,惊起一片此起彼伏的“小心”声。阿武勒住缰绳,马匹打着响鼻刨地,车辕上的酒坛相撞,发出清脆的嗡鸣。老人掀开布帘探出身,正好接住何三抛上来的包裹,粗粝的手掌触到油纸里尚有余温的糕点,忽然想起今早这小子偷偷溜出的背影。

“怎的这般毛毛躁躁?”老人摩挲着木雕小人——是个舞剑的侠客,雕工虽糙,却透着股山里孩子的野劲。何三弯腰撑着膝盖喘气,鬓角的汗滴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痕:“该给您备上防风的斗篷的……还有山里打不到的细盐,我昨儿见巷口杂货铺进了新货……”

赵亚楠望着父亲眼底突然泛起的水光,那是比看见她翡翠镯子时更复杂的神情。老人伸手拍了拍何三的后脑勺,力道重得像在拍自家养的老黄牛:“你这混小子,倒比你姐还啰嗦。”话虽这么说,却仔细将木雕小人塞进包袱最里层,与那包山桃花并排搁着。

何三红着脸帮老人码齐货物,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马车边缘的铜钉。他想起昨天偷听到姐姐在房里叹气,说没来得及给师傅做双护膝。

“好好好,”老人笑着打断他,“在这儿别由着性子闯祸,照顾好姐姐……”他转头看向立在街边的赵亚楠,女儿腕间的翡翠镯子在阳光下晃了晃,像极了山里深潭倒映的月光,“你姐如今不容易,万事多担待些。”

阿武的马鞭轻响,马匹再次踏动。赵亚楠望着父亲探出车窗的手,那手背上的皱纹里还沾着今早装车时的木屑。马车转过街角的刹那,她听见何三突然喊:“师傅!过几天我来接您!”回声撞在白墙上,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晨雾散尽时,何三还望着马车消失的方向发呆。赵亚楠走过去,发现他腰间不知何时挂了个草编的小筐——是父亲今早编的,山里孩子常用这东西装野果。“姐,”何三突然开口,声音闷得像塞了团棉花,“下次师傅来,咱们把西厢房收拾出来,装个火炕,山里人怕冷……”

她点点头,目光落在街角货郎新换的拨浪鼓上。彩绘的虎娃手里,不知何时系上了根红绸——就像父亲包袱上那根系酒坛的红绳,在风里摇摇晃晃,系住了山与城,也系住了那些欲言又止的牵挂。

赵亚楠心中泛起酸涩,交织着不舍。若不是身上藏着太多难以言说的秘密,她如何舍得让老爹这么快就回去?毕竟老人家才刚到几日,她总觉得自己这个女儿当得实在不够格。正自出神间,忽见何三引着三位身着青衫、举止端方的书生,正立在小院门前恭敬等候。

见是他们,赵亚楠心中既为这几个书生已考取贡士的出息感到欣慰,又因他们特意登门探望而倍感暖意。她待这三位书生向来尽心,如今看来,他们定是听闻了消息,才特意前来——如此重情重义,倒不枉自己当初一番栽培。

她忙迎上前去,将众人请进小院凉亭。李婶最是会看眼色,早端来青瓷茶盏与碟中酥点,案上檀香袅袅,倒衬得满座书香更浓。

王云峰望着她,喉结滚动,眼眶微潮,千言万语涌到嘴边,却只剩一声低低的“姑娘”。肖云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袖褶皱,张了张嘴,到底还是将话咽了回去,只把眼底的动容化作一声绵长的叹息。

三位书生深知,茶庭表面上是徐掌柜主事,真正暗中照拂他们的,却是眼前这位化名“唤男”的赵亚楠。

见气氛微凝,赵亚楠率先拂袖笑道:“三位如今可是咱们茶庭的金凤凰,往后若在京城得了功名,可别忘了回来替我写块‘育贤坊’的匾额挂在门楣上。”指尖轻轻叩了叩案几上的青瓷茶盏,檀木茶盘里的桂花酥还冒着热气,倒像是把这些年的照拂都融在了茶香里。

王云峰听得眼眶又热了几分,刚要开口,却见孙景辉已整了整青衫,长揖及地:“亚楠姑娘才是寒门士子的引路人。听闻姑娘近日喜事将近,我等虽愚钝,却也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袖中摸出幅素绢,上面歪歪扭扭画着几枝墨兰,“这是景辉昨夜熬了半宿画的,说兰花生于幽壑却不争春,正像姑娘……”

“景辉的画功倒是长进了。”赵亚楠接过画轴时,指尖拂过孙景辉刻意藏起的墨团——那是他紧张时总改不掉的习惯。

赵亚楠望着三位书生眼中未褪的孺慕之情,指尖轻轻摩挲着石桌上的茶渍,仿佛又触到了他们趴在账房桌上抄书时,袖角蹭过的墨痕:“十年寒窗终得偿,如今你们既是贡士,便如雏凤初啼,往后在官场行走——”她忽然抬眼,目光掠过王云峰腰间新配的玉坠,又落在肖逸尘磨出毛边的袖口,声音轻了几分,“若遇着棘手事,茶庭永远是你们的落脚处。姐姐不懂权谋,只盼你们记得,这官服上的补子虽绣着禽鸟瑞兽,到底要衬着百姓的万家灯火才好看。”

孙景辉听得重重点头,喉间滚动着说出“一定不负””

凉亭外的风掀起檐角铜铃,赵亚楠望着他们腰间晃动的贡士腰牌,忽然想起初见时他们来茶庭的窘迫模样。如今少年们衣袂飘飘,倒像真的要乘着这春风直上青云了:“殿试在即,回去安心复习功课吧。”她从竹篮里拎出三个油纸包,里面是李婶新烤的茯苓饼,“若得了空,便多去茶庭逛逛,别学景辉总把《茶经》当圣贤书读——”见孙景辉耳尖通红地要辩解,又笑着摆手,“待你们穿上官靴那日,姐姐自会备下新茶,听你们讲朝堂外的月光是否比茶庭的更亮些。”

目送三人背影消失在青石板巷口,赵亚楠指尖抚过石桌上未收的茶盏,盏底还沉着几片舒展的龙井。或许该让徐掌柜多备些粗瓷碗了,这茶庭的桌椅,从来都该为那些眼里装着星辰的少年人,留半席容身之地。

这天下寒门子弟如过江之鲫,她纵有满腔热忱,也不过是萤火之光,哪能照亮所有人的路?但这一方茶庭,倒成了她能托举的小小方舟。青砖铺就的柜台、粗陶盛着的茶汤,都能化作寒门书生半工半读的立锥之地。

望着三位书生渐行渐远的背影,茶庭的木桌缺了他们伏案的身影,倒显得空荡起来。是时候再寻些眉眼清亮的少年了,让这方小小的天地,继续承载更多求学的热望。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仿佛在应和她心底的盘算——或许明日就该让徐掌柜在门口贴上招人的告示,茶水要添新的,桌椅也该再修一修了。

三位书生的际遇,像一盏明灯点亮了赵亚楠的思绪。茶楼上那些原是为贵客陪客准备的雕花包间,如今已被改作餐室,雕花木窗映着碗碟叮当,倒也热闹。她倚在朱漆廊柱旁,忽生一念:茶庭二楼东侧两间闲置的包间,窗明几净却鲜少有人问津,何不将其改造成读书之所?

若将鎏金屏风撤去,换上檀木书架,再摆上成套的笔墨纸砚、线装的四书五经,这古雅的厢房便能化作寒门学子的“藏书阁”。买不起书的少年们,可在此翻阅典籍、研习文章,累了便临窗而坐,品一盏新茶提神。书香混着茶香,砚台墨痕与青瓷茶渍相映,既能为学子们提供一处求知之地,又能让茶楼浸染几分墨韵书香,倒比单纯的餐室更添风雅。如此一来,茶庭便不再只是歇脚饱腹之处,更成了寒门子弟追逐功名路上的一处温暖驿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