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秦北赵 > 第二十八章 大楚帝国

南秦北赵 第二十八章 大楚帝国

作者:文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9 18:09: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匈奴王庭的熊熊烈火尚未熄灭,大赵境内已掀起革新浪潮。楚昭站在万象宫前,望着工匠们将“赵“字宫匾缓缓卸下,青铜螭纹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他握紧袖中父亲赵凛传下的三支令箭,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是沉甸甸的嘱托,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陛下,新国号'楚'的金漆匾额已备好。“礼部尚书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楚昭点点头,目光扫过殿前广场上列队的五族臣民。卑族工匠捧着新铸的“楚“字印玺,婕族骑手牵着膘肥体壮的战马,胡族巫女献上写满祝福的符咒,炎族火师点燃象征新生的圣火,成族盾兵以长矛敲击盾牌,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

改国号当日,楚昭昭告天下:“自即日起,大赵更名为楚,取'楚天广阔,包容万物'之意。“他特意将登基大典简化,省下的银两用在民生建设上。长安城外,数十座“惠民粮仓“拔地而起;边境线上,“互市新镇“的商队络绎不绝;文渊阁内,学者们正在编纂融合五族文化的《楚典》。每一项政令颁布前,楚昭都会取出三支令箭,反复思量是否违背“天下归一、仁政爱民、贤嗣永昌“的训诫。

为增强国力,楚昭推行“三兴之策“:兴农桑、兴百业、兴武备。他派人从西域引进耐旱作物,在河套地区推广水车灌溉;设立“楚商坊“,鼓励五族商人组建商队,将楚地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在鸿鹄军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由五族精锐组成的“天枢军“,配备卑族改良的连发弩、炎族研制的***,以及胡族巫女加持的护心符。

当匈奴内乱的消息传来时,楚昭并未急于出兵。他深知,此时的楚国需要休养生息。朝堂上,有大臣提议趁虚而入,楚昭却将令箭摆在案头:“先父遗训首重仁政,匈奴百姓也是苍生。“他反而派出医疗队救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匈奴难民,在边境开设粥棚,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让不少匈奴部落暗中向楚国投诚。

在治国理政上,楚昭更是将“仁政爱民“贯彻到底。他废除了赵凛时期严苛的商税,推行“三十税一“的轻赋政策;设立“楚青天“巡视制度,派御史微服私访,严查地方官吏贪腐;还在长安修建“五族学院“,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学均可入学。有次,一名卑族铁匠因发明新式农具,竟被破格提拔为工部侍郎,此事传遍天下,引得四方贤才纷纷来投。

夜深人静时,楚昭常独自坐在书房,对着三支令箭沉思。令箭上的鎏金已有些许磨损,但“天下归一“的刻痕依然清晰如昨。他命人将父亲赵凛的治国方略编纂成册,命名为《凛鉴》,要求皇子皇孙必读。“记住,“他对太子楚承说道,“这三支令箭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悬在我们头顶的明镜。“

楚国的崛起如旭日东升,引得四方侧目。秦国表面遣使修好,实则在边境增兵;北凉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暗中联络江湖门派;就连远在江南的南汉旧部,也开始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面对复杂的局势,楚昭始终保持清醒,他以令箭为指引,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恩威并施。

五年后的秋日,楚昭登上新建的观星台。台下,五族百姓载歌载舞,市场上货物流通,学堂里书声琅琅。他抚摸着腰间的螭纹玉佩,又望了望怀中的三支令箭,嘴角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此时的楚国,已不再是那个因君主昏聩而濒临灭亡的国家,而是如凤凰涅槃般,成为让天下瞩目的新生帝国。而那三支令箭,将继续指引着楚国的未来,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