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08章 天之道,德之守

修仙修傻了 第108章 天之道,德之守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老子言罢第八章,继而说道:“再看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怡宝思索片刻,问道:“老君,世人皆求满盈之功、锐利之锋、金玉之富,为何您言持盈、揣锐不可取?”

老子叹道:“盈满则溢,锐利易折。若一味贪求无度,不知止足,恰似杯满注水,终会覆水难收。锐器过尖,使用之时受力不均,亦易损毁。此皆为常理,然众人多为**蒙蔽,难以醒悟。”

小普问道:“那金玉满堂,富贵加身,亦是众人所求,为何又说莫之能守,且富贵而骄会自遗其咎呢?”

老子道:“财富积聚过多,或招觊觎,或使人骄奢,德行渐失。往昔富贵之家,因骄纵而衰败者数不胜数。为富不仁,必失人心;骄奢淫逸,耗损福德。且天地无常,财货聚散亦有定数,妄图永守,实乃痴心妄想。”

怡宝又问:“老君,功遂身退,此理甚是难解。若有大功于世,正可大展宏图,为何要退?”

老子看向她,目光深邃:“功成而不知退者,易招忌恨,亦易陷入权力**之漩涡,难以自拔。昔日文种助越王勾践复国,功高震主却不知退,终遭杀身之祸。而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逍遥自在。此乃鲜明对照。天之道,阴阳交替,盛极必衰。功遂身退,顺应天道,方能保身全命,留得清名。”

小普拱手道:“老君教诲,如醍醐灌顶。我等往日只知进取,却未深思其中隐患,今日方知进退之道,实乃受益匪浅。”

怡宝亦点头称是:“愿谨遵老君之言,于世间行事,时刻警醒,不贪、不骄、知止、能退。”

老子微微点头,接着讲述《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怡宝率先发问:“老君,‘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此句是说身心合一之意吗?但在尘世纷扰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使魂魄相守,不令其分离涣散呢?”

老子目光深邃,缓缓说道:“心者,神之舍;身者,魄之居。尘世之中,欲念纷杂,易使心猿意马,魂魄离散。需以正念为纲,守中致和,如驭马有缰,不令其狂奔脱轨。常自省内心,回归本真,使神气相守,魂魄相抱,不为外物所牵。”

小普若有所思后问道:“老君,‘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无知无欲,其气纯净柔和,成人历经世事,气多刚硬浑浊,如何能复归婴儿般的状态?”

老子轻轻一笑,道:“成人虽涉世已深,然可修心养性,去其机巧之心,减其物欲之累。如老子曾言‘致虚极,守静笃’,于静虚之中,使气息渐趋和柔,如深潭之水,清澈宁静。不为俗事所激,不为名利所动,方能返璞归真,渐有婴儿之态。”

怡宝又追问道:“老君,‘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所谓玄览,是否为内心深处之观照?又怎样才能涤除心中瑕疵,使此观照清明无垢呢?”

老子赞许地看了怡宝一眼,说道:“玄览者,乃心之明镜,能照见万象。然尘世污垢易染,需以自省、内观之法,如时时拂拭明镜,去除贪嗔痴等诸般杂念。以道之智慧为水,清洗心田,使玄览澄澈,方能洞察世事,明辨是非,不为表象所迷惑。”

小普接着说:“老君,‘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此与儒家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理念大相径庭,该如何理解此中的无为而治,且使其于国于民皆有益处?”

老子神色凝重,说道:“无为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为政者当顺应民心民情,不强行施加己意。如春风化雨,润万物于无声。制定政策法令当遵循自然之道与百姓之需,不折腾百姓,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减少苛政扰民之举,让百姓休养生息,各安其业,国家自然繁荣昌盛。”

怡宝眼睛一亮,问道:“老君,‘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所指为何?又怎样才能做到以雌柔之态应对外界的变化呢?”

老子解释道:“天门者,可喻为心之门户,亦为感官与外界相通之处。世间万象变幻无常,当以雌柔之德应对,即保持包容、接纳之态,不逞强好胜,不与万物争雄。如大地之承载万物,无论善恶美丑,皆能包容。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方能于变化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小普思索片刻后再问:“老君,‘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既已明白通晓四方之事理,为何又要无知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老子笑道:“此无知非懵懂愚昧,而是不执着于小智小慧。虽明晓世间万象,但不被知识所拘囿,不恃才傲物,不夸夸其谈。以谦逊之心对待知识与智慧,深知世间之理无穷尽,自身所知不过沧海一粟。放下成见与偏见,方能以更广阔之胸怀接纳新事物,领悟更高深之道。”

小普与怡宝皆用心聆听,不时点头,深感老子所言之深邃,每一句皆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为他们开启了对《道德经》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亦使他们对道家思想中关于修身、治国、应世等理念有了更为清晰且全面的认识,仿佛在茫茫的思想海洋中又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