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22章 无为而无不为

修仙修傻了 第122章 无为而无不为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老子神色宁静,继续说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即静,静即复归道。”

怡宝若有所思,问道:“老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此句极为玄妙,无为怎会又无不为呢?”

老子手抚长须,说道:“道之无为,非是一无所为,乃是不妄为、不强为。道孕育天地万物,使其自然生长、发展、变化,不加干涉。如四时交替、星辰运行,皆循道而自行运转,看似道无行动,实则万物皆在道的推动下成就。侯王若能领悟此理,不肆意颁布繁苛政令,百姓自会依天性劳作生息,国家自会繁荣昌盛。”

小普接着问:“老君,‘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但世间万物复杂多变,若有恶事发生,也任其自化吗?”

老子微微点头,道:“万物自化并非放任自流。道虽无为,却有内在的平衡与调节机制。恰似森林中,有良木亦有荆棘,然自然之理会使它们相互制约、共生共长。侯王守道,社会亦有其公序良俗、道德规范在默默发挥作用。若有恶行,人心之善与社会正气会逐渐矫正,正如水之就下,归于正途。”

怡宝又问:“老君,‘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无名之朴是什么?又如何镇压欲念呢?”

老子目光深邃,说道:“无名之朴即道之质朴本真。当人心或社会有过多**滋生时,以道的质朴、纯粹去引导、规诫。如倡导简约生活,去除奢华与虚荣,使人回归内心宁静,不为物欲所迷。此朴如宁静之渊,能吸纳、化解妄念,使人心重归平和,不欲不贪。”

小普思索片刻后说:“老君,‘不欲即静,静即复归道’,这是不是说只要内心没有**就能达到宁静,进而回归于道呢?”

老子神色凝重:“然也。**如波澜,使心湖不得安宁。去除**,心则沉静如镜,能映照出道之光辉。于个人修养,需时刻自省,克己私欲;于社会治理,倡导清正廉洁、民风淳朴,如此方能使个人与社会皆渐次回归道之怀抱,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

怡宝眼睛一亮,问道:“老君,这对于我们在世间的为人处世有何启示呢?是要追求内心的质朴宁静,减少**的纷扰吗?”

老子微笑道:“善哉。于世间,当以质朴为美,以宁静为尊,不为**驱使。行事遵循自然与道德,于纷扰中守正持中,此乃契合于道,可保自身与他人之安宁。”

小普与怡宝皆拱手行礼,深感此章智慧,铭记于心,以便日后在生活里依道而行。

老子微微顿了顿,接着讲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无实。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真,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怡宝恭敬问道:“老君,您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该如何理解?为何不刻意求德反而有大德呢?”

老子手抚长须,说道:“上德之人,其德出于自然本心,行事顺应道,并非为了博取名声或回报才去践行德,就像天地化育万物,默默无言,毫无居功之心。他们的德在行动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不刻意彰显,不自我标榜,这才是真正的德。而那些刻意去表现自己有德行,生怕失去德之名的人,实则已偏离了德的真意,只是徒有其表,内心并未真正体悟德之内涵,故曰无德。”

小普若有所思后问道:“老君,‘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上下德在行为与动机上的差异,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老子微微点头,道:“上德之人无为,是因其深知道的规律,一切顺应自然,不刻意去做什么,也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下德之人虽有德行之举,却往往带着某种目的去行动,或是为了得到赞誉,或是为了获取利益。吾辈当效仿上德,于世间行事,去除刻意与功利之心,让行为从本心出发,遵循自然之道,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迷惑,方能真正践行德之真谛,使自身德行圆满。”

怡宝又追问道:“老君,‘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从道到礼的演变,是不是意味着社会道德在逐渐衰退呢?”

老子目光深邃,说道:“然也。道是万物之源,德是依道而行的自然体现。当人们逐渐远离道,便只能依靠外在的规范来维系社会秩序,从德到仁,从仁到义,再到礼,道德的内涵逐渐变得形式化、表面化。礼虽有其规范社会、约束行为之作用,但当人们只注重礼的形式,而内心缺乏忠信,礼就沦为一种空洞的仪式,甚至成为引发纷争与混乱的源头。如繁文缛节过多,人们疲于应付,反而忽视了真诚与善良的本心,导致虚伪盛行,道德崩坏。”

小普接着说:“老君,‘前识者,道之华,而无实’,这前识是指什么?为何说它是道之华而无实呢?”

老子神色凝重:“前识者,即那些自认为有先见之明、能预测未来的人或观念。他们往往脱离实际,仅凭主观臆断或一些表面现象就妄下论断,看似高深莫测,实则只是道的虚华表象,没有实际的根基。就像空中楼阁,虽看似美丽,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真正有道之人,注重的是实际的行动与内心的体悟,而非这种华而不实的预测与判断。”

怡宝眼睛一亮,问道:“老君,‘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真,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是不是说我们在生活里要追求内在的厚实与真诚,摒弃浅薄与虚华呢?”

老子微笑道:“善哉。于世间,当以质朴真诚之心为根本,远离那些表面的、虚伪的东西。不被虚荣的礼仪、空洞的预言所左右,坚守道与德的内涵,于言行中展现真正的品德与智慧,如此方能在人生之途,契合于道,收获内心的安宁与生命的圆满。”

小普与怡宝皆拱手行礼,深感此章内涵深刻,决意于今后悉心体悟践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