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34章 德为修真之本

修仙修傻了 第134章 德为修真之本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老子正襟危坐,宝相庄严,其声沉稳,仿若洪钟,在这静谧之地开示道: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怡宝整衣肃立,稽首而拜,神色恭谨,言辞恳切:

“老君,您所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此中深意幽微玄奥,弟子才疏学浅,实难透彻领悟,

万望老君不吝赐教,详加解说。”

老子微微颔首,目光深邃悠远,似穿越无尽时空:

“善建者,其所构建之根基深植于那至高无上、永恒不变之大道。

犹如巍峨高山,其基稳稳扎入大地深处,与大地脉络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又如参天巨木,根系于地下纵横蔓延,极深极广。

任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岁月侵蚀、世事变迁,皆无法使其动摇分毫。

此等之人,志向坚定不移,行为始终如一,一旦确立目标信念,便紧紧依傍大道,不为外界诱惑干扰所动。

深知所追寻乃永恒真理与至善,故而心无旁骛,奋勇向前。

而善抱者,恰似那紧紧依偎母亲怀抱之赤子,对正道怀着纯粹炽热之眷恋坚守。

仿若忠诚卫士,死死守护道德规范与真理之门,不离不弃,矢志不渝。

纵临艰难险阻,遭私欲拉扯、诱惑侵袭,亦绝不背离正道丝毫。

将道德规范融入灵魂深处,成为生命一部分,如呼吸般自然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其德行如永不干涸之源泉,泽被后世,子孙后代皆沐浴德泽光辉,心怀崇敬感恩,世世代代虔诚祭祀缅怀,英名事迹流传不绝。”

小普若有所思,待老子话音刚落,便即问道:

“老君,从修身起始,渐扩至平天下,德之影响范围愈广,此中修行之道究竟有何内在关联与层层递进之逻辑?

还请老君为弟子解惑。”

老子手抚胸前长须,神情庄重肃穆:

“修身,乃是根本所在。

人于自身修养德行时,需于内心深处着力,去除私欲杂念蒙蔽干扰,使内心如澄澈湖水,纯净安宁。

于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契合大道,一举一动遵循道德规范。

如此,方能培育真实不虚、纯粹高尚之品德,此乃真德起始,亦为一切德行基石。

待个人德行修养达一定境界,自会将此德行推及家庭。

以自身品德风范感染教化家人,令家庭充满和谐、友爱与互助氛围。

家中长幼有序,夫妻和睦,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众人于良好家庭环境感受温暖关爱,亦于潜移默化受德行熏陶滋养。

如此,家庭德行日益充盈,不仅家人受益,亦有余力福泽亲眷邻里,家庭遂成社会和谐稳定之微小而坚实细胞。

随着家庭德行传播扩散,其影响力渐扩至乡邻。

于乡里,有德行之人以善德引领,倡导良好乡风民俗,化解邻里纷争矛盾,促进互助合作与友爱团结。

以身作则,为乡民树榜样,令乡邻纷纷效仿,使全乡道德风尚得以提升传承。

于德行长期滋养熏陶下,一乡之众皆受教化,德行长存乡里,成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繁荣发展之精神纽带。

当德行力量进一步汇聚壮大,便可施于国家层面。为君者若以德治国,秉持道德理念治理国家,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选贤任能,令有才德者担当重任,为国之发展尽心竭力。

如此,国家渐趋富足昌盛,德业兴旺发达,成百姓安乐之家园,于国际亦彰显大国风范担当。

倘若德行普及天下,四海万民皆循道德规范,以道德为准绳规范行为、处理人际关系,则世界呈大同之象。

各国和平共处,无战争纷争;人与人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共求人类幸福进步。

德泽如普照大地之阳光,无所不及,普惠万民,世间万物于道德光辉下和谐共生、繁荣昌盛。

此即从个人微末起始,渐至家庭、乡里、国家乃至天下之修行与德化之路,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涟漪扩散,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终汇为磅礴道德洪流,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美好方向发展。”

怡宝眉头微皱,似仍有疑惑未解,又问道:

“老君,您所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此等观照之法,弟子实难领会其中精妙,还请老君进一步开示。”

老子微微眯眼,目光透着深邃智慧:

“此观照之法,基于万物同源、道为根本之理念。

世间万物表象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然内在之理相通相融。

以身观身,即以自身修行体验、内心感悟及德行修养洞察理解他人身心状态。

因人人具相同人性本质,皆受道统摄,故自身深刻体悟修身之道时,便可作参照,感知他人修行困惑、进步与境界。

以家观家,凭自家德行修养过程中之和睦兴衰、家庭成员关系变化等情形,推知他家状况。

一家德行风貌常于家庭氛围、成员发展及兴衰荣辱中彰显,观自家诸般方面,便可举一反三,了解他家德行建设得失现状。

依乡观乡,依据本乡道德教化、风俗传承之实践成果,感受他乡风貌。

各乡虽有独特地域文化与社会环境,然于道德层面有共通之处,深入了解本乡,便能对他乡道德风尚、社会秩序等作大致判断认知。

从国观国,从本国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水平、社会道德风尚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判断他国国情。

诸国虽各有历史、文化与制度,然于遵循大道、追求人类幸福进步目标一致,深入研究反思本国,便能对他国发展模式、面临问题及未来走向有较清晰认识。

最后,以天下观天下,凭对天下大势宏观理解把握,体悟大道运行世间之规律。

站于天下高度审视万物,便见世间万物于道支配下相互关联影响,其发展变化有内在逻辑规律。

故能借此观照之法,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如登高望远,逐步拓展视野,提升认知层次,从而明悉天下之事,知晓大道之然,使自身更好顺应大道,于世间修行实践作正确决策行动。”

言毕,老子轻捋长须,继续说道: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观那赤子,德之盛者似之。

其心纯净无染,毫无伤害万物之意,故而虽遇蜂虿虺蛇、攫鸟猛兽,亦能安然无恙,此乃德之力量,可感天地,致万物相和。

赤子虽骨弱筋柔,然其小手握拳,坚实有力,此乃生命天然之力,不假雕琢,自然凝聚。

其未通男女之事,然**却能自然勃起,此为精元充盈,生机盎然之象。

且赤子终日啼哭,声音却不嘶哑,此因体内阴阳调和,气息流转顺畅,毫无阻滞。”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人若能洞悉自然恒常之理,方可谓之明智。

然若过度贪生益生,妄图以人力强行增益生命,此非吉祥之事,实乃违背自然之道。

若以心驭气,刻意逞强,亦会使身心失于平衡。

世间万物,盛极必衰,若一味追求强壮,便是背离大道,而背离大道者,必将迅速衰败,早早消逝。

唯有秉持中道,顺应自然,方能使德行长存,生命永续,于这天地之间,真切体悟大道真意,行于正道之上,不为外物迷惑,不为妄念驱使,方可获长久安宁与自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