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52章 知不知,不知知,病病不病

修仙修傻了 第152章 知不知,不知知,病病不病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老子神色平和,继续讲述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怡宝歪着头问道:“老君,这‘知不知,上’是何意?为何知晓自己有所不知反而是高明的呢?”

老子微微仰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缓缓说道:“在这浩渺无垠的修行之境,天地间的奥秘犹如繁星璀璨,数之不尽。能察觉自身知识与境界的局限,此乃一种超凡的智慧与境界。修行者若能常思己过,明白天地之道浩渺无垠,自身不过沧海一粟,此乃谦逊之德。这就如同在深邃的灵修海洋里,一个人若清楚自己仅仅舀取了其中一瓢水,而尚有无尽的未知等待探索,便会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修行契机。这种敬畏之心,恰似在万丈深渊之上行走,时刻警醒自己的渺小与不足。譬如在研习法术时,清楚自身对灵力掌控尚有不足,对法术精要领悟未深,便会更加用心钻研,而非妄自尊大,以为已尽得其妙。每一道法术的灵力运行轨迹、每一个符文的神秘力量波动,皆蕴含着远超想象的深度与广度。这便是‘知不知’的智慧。反之,若不知却自以为知,犹如在暗夜中盲目前行,极易误入歧途。那些自认为已通晓一切法术奥秘、掌握所有修行诀窍的人,往往会固步自封,错过真正提升自我的机缘,甚至可能因无知而触动修行禁忌,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他们的心态多是傲慢与自负,被虚荣蒙蔽双眼,无法正视自身的缺陷。”

小普接着问:“那老君,如何才能做到知晓自己的不足呢?又该如何避免陷入‘不知知’的困境?”

老子手抚衣袖,不紧不慢地说道:“修行者需时常自省,于静室之中闭关沉思,回顾自身言行与修行进境。在那静谧的闭关之所,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让思绪如清澈的溪流般流淌,仔细梳理自己在修行功法时的每一个步骤、每一次灵力运转的感受,反思其中的阻滞与顺遂之处。此时的修行者,应持有平静如水、坦诚面对自我的心态,不逃避自身的问题。可与同道交流切磋,在论道之中,他人之见解或能映照出自身盲点。当与其他修行者围坐论道时,倾听他们对同一修行法门的不同感悟,也许他人不经意间提及的一个灵力节点的独特理解,就能如一道灵光,穿透自己内心长久以来的困惑迷雾。在交流中,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接纳不同的声音与观点。再者,以自然为师,观山川之巍峨,感江河之浩渺,悟生命之无常,从而明白自身所知不过九牛一毛。山川的雄浑灵力、江河的奔腾灵韵,皆是大自然赋予的修行启示。如修炼灵觉之时,先放空思绪,勿以过往经验束缚,全心去感受灵能的微妙波动,如此方能渐次拓展认知边界。摒弃一切先入为主的观念,让自身灵觉如同新生婴儿的感知,纯粹而敏锐地捕捉周围灵能的丝丝缕缕,无论是微风中蕴含的微弱元素之力,还是月光下隐匿的神秘灵波,皆能纳入感知之中,进而不断拓宽自己对灵能世界认知的版图。这需要修行者拥有一颗空灵、开放的心,不被杂念与固有认知所牵绊。”

怡宝又好奇地问:“老君,您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又该如何理解?这与修行有何关联?”

老子微笑着解释:“能把不知却自以为知当作一种弊病,时刻警惕这种弊病,就能避免陷入过错。在修行中,此乃一种纠错与提升之法。若修行者察觉自身有骄躁之心,便将此骄躁视为大病,全力克服。此时修行者应怀揣着坚定且自省的心态,可通过诵经悔过,净化心灵;那一声声经文的吟诵,如同敲响在灵魂深处的警钟,驱散心中的浮躁虚荣之气。或于山林幽深处静修,借自然之力磨砺心性。在那静谧的山林中,与古木参天为伴,听鸟语虫鸣之音,感受四季灵力的更迭与交融,让内心在自然的怀抱中沉淀安宁。又如修行中若过于执着于某一境界的突破,而致心境失衡,应即刻警醒,调整修行节奏,以平常心对待。就像有修士急于提升功力,强行修炼禁忌之术,终致走火入魔。若能早将这种急于求成之念当作病,及时纠正,便可保修行无虞。将每一个可能影响修行正道的不良心态和错误行为都视作病症,时刻审视自身,一旦发现端倪,便以坚定的修行意志和正确的修行方法去疗愈,如此方能在修行之途稳健前行。修行者需时刻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如同猎人在丛林中捕捉猎物的踪迹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影响修行的负面心态或行为,并且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改正这些问题。”

小普思索片刻,再问道:“老君,圣人不病,他们在修行中有何独特之处?我们又该如何向圣人看齐?”

老子目光深邃,说道:“圣人于修行,时刻保持清醒,深知自身与大道的距离。他们以众生之病为己病,心怀慈悲,在世间行走,以自身言行感化众人,积累功德。圣人在每一个修行瞬间,都能洞察到自身的渺小与大道的无限,如同在浩渺星河中,明确自身那微弱的星光与浩瀚宇宙的巨大反差。他们在世间,看到众生因贪嗔痴而迷失修行之路,心生怜悯,将这些众生的弊病纳入自己的修行考量之中,其心态是博爱的、包容的。在修行方法上,圣人注重内在心性与外在德行的双重修炼。他们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身言行是否合道;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时,便开始审视自己昨日的言行举止,是否有违背修行本心之处,是否在与他人交往中传递了正心正念,此过程中他们秉持着严谨、自律的心态。于助人之时,不图回报,将此视为修行的磨砺。如圣人会投身于世间苦难之处,救济灾民,在那洪水肆虐、饿殍遍野之地,圣人亲力亲为,分发物资、救治伤者,在这过程中,不仅锤炼自身的仁爱之心,也能在与众生的接触中,感悟人性与大道的联系。若修行者欲向圣人看齐,需先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善念对待万物,以宽容接纳他人,于修行中循序渐进,不贪功冒进,在点滴修行中积累智慧与德行,方有希望趋近圣人之境。从对待一只受伤的灵鸟的救助,到对身边同修的耐心指引,从每一次功法修炼的专注认真,到对世间万物变化的敏锐洞察,皆以圣人为楷模,逐步塑造自己的修行品格与境界。修行者要培养自己的耐心、恒心与善心,以一种敬仰且坚定的心态去追随圣人的脚步。”

怡宝与小普听后,皆若有所思,默默将这些道理铭记于心,以求在修行之路上能更上层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