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88章 妙行无住分

修仙修傻了 第188章 妙行无住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佛陀的话语,如洪钟般在只树给孤独园精舍中久久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深深烙印在小普的心田。小普沉浸在那深邃的法义里,犹如置身于智慧的海洋,内心泛起层层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此时,佛陀那慈悲的目光再次缓缓扫过众人,仿佛能洞悉每个人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短暂的宁静之后,佛陀缓缓开口:

“须菩提啊!菩萨对于佛法,应当做到心无挂碍地去施行布施之举。这里所说的心无挂碍,具体而言就是不执着于色相而进行布施,也不被声音、香气、味道、触感以及诸法所迷惑和束缚从而去行布施之事。须菩提呀,菩萨就应该像这样去布施,完全不执着于事物外在的表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如果菩萨能够做到不执着于外相来进行布施,那么其所积累的福德将会大到无法估量。这种福德的深厚程度,简直超乎我们平常人的想象。它不是用一般的数量或者尺度可以衡量计算出来的。因为当菩萨放下对一切表相的执念时,其内心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比纯净和超脱的境界,如此所产生的功德自然也是难以言喻的巨大。

小普听闻此语,心中犹如被一道耀眼的光芒瞬间点亮。这看似简洁的话语,却蕴含着何等深奥的智慧啊!他微微闭上眼睛,开始细细思忖,这“不住相布施”背后的真谛。

所谓“不住色布施”,小普在心中默默剖析着。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人们常常被外在的美好色相所迷惑。就拿布施衣物来说,世间之人往往喜欢施予珍贵、华丽的衣物,期望通过这些外在的表象来彰显自己的慷慨与富有。他们在布施时,心中执着于衣物的材质是否上乘、颜色是否鲜艳、款式是否新颖,却忽略了布施的真正意义。若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夸赞,或者为了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这便是住于色布施了。真正的菩萨,在布施衣物时,心中不会去在意这衣物多么精美,价值几何,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众生的实际需求。当看到有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需要一件衣物来遮体避寒时,菩萨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将衣物递出,而不执着于这衣物所呈现的色相。

小普想起自己曾经在一次冬季的施衣活动中,特意挑选了一件质地优良、样式崭新的僧袍,准备布施给一位前来求助的居士。当时,他的心中其实暗藏着一丝期待,希望居士能对这件僧袍的品质给予夸赞,也希望旁人能看到他的“慷慨”。现在回想起来,这正是住于色布施的表现。他不禁感到羞愧,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被这些外在的色相所迷惑,偏离了真正的布施之道。

而“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小普继续深入思考着。声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美妙的赞誉之声,更是如同具有魔力一般,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若菩萨在布施后,满心期待听到受施者的感恩之语,或者渴望众人的称赞之词,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便是住于声布施。小普想起曾经有一次,他帮助一位年迈的比丘整理经藏,忙了一整天后,心中一直期待着能听到比丘对他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当比丘只是简单地说了句“辛苦了”时,他甚至还感到有些失落。现在想来,这无疑是住于声布施的典型表现。

香味,或许是布施时所散发的食物香气,亦或是供佛的芬芳檀香。在精舍的日常修行中,小普常常会闻到供佛的檀香,那淡雅的香气总能让人感到宁静。但有时,在参与布施食物的活动时,他会不自觉地因为贪恋那食物散发的诱人香气,而将布施的重点放在了食物的美味上,希望通过布施美味的食物来获得一种满足感。若因贪恋这香气而布施,那便陷入了住于香布施的误区。

触,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感受。比如布施温暖的床铺、柔软的坐垫,若执着于受施者触碰到这些物品时的舒适感受,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这便是住于触布施。小普回忆起有一次,他在布施棉被时,特意挑选了质地柔软、保暖性强的棉被,心中想着受施者盖上这样的棉被一定会感到非常温暖舒适。这本是出于善意,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执着于受施者的触觉感受,陷入了住于触布施的陷阱。

法,对于佛法的布施,更是需要格外警惕。小普深知,佛法是无比殊胜的智慧,能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但在为其他比丘讲解佛法时,他有时会不自觉地执着于自己所讲的法多么高深精妙,希望通过展示自己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便是住于法布施。他想起有一次,在与几位同修讨论佛法时,他为了显示自己对某部经文的独特见解,滔滔不绝地讲了很久,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帮助同修们理解佛法的真谛,而非炫耀自己的学识。

小普想到自己在精舍中的修行生活,以往偶尔也会因帮助其他比丘解决问题后,心中闪过一丝自得之意,如今想来,这便是着了相。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念头和行为,其实都是自己内心执着的表现。而这些执着,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心灵,让他无法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无法达到菩萨应有的境界。

佛陀微微颔首,目光深邃而慈悲,继续缓声说道:“须菩提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那东方的广阔虚空,可以用我们凡俗的心去度量和想象吗?”

须菩提双手合十,满脸恭敬之色,他低头答道:“不能啊,世尊。东方的虚空浩渺无垠,其广大程度绝非一般人能够思量揣度的。”

佛陀轻轻点头表示认可,接着再次发问:“那么,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还有上下的虚空,它们是否可以被思量计算呢?”

须菩提毫不犹豫地回应道:“同样不行啊,世尊。这些方位的虚空无边无际,其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思维所能触及的范畴。”

佛陀面带微笑,语重心长地说:“须菩提啊,正如这无尽的虚空难以思量一样,菩萨在行无住相布施时所积累的福德也是如此,无法用有限的认知去衡量揣测。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依照我所教导的方法去修行安住。”

小普深刻领会到,菩萨不住相布施所积累的福德,就如同这广袤无垠的虚空一般,无边无际,无法用言语去形容,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真正的菩萨,应如佛陀所教导的那般,心无所住,行于布施。他们不会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迷惑,不会被自己的**和执着所左右,只是纯粹地出于慈悲之心,去帮助众生,去践行佛法。

在往后的日子里,小普时刻以这“妙行无住”的法义来警醒自己。一次,精舍中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者。小普看到乞者那落魄的模样,心中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去思考自己所拥有的衣物是否珍贵,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件僧袍递了过去。在递出僧袍的瞬间,他心中没有去想这件僧袍的质地如何,也没有期待乞者感恩戴德,只是单纯地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喜悦,仿佛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又有一次,精舍中来了一位初入佛门的比丘,对佛法的理解还十分浅显。小普主动上前,为他讲解佛法的基本教义。在讲解的过程中,小普没有刻意去炫耀自己的学识,也没有在意比丘是否对他的讲解赞叹有加,而是专注于是否真正帮助到了对方理解佛法的要义。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佛法道理娓娓道来,引导比丘一步步走进佛法的智慧殿堂。当看到比丘眼中逐渐露出领悟的光芒时,小普心中充满了欣慰,但他深知,这一切都只是顺应因缘,自己不应有任何的执着和骄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普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妙行无住”的法义对自己修行的重要性。在日常的修行中,他不仅在布施时努力做到心无所住,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也始终以这一法义为指引。

有一次,精舍附近的一位富商听闻小普的修行境界高深,特意前来拜访,并带来了许多珍贵的礼物,希望小普能收他为徒,传授他佛法。面对这些价值不菲的礼物,小普心中没有丝毫的贪恋。他深知,这些物质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若因贪恋这些礼物而收富商为徒,那便是住于色布施,背离了佛法的真谛。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富商的礼物,只是单纯地为富商讲解佛法,希望能帮助他摆脱内心的烦恼和执着。

在修行的道路上,小普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他会遇到一些同修的误解和质疑。比如,在一次集体修行活动中,小普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点略有不同的修行方法,这引起了一些同修的不满。他们认为小普是在标新立异,故意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面对这些误解和质疑,小普心中也曾感到委屈和困惑。但他很快想起了佛陀所说的“不住相”,意识到自己不应被这些外界的声音所影响。他明白,自己提出这种修行方法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修行,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于是,他心平气和地与同修们进行沟通,耐心地解释自己的观点,最终消除了同修们的误解。

小普深知,修行之路便是不断去除执着、回归本心的过程。这“妙行无住”的金刚妙义,将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步,让他在践行菩萨道的征程中,不被世间的种种假相所羁绊,以一颗纯净无染的心,去布施、去度化众生,最终成就那无上的佛果。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修行之路上,小普将坚定不移地秉持着“妙行无住”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光明的佛道迈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相信,只要心中有佛,有那无尽的慈悲与智慧,就一定能够突破重重障碍,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为众生的解脱贡献自己的一切。

自领悟“妙行无住”的真谛后,小普的修行之路宛如踏上了新的征程,每一步都带着对佛法更深刻的探寻。

一日,精舍安排众人外出化缘。小普手持钵盂,行走在熙攘的市井间。街道两旁,商人们高声叫卖着琳琅满目的货物,五光十色的商品在日光下闪烁,吸引着往来行人的目光。小普路过一家绸缎庄,店内绚丽的丝绸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色彩斑斓,质地轻柔,若在往昔,他或许会惊叹于其美丽,甚至联想到用这些丝绸制作衣物布施给他人时的情景。但此刻,他脑海中瞬间浮现“不住色布施”的教诲,意识到若仅仅因绸缎的华丽而心生布施之意,那便是被色相所惑。真正的布施,应超越对物品表象的执着,关注受施者切实的需求。他微微闭目,深吸一口气,心中平静如水,继续前行。

化缘途中,小普听闻一阵悠扬的音乐声。那是街边艺人在演奏,曲调婉转,扣人心弦,引得众多路人驻足聆听、鼓掌叫好。若是以往,小普可能会沉醉在这美妙的旋律中,甚至想着若能为这艺人提供帮助,便能听到更多动听的音乐。然而,当下他立刻警觉,这正是“不住声布施”的考验。美妙的音乐虽能带来愉悦,可若因贪恋这声音而布施,便陷入了对声音的执着。他清醒地认识到,布施不应被声音所左右,而应出自纯粹的慈悲之心。于是,他在心中默默为艺人祝福,而后转身离开。

行至一处集市,浓郁的食物香气扑面而来。各类美食摊位前,食客们大快朵颐,欢声笑语不断。小普的目光扫过那些色香味俱佳的食物,肚子也不禁咕咕叫了起来。他忆起曾经在布施食物时,会因食物的美味而格外用心,期待受施者品尝后露出满足的神情。可如今,他明白这是“不住味布施”的警示。美味的食物固然能带来感官享受,但布施不应以满足味觉为出发点。他定了定神,没有被这诱人的香味吸引,而是专注于完成化缘的任务。

在集市的角落,小普看到一位老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的衣衫破旧单薄,双手冻得通红。小普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走上前去,将自己包裹中的一件厚实衣物递给老者。在递出衣物的那一刻,他心中没有去想这件衣物的材质、颜色,也没有期待老者感恩的话语,更没有因自己的善举而沾沾自喜。他只是遵循内心的慈悲,纯粹地去帮助眼前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了“不住相布施”。那一刻,他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仿佛与天地间的慈悲力量融为一体。

回到精舍后,小普在日常的坐禅修行中,对“妙行无住”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当他闭目静心,杂念纷至沓来之时,他不再试图强行压制,而是以“不住相”的智慧去看待这些念头。他明白,念头如同过眼云烟,若执着于它们的存在或消失,便是陷入了另一种“相”。就如同在化缘途中不执着于外界的色、声、香、味,此刻在内心的修行中,也不应执着于念头的生灭。他只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些念头的来来去去,不评判、不跟随,让内心回归到一种纯粹的觉知状态。

在与同修的交流中,小普也将“妙行无住”的感悟融入其中。有一次,一位同修因在修行中遇到瓶颈而苦恼不已,认为自己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小普耐心地开导他,告诉他修行不应执着于结果和境界的高低。就像布施不应执着于外在的相,修行也不应执着于特定的目标和状态。每一次的修行都是当下的体验,只要在这一刻保持一颗纯净、无住的心,便是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同修听后,若有所思,心中的困惑渐渐消散。

小普越发清晰地认识到,“妙行无住”不仅仅是一种布施的准则,更是贯穿于生活和修行方方面面的智慧。它让小普在面对世间的一切诱惑和烦恼时,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慈悲和智慧去应对。在未来漫长的修行岁月里,小普将继续秉持这一金刚妙义,不断探索、实践,向着更高的觉悟境界迈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佛法的真谛,为众生的解脱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