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89章 如理实见分

修仙修傻了 第189章 如理实见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在只树给孤独园的精舍之中,小普结束了一天的化缘,拖着略显疲惫却因思索而格外充实的身躯归来。夜幕像是一块轻柔的黑色绸缎,悄然覆盖了整个园子,唯有几盏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与夜的寂静私语。小普独坐于寮房之内,日间在市井中的种种见闻如同潮水般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翻涌,每一段经历都与佛陀所讲的“妙行无住”相互映照,让他愈发深刻地体会到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辛,可心中那份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却如熊熊烈火,燃烧得愈发炽热。

第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如同细密的丝线,穿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精舍的庭院之中,给每一片草叶、每一颗露珠都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露珠在草尖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细碎的星辰。众比丘们身着整齐的僧袍,面容沉静而庄重,如往常一样,齐聚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法堂。他们的目光中满是虔诚与期待,静静地等待着佛陀开示那无上的智慧。

佛陀端坐在法座之上,宛如一座宁静而巍峨的高山,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他的目光如同一股温暖而柔和的春风,缓缓扫视着每一位比丘,洞悉着他们内心的困惑与思索。随后,佛陀那低沉而醇厚、仿佛能穿透灵魂的声音在法堂中悠悠响起:“须菩提,今日我且问你,于你之意,是否可以通过外在的身相而得见如来?”

须菩提,这位被佛陀赞誉为“解空第一”的大弟子,恭敬地从座上站起。他的动作轻柔而稳重,尽显对佛陀的尊崇。须菩提双手合十,掌心相对,仿佛将世间的一切浮躁与纷扰都隔绝在外。他微微躬身,额头轻垂,脸上满是敬畏与虔诚之色,答道:“不可以啊,世尊。绝不能仅仅凭借外在的身相就得以见到如来。”

佛陀微微点头,对须菩提的回答表示认可,示意他继续阐述其中的深意。须菩提深吸一口气,这口气仿佛将世间的智慧都吸入了腹中,他的眼神愈发明亮,接着说道:“世尊,如来所讲的身相,并非是我们肉眼所见的这具外在的、有生有灭、有相有形的肉身之相。这外在的身相不过是虚幻不实的表象,如同镜花水月,转瞬即逝。若执着于通过这样的身相去见如来,那便是偏离了正道,无法触及如来真正的法身。”

佛陀听闻此言后,原本平静祥和的面庞之上,缓缓地流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神色。他微微颔首,目光温和而深邃地凝视着须菩提,缓声说道:“正是如此啊,须菩提!世间万物,种种表象,看似真实无比,但实则皆为虚妄不实之象。就如同那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一般,虽能令人目眩神迷,却终究只是虚幻泡影罢了。”

佛陀稍作停顿,接着又道:“然而,若是有人能够洞察这一切表象背后的本质,不为其所迷惑,看穿那所谓的‘相’并非真正的实相,那么此人便能领悟到如来的真谛所在。因为只有当我们摆脱了对表象的执着和贪恋,以一颗纯净无染的心去观照世界时,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说罢,佛陀轻抬右手,掌心向上,仿佛要将这深奥的佛法精髓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此时,整个空间都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众人皆沉浸在佛陀的教诲之中,如痴如醉。

小普在座位上听得入神,佛陀的话语如同一把锐利的宝剑,直直地劈开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迷雾。他的脑海中像是有一部放映机,开始不断放映着过往的种种经历,每一段回忆都如同一个鲜活的例证,诠释着佛陀这句教诲的深刻内涵。

小普想起曾经有一次,精舍所在之地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起初,天空还是湛蓝如宝石,阳光明媚而温暖,照在人身上让人感到无比惬意。可转眼间,天边涌起了大片大片的乌云,如汹涌的黑色浪潮,迅速吞噬了整个天空。狂风像是愤怒的猛兽,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无情地席卷着大地。暴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原本宁静祥和的精舍被风雨肆虐得一片狼藉。庭院中的树木,平日里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像是坚守岗位的卫士,此刻却被狂风连根拔起,重重地摔倒在地;屋顶的瓦片,原本整齐排列,为僧人们遮风挡雨,此刻却被狂风无情地掀翻,如断了线的风筝,四处飞舞。僧人们匆忙奔走,神色焦急,他们在风雨中抢救着经卷和物品,可在大自然的强大力量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

在那一片混乱之中,小普看到了世间事物的脆弱与无常。平日里,精舍的建筑坚固而庄严,给人一种安稳、长久的感觉,那是众人眼中所见的“相”。人们在这坚固的建筑中修行、生活,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一直矗立在这里,不会有任何改变。庭院中的树木,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仿佛会永远保持着这份繁茂。然而,一场暴风雨就让这一切面目全非,那些看似坚固、永恒的表象瞬间崩塌。这清晰地揭示出其虚妄本质,小普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真实、稳定的事物,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暂时呈现的状态,随时可能因外界因素改变,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恒常不变。就如同我们执着于一个美好的梦境,可当醒来的那一刻,梦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丝虚幻的痕迹。

又忆起有一回,精舍附近的村庄举办盛大的庆典。那一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五彩斑斓的绸缎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村庄的广场上,搭建起了高高的舞台,演员们在上面载歌载舞,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广场的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摊位,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小普夹杂在人群中,起初也被那热烈欢快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这繁华热闹的“相”里。他看着人们欢笑、庆祝,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可随着太阳渐渐西沉,庆典的**渐渐过去,人群开始渐渐散去。先是一些带着孩子的家庭,他们手牵着手,满足地离开了广场。接着,年轻的小伙子们也结伴而行,有说有笑地回到家中。最后,广场上只剩下寥寥几个人,他们在收拾着庆典留下的垃圾。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甚至显得有些冷清。那之前的热闹如同梦幻一场,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让小普明白,热闹与繁华也只是短暂的聚合,是一种虚妄的表象,不能执着其中,否则当繁华落幕,内心便会陷入失落与空虚。就像我们追逐着天边的彩虹,当我们靠近它时,却发现它不过是水汽折射出的虚幻光影,一旦条件改变,便会消失不见。

而在自身修行的过程中,小普也有诸多深刻感悟。他曾在长时间的禅定中,进入到一种身心愉悦、空灵美妙的境界。在那个状态里,他感觉自己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身体变得轻盈无比,仿佛没有了重量。他的意识像是飘荡在无尽的虚空之中,周围充满了智慧与光明。他看到了无数美妙的景象,听到了神秘而悦耳的声音,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当时,他一度认为这就是修行的终极境界,是真实且永恒的。他沉醉在这个境界里,不愿醒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态渐渐消失,他又回到了日常的修行状态。起初,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美妙的境界会离他而去。但此刻,在佛陀的教诲下,他才明白,即便是在修行中所体验到的种种美妙境界,同样也是“相”,同样是虚妄的。若执着于这些境界,就会停滞不前,无法真正洞悉佛法的真谛。这就如同一个人在沙漠中行走,看到了远处的海市蜃楼,误以为那是真实的绿洲,若他执着地朝着海市蜃楼的方向走去,最终只会迷失在沙漠之中。

小普进一步思索,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又何尝不是因“相”而生的虚妄感受呢?当得到他人赞扬,比如在一次法会中,小普对佛法的精妙阐释得到了其他比丘的夸赞,他的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欢喜之情,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他开始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这种被赞扬的状态。可当遭遇批评指责,例如有一次,他在处理精舍的事务时出现了一点小失误,受到了长老的批评,他的心情瞬间变得低落沮丧,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懊恼。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之中。

可这些赞扬与批评,不过是他人基于自身观念和立场给出的评价,是一种外在的“相”。若执着于此,我们的内心便会被这些无常的评价所左右,陷入情绪的起伏波动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就如同我们坐在一艘小船上,而外界的评价就像是汹涌的波涛,若我们紧紧抓住波涛,小船便会在波涛中剧烈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只有当我们放下对这些波涛的执着,才能让小船平稳地航行在平静的海面上。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小普在心中反复默念这句话。他渐渐领悟到,要见到如来,并非是通过肉眼去寻找一个外在的、具象化的佛陀形象,而是要透过对世间万象的深刻洞察,看穿一切表象的虚妄本质。当我们不再被事物的外在表现所迷惑,不再执着于它们的美丑、善恶、得失,能够以一颗清净、平等、无分别的心去看待万事万物时,便能在内心深处感受到那永恒不变的佛性之光,这便是见到了如来。

从那以后,小普更加用心地去领悟“如理实见”的法义。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当他看到精舍中那些华丽的佛像时,不再仅仅惊叹于佛像的精美,不再执着于佛像的材质、工艺和造型。他知道,这些外在的东西只是为了帮助众生更好地生起对佛法的敬仰之心,而真正的佛陀,是那慈悲与智慧的象征。他通过佛像去体悟佛陀所代表的慈悲与智慧,想象着佛陀在世时如何以无边的慈悲心普度众生,如何用深邃的智慧为众生指引解脱之路。

当他与其他比丘相处时,不再仅仅关注他们的外在行为和言语。他不会因为某个比丘说话声音洪亮、言辞华丽就对他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某个比丘沉默寡言、行为低调就轻视他。他明白,外在的行为和言语只是一个人的表象,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善良和修行的境界。他会用心去观察比丘们的行为动机,去感受他们的慈悲心和智慧。比如,有一位比丘虽然不善言辞,但在日常的修行中,总是默默地帮助其他比丘,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小普从他的行为中看到了真正的善良和修行的力量,对他充满了敬意。

当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时,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当他在化缘过程中收获颇丰,得到了施主们的慷慨布施时,他不会因此而骄傲自满,不会执着于这些物质的收获。他知道,这些财物只是暂时的,是无常的,若执着于此,便会陷入贪婪和**的陷阱。当他遭遇困难和挫折,比如在一次外出弘法时,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和排斥,他也不会因此而气馁沮丧。他明白,这一切都是虚幻无常的,不应执着于其中的痛苦和烦恼。他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用智慧去化解矛盾,用慈悲心去感化他人。

在一次禅修中,小普闭上双眼,静下心来,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他摒弃了外界的一切干扰,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种种念头和情绪,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地涌现和消逝。有贪婪的念头,有嗔怒的情绪,有恐惧的感受,但他不再被这些念头和情绪所左右。他以旁观者的身份,静静地观察着它们,任由它们来来去去,不做任何评判和执着。渐渐地,他发现,当自己不再被外界的表象所干扰时,内心变得无比平静和清澈。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盏明灯,那就是佛性的光芒。在这光芒的照耀下,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满足。

小普知道,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佛陀的慈悲教诲。他决心将佛陀的教诲铭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努力达到更高的修行境界,为众生的解脱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普在“如理实见”的修行中不断精进。他的智慧和慈悲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边的比丘们。他们看到小普的变化,纷纷向他请教修行的方法。小普总是耐心地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解脱之路。他告诉比丘们,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去发现它们的无常和虚妄,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在修行中,要保持一颗清净、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要执着于任何境界和感受。

在精舍的岁月里,小普与比丘们一同在佛陀的教诲下,不断探索着佛法的真谛。他们在修行中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他们一起研读经文,分享各自的感悟;一起禅修,互相鼓励和支持;一起外出化缘和弘法,将佛法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而小普也深知,这只是他修行旅程中的一个阶段,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有佛陀的智慧之光引领着他,让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修行的目标,证得无上的佛果。无论前方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会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佛法的伟大,为世间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