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93章 一相无相分

修仙修傻了 第193章 一相无相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只树给孤独园,静谧祥和,日光穿透枝叶间隙,于地面绘出一片片斑驳陆离之景。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似在悄声诉说佛法的深奥。法堂内,氛围庄严肃穆,佛陀与弟子们围坐一处,一场关乎修行境界真义的探讨正缓缓拉开帷幕。

佛陀端坐于蒲团之上,身姿笔挺,面容慈悲,目光仿若明灯,温和地投向须菩提,轻声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这一问,如同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须菩提即刻从座位起身,恭敬地双手合十,掌心贴合,指尖微扬,身子前倾,带着对佛陀的深深敬意,沉稳回应:“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小普坐在角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须菩提的回答让他不禁陷入沉思。他眉头轻皱,目光中满是疑惑与探寻,心中暗自思忖:须陀洹,听闻这是修行路上初获的圣果,称作入流果。这入流,到底是入什么流呢?依照须菩提所言,名为入流,却又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小普努力回忆过往研习的经文要义,逐渐有所领悟。这入流,并非进入某种实质的物事或境界,而是初入圣道之流,意味着已见道谛,对四圣谛有了真切的体悟。然而证得此果之人,内心不应有丝毫的得果之念,一旦执着于“我得须陀洹果”,便会陷入对这一成果的贪恋与分别,从而偏离圣道。

往昔,小普为能在诵经时高度专注,常强行约束身心、驱赶杂念,结果却适得其反。如今想来,恰似须陀洹不应执着于入流的表象,修行境界并非刻意抓取可得,唯有内心纯净空灵,不被外界声色干扰,方能自然契合。

佛陀微微颔首,眼中尽是赞许之色,认可了须菩提的回答,紧接着又抛出第二个问题:“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不假思索,声音坚定而清晰地答道:“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小普听闻此言,心中的疑惑愈发浓重,忍不住在心底喃喃自语:“一往来果,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为何说实无往来呢?”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比丘们也都眉头紧锁,面露思索之色。

小普忆起不久前的禅修经历,那时自觉定力提升,杂念减少,心中暗喜,甚至期许借此达到更高境界,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新的烦恼。如今明白,正是因执着于修行成果,生起“我有所得”之念,才打破内心平静。这就如同斯陀含的一往来果,虽名为一往来,寓意还要在欲界的人、天之间往返受生一次,可若内心执着于这一往来的实相,便会生出分别、陷入执着,难以抵达超脱之境。

所谓一往来,实则是在修行的历程中,虽仍有细微的烦恼残余,但已能逐渐出离欲界的束缚。然而这出离,并非简单的空间转换,而是内心对欲界贪爱的淡薄。当不再执着于往来的表象,心不随境转,方能在这一往来间,实现真正的心灵升华。

佛陀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短暂的宁静:“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依旧毫不犹豫,立即回应道:“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小普若有所思,心中默默琢磨着:阿那含,即不来果,意味着证得此果者,不再来欲界受生,已然超脱欲界的轮回。但如果执着于“不来”这一概念,认为自己已彻底摆脱欲界,便又陷入新的执着。

小普反思自己面对生活诱惑与烦恼时,总试图逃避,以为远离便是修行进步。现在他终于领悟,真正的“不来”,并非仅指身体远离欲界,而是内心坚如磐石,不被外界诱惑动摇,不被烦恼左右。即便身处欲界,内心也能如如不动,不为五欲六尘所染,这才是不来果的真谛。

佛陀继续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连忙说道:“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听到这番话,小普内心掀起惊涛骇浪。阿罗汉果,在他以往认知里,那是修行者梦寐以求的极高成就,代表着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具备三明六通等超凡智慧与能力。可如今佛陀与须菩提所言,却让他对阿罗汉果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若阿罗汉执着于“我得阿罗汉道”,就会陷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念陷阱。这意味着一旦有了这种“我已成就”的分别心,便背离了阿罗汉所应达到的无我、无执的圆满境界。小普想到,阿罗汉本应心无挂碍,若心中还存有对自身成就的执着,那便如同明镜蒙尘,无法映照出世间万物的本真。

须菩提得佛称赞为第一离欲阿罗汉,且能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他深知阿罗汉果的本质并非一种可抓取、可炫耀的成就,而是一种心无所得、无所执着的自在状态。真正的阿罗汉,即便已断尽烦恼,具足种种神通智慧,却依然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不被成就与名声所累。

小普不禁反思自己一直以来对修行境界的追求,总是渴望获得他人认可,期望在修行中取得具体的成果,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蒙蔽了双眼,陷入了对名相的执着。如今他终于明白,追求阿罗汉果,乃至一切修行境界,都不应以获取为目的,而应以放下为宗旨。

法会结束后,小普独自回到自己的寮房。他缓缓关上房门,轻轻走到蒲团前,缓缓坐下,双腿盘起,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开始继续深入思考这一品的法义。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专注,仿佛能穿透一切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他想起曾经与一位同修的激烈争论。那时,他们各执己见,争论的焦点是哪种修行方法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一个坚持认为持戒诵经是首要的,另一个则强调禅定冥想才是关键。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都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现在想来,自己和那位同修都陷入了对法相的执着。其实,修行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无论何种方法,只要能让人放下执着、回归本心,便是好方法。就如同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路径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

小普暗暗下定决心,在今后的修行中,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放下对一切名相的执着。在日常的诵经过程中,不再刻意追求某种境界或成果,不再去想自己是否能达到某种高度的专注,而是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经文的字句上,用心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在禅修时,也不再为了追求某种空灵的状态而刻意压抑自己的念头,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静静地观察每一个念头的生起与消逝,不评判、不执着,让内心自然而然地回归平静。

在与他人相处时,小普也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态度。不再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和想法,不再轻易地对他人的修行方式指指点点。他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修行之路,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朝着解脱的方向努力前行。他要学会包容和理解,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日子在平静中一天天过去,小普在践行“一相无相分”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他发现,当自己不再执着于修行的成果和外在的名相时,生活中的烦恼渐渐减少,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却与日俱增。曾经让他困扰不已的琐事,如今已无法再轻易地牵动他的情绪。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温和,笑容也更加真诚,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宁静与祥和。

在一次与同修的交流中,小普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以前,我总是在修行的道路上急切地追寻,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成就。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修行,是一场内心的旅程,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和放下。当我们放下了对名相的执着,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才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自在。”同修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也从他的分享中获得了新的启发。

小普知道,自己在这条修行之路上,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前方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智慧等待他去领悟,还有无数的众生等待他去度化。但他不再感到迷茫和焦虑,因为他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以一颗无执着、无分别的心,去践行佛法,去拥抱生活,去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的彼岸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