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202章 离相寂灭分

修仙修傻了 第202章 离相寂灭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在对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的深度思索与亲身践行中,小普宛如一棵扎根于佛法沃土的树苗,不断汲取着智慧的养分,对《金刚经》的领悟日益透彻,内心对于传播佛法智慧的使命也愈发坚定。只树给孤独园里,禅意如同潺潺溪流,始终萦绕在这片修行圣地。修行者们在佛陀慈悲的护佑下,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怀抱,怀揣着对生命真谛的无尽好奇,不断叩问、探寻。

这日,天色尚微明,曙光如同轻柔的薄纱,丝丝缕缕地洒落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法堂。那金色的光辉,像是为法堂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将堂内映照得熠熠生辉。微风轻拂,法堂外悬挂的经幡随风舞动,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在低声吟唱着古老的佛法偈语。佛陀,这位慈悲与智慧的化身,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智慧与慈悲的法座之上。他的周身仿若散发着一圈柔和而明亮的光晕,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祥和之光,让每一个望向他的修行者,内心都能瞬间感受到安宁与敬畏。众弟子们怀揣着对佛法的无比虔诚与敬畏,身着整洁的僧袍,整齐地跪坐在蒲团上。他们双手合十,垂首敛目,静静地等待着佛陀开启今日的智慧法筵,每一个人都像是在等待一场心灵的洗礼,期待着能从佛陀的教诲中获得新的启迪。

佛陀的目光慈爱而温和,恰似春日里的暖阳,缓缓扫视着每一位弟子。那目光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洞悉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迷茫。随后,佛陀那低沉而富有磁性、饱含慈悲与智慧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在法堂中悠悠响起:“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小普听到这话,心里猛地像是被重锤击中,不禁暗自想道:“须菩提尊者居然深解义趣到涕泪悲泣的地步!这《金刚经》究竟蕴含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智慧啊?尊者凭借往昔所得的慧眼,都未曾听闻如此深奥的经典,可想而知,接下来世尊所要开示的内容,必定是重中之重,是佛法智慧的核心所在。我可得全神贯注,每一个字都不能错过,绝不能辜负这难得的机缘。”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专注,紧紧盯着佛陀,仿佛要将佛陀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烙印在心底。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小普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琢磨:“要是有人听闻这部经,内心纯粹得如同澄澈的湖水,毫无杂念,就能证得实相,还能成就第一稀有功德?这实相到底是什么模样呢?难道是世间万物最本真、最纯粹的本质状态?平日里,我们总是被各种表象所迷惑,就像被一层厚厚的迷雾遮住了双眼,很难看到事物的实相。比如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鲜花,往往只关注到它娇艳的颜色和迷人的香气,却忽略了它从一颗种子到盛开,再到凋零的整个过程,以及背后种种促成它生长的因缘。能以清净信心听闻此经并领悟实相的人,真的是太了不起了,这得积攒多大的福报,拥有多大的机缘啊。”小普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对答案的强烈渴望。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小普皱起眉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实相既然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又说即是非相,只是名为实相呢?”他的脑海中不断盘旋着各种念头,试图找到答案。突然,他像是恍然大悟般,心中一亮:“哦,我明白了!这世间一切相都是虚幻不实、因缘和合而成的。就像我们看到的一座高楼大厦,它是由砖块、水泥、钢筋等各种材料,在众多工人的劳作下,经过一段时间才建成的。这些条件一旦发生变化,比如遭遇地震,大厦可能就会倒塌。实相也是如此,它不能用固定的概念和表象去定义。一旦我们给实相安上了具体的‘相’,那就不是真正的实相了。所以只能暂且叫它实相,这其实是世尊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能执着于这个名字和概念,要透过现象去探寻本质。”小普缓缓闭上眼睛,内心沉浸在对这一深刻道理的体悟之中。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小普心中感慨万千:“须菩提尊者说自己现在听闻、理解并受持此经不算难事,可未来五百岁,众生若能做到这些,那才是极其稀有的。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经的传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未来的世界,诱惑纷繁复杂,人们的内心被各种**充斥,烦恼也会更多,能在那样的环境下信解受持此经,那得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慧根啊。或许未来的人们,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被世俗的烦恼所纠缠,很难静下心来领悟这高深的佛法。而那些能够突破重重障碍,领悟《金刚经》智慧的人,必定是有着非凡的毅力和悟性。”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同时也对未来能够领悟佛法的众生充满了敬佩与期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小普猛地一拍大腿,兴奋地想道:“原来做到信解受持的人,心中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平日里,我们总是把自己和他人、众生区分开来,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寿命。就像我会觉得自己是小普,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想法,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心生懊恼,这都是因为心中有‘我相’。我们还会根据外貌、财富、地位等去区分他人,产生人相和众生相,又总是执着于寿命的长短,担心衰老和死亡,从而产生了各种烦恼和分别心。其实这些相都是虚幻的,就像一场梦境。一旦我们摆脱了这些相的束缚,远离一切执着,就能达到诸佛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啊!”小普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内心对修行的方向更加明确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小普听闻,心中思量:“世尊肯定了须菩提尊者的话,还说听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的人非常稀有。这部经的智慧高深莫测,远远超越了常人的认知和理解。一般人听到这些超越常理的道理,比如一切皆空、诸相非相,难免会心生恐惧、疑惑。毕竟我们习惯了生活在一个看似真实、有固定认知的世界里,突然被告知一切都是虚幻的,内心肯定会充满不安。能坦然接受这些道理的人,必定是有大勇气、大根性的人。他们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直面内心的恐惧,去探寻佛法的真谛,这种人在世间真是难得一见。”小普的心中对那些勇敢探寻佛法的人充满了敬佩之情。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小普暗自思忖:“世尊又在讲波罗蜜了,说第一波罗蜜并非实有一个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如此,忍辱波罗蜜也是一样。这还是在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不能执着于这些概念和名相。就像忍辱波罗蜜,不是说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忍辱的方法或者状态。以前我以为忍辱就是默默忍受别人的欺负,但现在看来,这只是表面的理解。真正的忍辱,是要超越对‘我’和‘他’的分别,内心没有了计较和嗔恨。比如有人辱骂我,如果我心中没有‘我’的概念,不觉得是自己受到了侮辱,也就不会产生嗔恨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忍辱,而不是仅仅表面上的忍受。”小普轻轻点了点头,对波罗蜜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小普震惊得瞪大了眼睛,心中惊叹道:“世尊竟然以自己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经历来阐释。当时世尊遭受如此剧痛,身体被节节支解,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可世尊心中毫无四相,这得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啊!要是换做我,身体遭受如此剧痛,肯定早就被‘我’的痛苦、怨恨占据了内心,会觉得自己无比委屈,对歌利王充满仇恨。根本做不到像世尊这样内心平静如水,毫无嗔恨。这也充分说明,只有心中没有了这些分别相,才能在极端的痛苦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慈悲。世尊的境界,就是我们修行的标杆,我们要努力向世尊看齐。”小普的内心充满了对世尊的敬仰和对自己修行的鞭策。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小普心中满是敬佩,心想:“是啊,世尊如果当时心中有四相,肯定会生出嗔恨。而且世尊在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都一直保持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这需要多么长久的修行和坚定的信念啊。五百世,那是多么漫长的时间,世尊在这么多世里都能坚守这种境界,不断修行,不断去除内心的执着。这也让我明白,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无数次的磨难和修行中,不断地磨练自己,去除内心的执着。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我们要像世尊一样,在困境中坚守,在磨难中成长。”小普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小普认真思考着:“所以菩萨应该远离一切相,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一种无比崇高的境界。菩萨不能被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所迷惑而生起妄心。就像看到美丽的景色,不能心生贪爱;听到动听的声音,不能沉迷其中。要生出无所执着的心,一旦心有所执着,就偏离了正道。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也不能执着于布施的对象、行为和物品。不能因为对方是穷人就布施,是富人就不布施,也不能因为自己布施了就觉得自己有功德。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出发点,不求回报,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对菩萨的要求太高了,但我们修行之人,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时刻提醒自己不执着,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深知修行之路漫长,但他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小普默默点头,心中想道:“世尊再次强调一切相皆为虚幻,众生也是如此,没有真实不变的众生。这都是在引导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芸芸众生,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而且世尊说自己是真语者、实语者,这让我们对世尊所说的法更加深信不疑。世尊以无比的智慧和慈悲,为我们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相信世尊的教诲,依教奉行。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懈怠,要将世尊的教诲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小普的内心充满了对世尊的信任和对佛法的虔诚。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小普心中琢磨:“世尊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这真的太玄妙了。说它无实,是因为佛法不是具体的、可以抓取的东西,它不像世间的财物,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拥有。说它无虚,是因为它确实能引导我们解脱,有着真实的作用。就像一盏明灯,虽然我们抓不住它的光芒,但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菩萨如果心执着于法相去布施,就像走进黑暗,什么都看不见,失去了智慧的指引。比如菩萨执着于布施的形式和功德,就会忽略了众生的真正需求。而不住于法相去布施,就像有眼睛的人在阳光下,能看清世间万物的本质,这样的布施才是充满智慧和慈悲的。菩萨能够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和因缘,给予他们最恰当的帮助。”小普的内心对佛法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小普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激动地想道:“世尊说未来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就如同如来一般。而且佛能知晓这些人的修行,他们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把这部经的智慧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受持读诵,获得这无上的功德。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这部经开启智慧之门,走向解脱之路。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佛法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世间充满慈悲与智慧。”小普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已经做好了为传播佛法而不懈努力的准备。

此时,法堂中一位年轻的修行者站起身来,满脸困惑地问道:“世尊,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离一切相,生无所住心呢?”

佛陀微笑着,尚未开口,须菩提便温和地解释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当看到美好的事物,不起贪爱之心,不执着于其色相;听到悦耳的声音,不被其迷惑,不陷入声相之中。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明白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如此便能逐渐离相,生无所住心。”

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回想起自己曾经在面对夸赞时,心中沾沾自喜,这便是住于“我相”;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又心生懊恼,这也是没有摆脱“我相”的束缚。他暗自惭愧,心想:“以前我总是被这些外在的评价所左右,没有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从现在起,我决定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以《金刚经》的智慧为指引,时刻觉察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境所转。无论是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执着于得失,不被情绪所控制。”小普的内心充满了对改变的渴望和对修行的热情。

此后,小普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精进。他每日早早起身,在静谧的山林中诵读《金刚经》。山林中弥漫着清新的空气,鸟儿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他的修行喝彩。他静静地坐在树下,翻开《金刚经》,一字一句地诵读着,让经文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在与他人相处时,他时刻提醒自己离一切相,以平等、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面对熟悉的同修,还是陌生的路人,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不生分别心。

有一次,小普在市集上遇到一位卖物的老者,老者因生意不好而满脸愁容,言语中对旁人多有抱怨。小普见状,上前耐心倾听老者的烦恼,并温和地说道:“老人家,世间之事皆有因缘,一时的不顺不必过于挂怀。就像这集市上的人来人往,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天人多,生意可能好;明天人少,生意可能差,这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的心若被这些外境所左右,便会徒增烦恼。”说着,小普便将《金刚经》中关于无常、离相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老者听。他告诉老者,不要执着于生意的好坏,要学会放下心中的烦恼,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老者听后,若有所思,脸上的愁容渐渐消散,感激地说道:“年轻人,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敞亮多了。”

小普看着老者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欣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