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204章 能净业障分

修仙修傻了 第204章 能净业障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在对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的深度参透与践行中,小普对《金刚经》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播佛法的使命感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在他心中不断翻涌,愈发强烈,好似内心燃起一团永不熄灭、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明亮,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他对众生解脱的无限渴望。只树给孤独园依旧宁静祥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光影交错,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图案,仿若在诉说着岁月里的修行故事,每一道光影都像是在轻声低语,讲述着往昔修行者们的执着与坚持、顿悟与成长。

又一个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法堂里就已经弥漫着淡淡的檀香。那股清幽的香气,丝丝缕缕、若有若无地钻进每个人的鼻腔,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安抚着众人的心灵,让人心神安宁。众弟子早早齐聚于此,他们身着整洁的僧袍,每一道褶皱都仿佛蕴含着对佛法的敬重。大家双手虔诚地合十,静静地端坐在蒲团上,宛如静谧的湖面,没有一丝波澜,内心却满是对佛陀开示的期待与敬畏。每一个人都在心底默默祈祷,希望能从佛陀的教诲中汲取到新的智慧与力量,如同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的滋润。

佛陀端坐在法座之上,周身散发着慈悲与智慧交融的光辉。那光辉柔和而明亮,仿佛是从宇宙的深处散发出来,穿透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能够照亮世间万物,也能穿透灵魂的每一个角落。佛陀的眼神扫过众人,温和且充满力量,那目光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洞悉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迷茫,就像能看穿每个人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知晓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佛陀缓缓开口:“须菩提,若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普听得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佛陀,目光一刻也不敢有丝毫分神,仿佛佛陀的每一个字都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一旦错过就会永远失去开启宝藏的机会。他在心里默默逐字逐句地翻译着,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脑海中敲响的钟声,震响着智慧的回音:“须菩提啊,要是有个人听闻了这部经典,内心的信心坚定得如同巍峨的高山,毫无违逆之意,他所得的福报就能胜过那些做了很多善事的人。这里的‘彼’,大概指的是那些行诸多善举,无论是布施财物、救济贫苦,还是广行仁义,却未听闻此经的人。仅仅听闻,就能获得如此殊胜的福报,这已经让我感到震撼不已。更何况这个人要是还能书写这部经,那可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一笔一划,怀着对佛法无比的敬畏之心,将经文落在纸上,每一个笔画都倾注着对智慧的追求;能够受持,把经文深深地铭记于心,让经义时刻在心中回响,时刻遵循经义去生活,无论是在与人相处时的慈悲为怀,还是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淡定,都以经义为指引;能够读诵,让经文的智慧之声在耳边回荡,每一次诵读,都像是在与佛陀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让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的黑暗角落;并且还能为他人解说,把这无上的智慧传递给更多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佛法的精妙之处,深入浅出地讲给那些在迷茫中徘徊的人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简单来说,这部经有着不可思议、没办法用数量衡量、无边无际的功德。这该是怎样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功德啊!它超越了我们对世间一切价值的认知,超越了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如来是为那些发了大乘心,也就是一心想要普度众生,以众生的解脱为己任,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拯救众生事业的修行者说这部经的,更是为发了最上乘心,追求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智慧境界,渴望彻底超脱世间苦难,达到一种超凡入圣、与宇宙合一境界的人说的。要是有人能够做到受持读诵,还广泛地向他人宣讲,如来都能知晓这个人的修行,看到这个人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的每一分付出,每一次对佛法的领悟和传播,都被如来注视着,都被这世间最伟大的智慧所洞悉。这样的人都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巨大功德。而做到这些的人,就等同于肩负起了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伟大使命。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重得如同泰山压顶,却又让人甘之如饴,因为它承载着众生的希望,关乎着无数生命的解脱。”

理解到这里,小普心中感慨万千,内心就像被一场盛大的烟火照亮,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有对佛法的敬畏,有对使命的担当,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世尊再次强调这部经的功德,仅仅听闻就有如此大福报,要是能传播,那功德更是无量啊。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发大乘、最上乘心的人,才有缘分领悟这部经。这不仅仅是对我们修行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重得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动,都要以传播佛法为出发点。我一定要把这无上智慧传递给更多人,绝对不能辜负世尊的教诲。我要像一盏明灯,在黑暗的世间散发光明,让更多的人看到佛法的道路,走向解脱的彼岸。”想到这里,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看到未来众生在佛法指引下获得解脱的美好景象,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奔波在传播佛法道路上的身影,无论风雨如何,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小普在心里琢磨着,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佛法更深层次的奥秘:“须菩提啊,要是那些只喜欢小法,也就是追求个人解脱,满足于小乘佛法,只关注自己的修行,不关心世间其他众生苦难的人,还执着于我见,总是觉得有个真实的、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围绕这个‘我’,产生了无数的烦恼和分别。比如,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心生怨恨,这都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我’的概念。人见,区分你我他,有了亲疏贵贱之分,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不能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生命,这种分别心就像一道道鸿沟,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慈悲。众生见,对众生有着不同的分别和偏见,根据外貌、财富、地位等去评判他人,无法领悟到众生平等的真谛。寿者见,执着于寿命长短,担心衰老死亡,为了延长寿命而焦虑、奔波,被生死的恐惧所束缚,无法超脱。这样的人,他们的内心被这些偏见和执着填满,就像一个装满了杂物的容器,塞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丝缝隙,无法再容纳《金刚经》这样高深而广阔的智慧。他们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狭隘的认知去评判和看待世间的一切,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永远无法领悟到佛法中那种超越自我、超越一切分别的境界,无法看到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须菩提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这部经在,一切世间的天众、人类、阿修罗,都应该去供养。要知道,有这部经在的地方,就等同于佛塔,大家都应该怀着最虔诚的恭敬之心,围绕着它作礼,并且用各种鲜花和香料来供奉。这就好比是在向世间最伟大的存在致敬,向那能够拯救众生的智慧和慈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经所在之处,仿佛被一层神圣的光辉笼罩,成为了世间最圣洁的地方,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前来朝拜。”

小普暗自思索,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执着于小法和四相的人的模样,以及这部经被众人敬重供养的场景:“沉迷小法、执着于四相的人,确实难以领会《金刚经》的高深智慧。就像被一层厚厚的迷雾遮住了双眼,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看到佛法的真谛,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却始终找不到光明的方向。这部经所在之处,如同佛塔般尊贵,受各方敬重。我们必须以最虔诚的心对待,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殊胜。”他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对经文一知半解的时候,那时的自己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对很多经义都只是略懂皮毛,以为自己理解了佛法,实则只是触及了冰山一角。现在想来,深感惭愧,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深入研习的决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每一句经文都吃透,领悟其中的究竟含义。他想象着自己深入经藏,与佛陀的智慧紧密相连,每一次的领悟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也能为他人指引方向。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小普在心里翻译着,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解读命运的密码:“须菩提啊,再者,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这部经,却被人轻视、侮辱,这是因为这个人前世的罪业,本来应该堕入恶道受苦的。恶道,那是充满痛苦和折磨的地方,是前世恶业的果报。但是因为现在被人轻贱,前世的罪业就会因此消灭,最终还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境界,是彻底的解脱和觉悟,是与宇宙的真理融为一体。”

小普心中一震,仿佛一道闪电划过黑暗的夜空,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角落:“原来受持读诵此经,即便被人轻贱,也是在消前世罪业,最终还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让我想起之前在传播佛法时,有人嘲笑我,说我讲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实际用处,当时我还觉得委屈,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努力不被理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现在看来,这都是修行的考验,是我前世罪业的一种显现,是命运给我的一次磨砺。我不能退缩,要把这当作消业的机会。这就像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每一次的挫折都是在净化我的心灵,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佛法的道路。”想到这儿,小普内心的委屈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修行的坚定信念,他握紧了拳头,仿佛在给自己打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修行和传播佛法。他想象着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遭受多少误解和嘲笑,都能坦然面对,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成长的阶梯。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小普在心里逐字逐句地理解,每一个数字都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岁月和浩瀚的功德:“须菩提啊,我回想过去无量的阿僧只劫,那是一段漫长到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岁月,在燃灯佛面前,得以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诸佛,我全都对他们进行供养、侍奉,没有一次错过。供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奉,更是心灵上的敬畏和追随;侍奉,是在诸佛的身边,聆听他们的教诲,学习他们的智慧和慈悲。要是再有其他人,在后世末法时期,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所得的功德,和我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的功德连他的百分之一都比不上,甚至千万亿分之一都达不到,用算数和比喻都没办法形容这种差距。这是一种怎样巨大的差距啊,就像一粒沙子与整个宇宙相比,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小普惊叹不已,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之中,感受到了佛法力量的浩瀚无边:“世尊在燃灯佛前供养了那么多诸佛,这得积累多大的功德啊,那功德恐怕如同浩瀚宇宙,无边无际,每一次的供养都像是在宇宙中点亮一颗星辰,无数的星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璀璨的星空。可世尊却说,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远超世尊供养诸佛的功德,这《金刚经》的力量太惊人了,简直超乎想象。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让我对佛法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修行和传播,让更多人能从这部经中受益。我要像一位勇敢的使者,穿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将佛法的智慧传递给每一个渴望解脱的灵魂。”小普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动力,就像有一团火在燃烧,那团火越烧越旺,几乎要将他整个人都点燃。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一感悟分享给他人,让更多的人知道《金刚经》的殊胜,让更多的人能在佛法的指引下走向解脱。

这时,法堂中一位年轻修行者站起身,满脸疑惑地问道:“世尊,我们在受持读诵时,如何克服内心的杂念呢?”

佛陀微笑着,尚未开口,须菩提便温和地说道:“当杂念生起时,要觉察它,不被其左右,专注于经文本身。把读经当作与世尊对话,用心领悟其中智慧,杂念自然会慢慢消散。”

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他内心深处最黑暗的角落,驱散了所有的迷茫和困惑。他回想起自己读经时,常常被琐事干扰。一会儿想着今天要做的杂事,比如要去打扫庭院,要去给寺里的花草浇水;一会儿又被外面的鸟鸣吸引,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窗外的世界,想象着鸟儿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根本没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文之中。现在想来,不禁有些惭愧,自己是如此轻易地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无法真正领悟经文的精髓。他决定往后读经时,更加专注,将全部身心融入经文之中。他想象着自己坐在静谧的山林中,周围只有微风轻轻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鸟鸣声,自己与经文融为一体,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杂念再也无法侵扰自己。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内心变得无比平静,就像一面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波澜,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经文的智慧之光。

此后,小普修行愈发精进。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读经,在静谧的山林中,让经文的智慧随着清新的空气融入自己的身心。他坐在一棵古老的树下,面前摆放着那本珍贵的《金刚经》,微风轻轻翻动着书页,仿佛在为他的诵读伴奏。他的声音在山林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虔诚。他还常常前往市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讲解《金刚经》。他穿梭在热闹的集市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悲悯。他寻找着那些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那些被烦恼困扰的人,用佛法的智慧为他们解开心中的枷锁。

有一次,小普在市集遇到一位因生活困苦而自暴自弃的年轻人。年轻人满脸沮丧,对未来失去信心,眼神中满是迷茫和绝望,仿佛被一层黑暗的乌云笼罩,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小普上前耐心倾听他的遭遇,年轻人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贫穷让他失去了尊严,一次次的挫折让他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和厌恶。小普听着,心中满是同情,他深知,这个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黑暗时刻,需要一道光来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随后说道:“人生的苦难就像一场梦,看似真实却会过去。《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不应被眼前的困境困住,要看到希望。”小普在心里默默想着,这里的“有为法”,指的就是世间一切有生灭变化的事物,它们看似真实存在,但其实都是虚幻的,就像梦境、泡影一样,转瞬即逝。我们不能执着于这些虚幻的东西,要明白生活的本质,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就像这个年轻人,他现在所经历的贫穷和困苦,虽然让他感到痛苦和绝望,但这些都是暂时的,都是虚幻的表象,只要他能放下心中的执着,从内心深处找到力量,就能走出困境。

小普接着为年轻人讲述了经中关于放下执着、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他告诉年轻人,不要执着于眼前的贫穷和困苦,不要把困难放在心上。

当一个人真正地放下心中所执着之事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清澈起来。那些曾经让人心烦意乱、纠结不休的过往,如同被风吹散的云雾一般渐渐消散,留下一片澄澈的天空和一颗平静的心。

不再为过去的遗憾而悔恨,也不再对未来充满无谓的焦虑。放下之后,心灵得到了解脱,不再受到纷繁复杂思绪的牵绊,可以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种清净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释然与豁达。它让人能够更加专注于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用心去感受每一刻的美好与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