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217章 威仪寂净分

修仙修傻了 第217章 威仪寂净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破晓时分,晨曦穿透薄雾,将柔和的光洒在只树给孤独园。小普从一夜的安稳禅定中悠悠转醒,思绪仍沉浸在昨日对“不受不贪”的深刻感悟里。他起身,简单整理僧袍,怀揣着对佛法的思索,朝着法堂走去。

一路上,微风轻拂,花草摇曳生姿,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小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一切皆为无常,却又都蕴含着佛法的智慧。每一片飘落的花瓣,每一丝拂过的微风,似乎都在诉说着佛法的真谛,这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法会充满期待,渴望从佛陀的教诲中获取更多智慧。

踏入法堂,小普见众弟子早已整齐端坐,神色庄重,眼神中透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期待。不多时,佛陀迈着沉稳从容的步伐走进法堂。佛陀周身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辉,那光芒柔和而温暖,仿佛能驱散世间一切黑暗与迷茫。他目光温和地扫视着每一位弟子,似是洞悉众人内心的困惑与疑问。待众人安静下来,佛陀开口说道:“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小普心中默默翻译:“须菩提啊,如果此时有人站出来言之凿凿地说道:“如来是有着来来去去、坐坐卧卧这些行为动作的。那么可以断言,此人根本就未曾领悟到我所阐述的真正含义和道理所在。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明了,那就是如来压根儿就不存在所谓来的起始之处,亦无去的最终归宿之所。正因为如此这般,如来方才被称之为如来呀!”

听到这番话后,小普原本明亮的眼眸渐渐变得深沉起来,仿佛一汪深不见底的湖水,思绪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俗世界里,人们早已习惯于凭借具体的行为表现以及外在呈现出的形态特征来给各种事物下定义。他们坚信,只有通过这样直观且明确的方式,才能真正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与内涵。

比如说,当目睹一个人的身影由远处逐渐靠近眼前时,大家自然而然地会说道:“看啊,那个人来了!”而当那个身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线尽头之际,又会不约而同地感叹一声:“哎呀,他走啦!”再比如,当看见有人安稳地坐在椅子上或者舒舒服服地躺在床铺上时,人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便是此人当前所处的一种固定状态。

正是这种深深根植于人类感官体验以及日常生活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之中的认知模式,犹如一座坚实无比的基石一般,稳稳当当支撑起了每个人对于整个世界最初步也最为基础的理解架构。

但佛陀却指出,如来的境界超越了这些世俗的认知。小普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根据他人的行为和外在表现来评判和认识对方。比如,看到一个人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就会认为他外向、善于交际;看到一个人总是独来独往,便觉得他内向、孤僻。然而,这些判断往往是片面的,因为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外在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同样,对于事物的认知,人们也常常局限于表面。就像看到日出日落,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太阳在升起和落下,却忽略了背后地球自转的科学原理。这表明,人们所认为的真实,往往是基于有限的感官和狭隘的认知,是一种相对的、片面的认知。

而对于如来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小普经过一番思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如来的法身并非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物质形态,而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智慧和慈悲的能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时间维度上,世间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更迭。但如来的境界却不受时间的束缚,它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始终存在于每一个瞬间。在空间维度上,我们通常认为事物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有其具体的所在之处。然而,如来的法身遍满宇宙,没有固定的方位和界限,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浩瀚的星系,还是微小的尘埃,都蕴含着如来的智慧和慈悲。

小普想到自己曾经在修行中,试图去寻找一种具体的“佛”的形象,期待在某个特定的地方见到佛陀。他曾想象佛陀会以庄严的形象出现在光芒万丈的圣地,给予他直接的指引和教诲。但现在明白,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局限和错误。真正的如来并非存在于某个遥远的地方,也不是以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示人,而是就在我们的心中,在每一个当下。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慈悲和智慧去对待他人和世界时,就是在与如来的境界相应。

法堂中,一位弟子忍不住起身问道:“世尊,既然如来超越了来去等概念,那我们如何在修行中体悟如来的境界呢?”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佛陀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渴望从佛陀那里得到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佛陀微笑着,那笑容温暖而慈祥,如同春日暖阳,照亮了众人内心的迷茫。他耐心地解答:“须菩提,汝等修行,当于一切时、一切处,观照自心,不起妄念,不生分别。若能如是,便可见如来。”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原来,体悟如来的境界,关键在于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内心常常被各种妄念和分别心所充斥,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无数石子打破,泛起层层涟漪,无法映照出真实的世界。妄念,如贪婪、嗔恨、愚痴等负面情绪和想法,不断干扰着我们的内心平静;分别心,则让我们对事物进行种种区分和评判,产生高低、贵贱、美丑等观念,从而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小普联想到自己在禅修中的经历,有时会被各种杂念所干扰,难以专注。在禅坐时,脑海中会突然浮现出过去的回忆,或是对未来的担忧和幻想。比如,想起曾经与他人发生的争执,心中便会涌起愤怒和不满;想到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又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这些杂念就像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的内心,让他无法真正进入禅定的境界。但如果能够时刻保持警觉,当杂念生起时,不陷入其中,而是平静地看着它们,就像旁观者看着天空中飘过的云朵,不做任何评判和执着,这些杂念便会自然消散,内心就能逐渐变得安宁。他明白,这就是在践行佛陀所说的观照自心。

法会结束后,小普来到园中与几位师兄交流心得。园中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参与他们的讨论。一位师兄感慨地说:“听了世尊的教诲,才明白修行不是向外寻求,而是向内观照。以往我总是在外面的世界寻找佛法的真谛,却忽略了内心才是修行的根本。”小普点头表示赞同:“是啊,我们总是在外面的世界寻找答案,追逐着各种外在的现象和境界,却不知道真正的智慧就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只有内心清净了,才能体悟到佛法的真谛,就像只有平静的湖面才能倒映出美丽的星空。”

他们谈到在生活中如何保持内心的清净,如何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小普说:“当我们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时,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定力。比如,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要明白这些都是虚幻的,如同镜花水月,不被它们所迷惑。名利往往只是一时的虚荣,它们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同时,在与人相处时,要放下分别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佛性,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关爱。”师兄们纷纷表示认同,他们深知,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修行的目的。

午后,小普独自来到园中的菩提树下,静静地坐下。这棵菩提树高大而繁茂,枝叶交织成一片翠绿的华盖,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轻柔地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法故事。小普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感恩。他深知,修行之路漫漫,每一次对佛法的领悟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都是向着光明彼岸迈进的一步。

他想起自己曾经的迷茫与困惑,那些在佛法修行道路上的挣扎与探索。从最初对佛法的一知半解,到如今逐渐领悟其中的深意,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汗水,也收获了无数的智慧与喜悦。他记得自己刚开始接触佛法时,被那些深奥的教义和复杂的修行方法所困扰,感到无从下手。但他没有放弃,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修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体验到了突破自我后的喜悦和满足。

在这宁静的午后,小普深入地思考着佛法中关于“无常”与“寂静”的深刻内涵。“无常”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论是我们的身体、情感,还是周围的环境,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我们的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老,曾经的青春容颜会逐渐消逝;我们的情感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起伏,曾经的快乐可能会变成痛苦,曾经的亲密关系可能会变得疏远;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迁,繁华的都市可能会因灾难而衰败,宁静的乡村可能会因发展而改变。

而“寂静”则是指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当我们领悟了无常的道理,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就能达到内心的寂静。人们常常因为对事物的执着而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比如,当我们执着于拥有某件珍贵的物品时,一旦失去,就会感到极度痛苦;当我们执着于某种情感关系时,一旦关系破裂,就会陷入无尽的悲伤和痛苦之中。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真正拥有和掌控的,就能放下这种执着,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得失。

他想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害怕失去而痛苦。比如,当我们失去亲人、朋友,或者失去财富、地位时,会感到悲伤和失落。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亲人、朋友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财富、地位也只是暂时的,就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失去。同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也可以从无常的角度去理解,明白这些都是暂时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从而不被困难所打倒。

小普决心在今后的修行中,更加专注于内心的修炼,时刻观照自己的念头,放下妄念和分别心。他要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无论是与他人的交谈,还是对他人的帮助,他都要时刻保持一颗清净、平等、慈悲的心。在与他人交谈时,他会用心倾听对方的话语,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需求,不轻易打断和评判,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帮助他人时,他会不求回报,全心全意地付出,将帮助他人视为自己修行的一部分,通过帮助他人来提升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

在这漫长的修行道路上,小普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有佛法的指引,有对众生的慈悲与关爱。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修行,不断地领悟佛法的真谛,终有一天,他也能像佛陀一样,以无尽的智慧和慈悲,普度众生,让佛法的光芒照亮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佛法的智慧,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