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9)为何病战汗出后症状得解?脉浮紧反芤,本虚之谜

原文: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在中医理论中,“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这一描述,蕴含了深刻的病理与生理机制。所谓“战”,指的是人体在应对外邪入侵时,正气与邪气在体内进行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体现在体表,就可能出现寒战、战栗的现象,是正气欲驱邪外出,正邪交争激烈的表现。

而“汗出”,则是这场战斗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标志。中医认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汗液的排泄,可以调节体温,排出体内废物,同时也是邪气外泄的途径之一。当正气战胜邪气,迫使邪气随汗液排出体外时,患者往往会感到一身轻松,病情也随之缓解,这便是“因得解者”的含义。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等多种生理机制有关。寒战可以促进肌肉活动,产生热量以对抗寒冷或感染,而出汗则是身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散热方式。当感染得到控制,炎症减轻,体温恢复正常时,患者自然会出汗并感到病情好转。

原文: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对于“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医诊断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脉浮,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正气与邪气交争于体表。在外感病初期,特别是当人体受到风寒等外邪侵袭时,正气会调动起来,与外邪进行抗争。这种抗争在脉象上的反映就是脉浮。浮脉的特点是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浮萍漂于水面,象征着病邪在表,气血趋向于体表,与邪气相争。

而脉紧,则意味着寒邪侵袭,血脉收缩,气血运行不畅。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绷急弹指,状如转索无常,其紧张有力之状,恰如弹动的绳索。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对血脉的侵袭,使得血脉收缩,气血运行受到阻碍,表现出一种紧张、拘急的状态。因此,紧脉多见于外感风寒等病症,特别是当寒邪较重,正气与之抗争激烈时。

“芤”脉是一种特殊且极具临床意义的脉象,它形象地描述了脉管中间空虚,如按葱管,上下两头有,中间空的独特手感。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津液或血液损伤,是大量失血或津液大伤的直接反映。

“按之反芤”这一脉象特征时,我们需要将其与前文提到的“脉浮而紧”相结合,来全面理解患者的病理状态。脉浮紧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正气与邪气交争于体表,是外感病初期的常见脉象。然而,在此基础上,“按之反芤”则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病理层面:即患者虽然仍在与外邪抗争,但正气已经显着虚弱,津液或血液因某种原因(如外感病邪的侵袭、内伤情志的耗损等)而大量损失,形成了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

“本虚”指的是患者体内正气不足,津液或血液亏虚,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标实”则是指外感病邪侵袭,邪气实而正气虚,正邪交争于体表,表现为脉浮紧等外感病的典型症状。这种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治疗上也需更加谨慎细致。

因此,在面对“按之反芤”这一脉象时,中医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史、症状等因素,综合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注意保护患者的正气,避免过度攻伐,以免进一步损伤津液或血液,加重病情。

“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体在正气不足、邪气内侵时的自我保护机制。这里的“战”,指的就是寒战,它是机体在面临外邪侵袭,而自身正气又相对虚弱时,为了驱邪外出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想象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人体正气不足,就像是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而邪气则如同入侵的敌军。此时,如果直接硬碰硬,正气很可能无法抵挡邪气的侵袭。于是,机体便采取了“战”的策略,通过寒战的方式,调动全身的阳气,激发正气的潜能,与邪气进行抗争。

寒战的过程中,肌肉会不自觉地收缩和放松,产生热量,帮助身体提高体温,以对抗寒邪的侵袭。同时,这种剧烈的肌肉活动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加速新陈代谢,为正气驱邪提供更多的能量。

“汗出”这一生理现象,它不仅是人体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一种自然方式,更是正气驱邪外出、病邪随汗液排泄的重要表现。

当人体遭受外邪侵袭,正气与邪气在体内展开激烈的斗争时,寒战往往会成为这场无声战争的先声。寒战的产生,是机体为了提升体温、增强正气驱邪能力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随着正气的逐渐积聚和增强,它开始占据上风,将邪气一步步逼向体外。

在这个过程中,“汗出”便成为了正气驱邪外出的重要标志。当邪气被正气逼至体表,人体就会通过出汗的方式,将这些有害物质及其产生的毒素一并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战斗的胜利,邪气被彻底驱逐出境,人体也因此得以恢复健康。

因此,“汗出”不仅是正气驱邪外出的直接表现,更是病情好转的重要征兆。它意味着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正在积极发挥作用,正气正在逐步恢复其主导地位,病情也在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出汗情况,来判断其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正气驱邪的进展程度。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辅助正气驱邪外出,促进病情的好转。

原文: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线索。

脉浮,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正气与邪气交争于体表,这是外感病初期的常见脉象。而脉数,则是指脉搏跳动次数增多,快于正常,这往往反映了体内有热邪的存在,或是正气驱邪有力,气血运行加速的表现。

当医生按之不芤时,说明脉管中间并未空虚,如按葱管般上下两头有而中间空,这表示患者体内津液或血液并未大量损失,正气尚足,能够抵抗外邪的侵袭。因此,“此人本不虚”的判断便由此而来。

在这样的脉象基础上,如果病情想要自行缓解,也就是“若欲自解”,那么只需要通过“汗出”的方式,将邪气随汗液排出体外即可。由于患者本不虚,正气充足,能够直接驱邪外出,因此不需要通过寒战这种激烈的方式来调动全身阳气。所以,“不发战也”就成了这种病情发展的一个特点。

综上所述,当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时,我们可以判断患者本不虚,病情若欲自解,只需通过汗出即可,无需发战。这一判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