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14)寸口脉诊精粹:浮沉迟数,辨表里脏腑之秘

原文: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在中医理论中,寸口脉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部位,其浮沉迟数等变化往往能反映出人体内外、寒热虚实等病理状态。“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这是中医脉诊中的经典理论,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在中医诊断学中,寸口脉作为中医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脉象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寸口脉浮,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这是中医脉诊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具体来说,寸口脉浮通常表示病邪停留在体表,即病变部位相对较浅,多见于外感风寒等表证。这是因为浮脉主表,其脉象特点是脉管浮在皮肤表面,轻按即得,重按稍减,如触水漂木。这种脉象反映了正气抗邪于外,病邪尚未深入体内,病情相对较轻。

在外感风寒等表证中,由于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导致体表阳气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此时,寸口脉浮便是正气与邪气在体表抗争的表现。

在中医脉诊中,寸口脉沉这一脉象确实蕴含着丰富的病理信息。寸口脉,作为中医临床诊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及深浅。

当寸口脉沉时,通常意味着病邪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体表,而是深入到了身体内部。这种脉象往往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邪深入内里的情况相关联。沉脉之所以主里,是因为它反映了病邪内伏、正气相对虚弱的病理状态。正气不足,难以抵御病邪的侵袭,导致病邪得以深入,形成更为复杂的病机。

具体来说,沉脉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多种情况。一方面,它可能是外感病邪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气未能及时驱邪外出,病邪得以深入内里,形成了更为严重的病变。另一方面,对于内伤杂病而言,沉脉则可能反映了脏腑功能的衰退或气血的严重亏损,导致正气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出现了脉沉的脉象。

总之,寸口脉沉是中医脉诊中一种重要的病理脉象,它反映了病邪内伏、正气虚弱的病理状态,需要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诊断和治疗。

寸口脉数这一脉象,与体内热邪亢盛、气血壅滞等病理状态密切相关。脉搏跳动较快,往往反映了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亢进或失衡,特别是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的病变。

“数为在府”这一说法,正是基于中医对脉象与脏腑病变关系的深入认识。当六腑出现实热证时,如胃火炽盛、肠热便秘等,体内热邪亢盛,气血壅滞,导致脉搏跳动加快,形成数脉。这种脉象不仅反映了六腑的病变,也提示了病情的热性和实证性质。

具体来说,胃火炽盛时,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口臭、消谷善饥、舌红苔黄等症状,脉象上则表现为数而有力。肠热便秘时,患者可能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腹胀腹痛等症状,脉象上同样表现为数而有力。这些脉象与症状的结合,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寸口脉数作为中医脉象学中的一种重要脉象,与体内热邪亢盛、气血壅滞等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反映了六腑病变的病理特征。

当脉搏跳动较慢,即寸口脉迟时,这往往意味着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推动气血正常运行,导致寒邪得以凝滞。这种病理状态在中医中被称为“迟为在藏”,其中的“藏”指的是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脾肾阳虚确实是脏腑虚寒证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显着的影响。

当脾阳不足时,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的出现。这是因为脾阳是维持脾胃正常运化的重要动力,一旦脾阳虚弱,脾胃的运化能力就会下降,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进而引发上述症状。此外,脾阳不足还会导致畏寒肢冷,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温暖四肢和躯干,使得患者感到寒冷。

而肾阳虚时,人体的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腰膝酸软、夜尿频繁、性功能减退等表现。肾阳是维持人体生殖和泌尿功能的重要动力,肾阳虚衰会导致这些功能的下降。腰膝酸软是因为肾主骨生髓,肾阳虚导致骨髓不充,腰膝失去滋养;夜尿频繁则是因为肾阳虚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固摄尿液;性功能减退则是因为肾阳虚导致生殖功能下降。

此外,心阳不振也是导致寸口脉迟的重要原因之一。心阳是维持心脏正常跳动和血液循环的重要动力,一旦心阳不振,就会导致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的出现。这是因为心阳不足,无法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上述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与脏腑病变关系并非绝对对应,而是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因此,在面对寸口脉迟这一脉象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辨析和诊断。

总之,寸口脉迟作为中医脉象学中的一种重要脉象,与体内寒邪凝滞、阳气不足等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反映了五脏病变的病理特征。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诊断和治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