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一章 (17)风寒侵袭,荣卫俱病,发汗是关键!

原文: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寸脉,位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是中医诊断中极为重要的部位。

在中医理论中,“寸口脉浮而紧”这一脉象描述,确实蕴含了丰富的诊断信息。首先,我们来逐一解析这一脉象的构成与含义。

“浮脉”通常意味着病邪位于体表,正如有向外发散的趋势,这里特指风邪的侵袭。风邪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点,易袭阳位,因此当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

而“紧脉”则表明病邪性质紧束、有力,这多指寒邪的束表作用。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能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因此变得紧张有力,呈现出紧脉的特征。

将两者结合起来看,“浮则为风,紧则为寒”,这一描述准确地揭示了患者此时既有风邪的侵袭,又有寒邪束表的情况。这种脉象往往出现在外感风寒的初期,患者可能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邪的性质、部位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风邪与寒邪对人体不同层面的影响。接下来,我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一观点。

我们需要了解卫气和荣气(或营气)的基本概念。卫气行于脉外,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护卫着人体的肌表,具有抗御外邪的重要作用。它就像是人体的“边防军”,时刻警惕着外界病邪的侵袭。

而荣气(或营气)则行于脉中,它如同人体的“后勤部队”,负责滋养全身,化生血液,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荣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我们再来看看风邪与寒邪的特性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风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它的特点就像是一个不受约束的“流浪者”,喜欢四处游荡,寻找机会侵入人体。由于卫气行于脉外,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此风邪往往首先侵袭卫气,导致卫气功能受损,人体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而寒邪则凝滞收引,易伤阳气。它的特点就像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侵略者”,喜欢侵入人体内部,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荣气行于脉中,与人体内部的阳气紧密相连,因此寒邪往往首先侵袭荣气,导致荣气功能受损,人体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血脉不畅等症状。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这一描述,确实反映了卫气与荣气同时受损时,人体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接下来,我将从中医的角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首我们需要明确卫气与荣气的基本功能。卫气行于脉外,主要起到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它是人体抵御外界病邪的第一道防线。而荣气(或营气)则行于脉中,主要起到滋养全身、化生血液的功能,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卫气与荣气同时受损时,机体的防御功能会明显下降,气血的运行也会变得不畅。这是因为卫气受损后,人体的抗邪能力减弱,外界的风寒之邪就容易趁虚而入。而荣气受损后,人体的滋养和化生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气血不足,无法有效滋养和濡润全身。

风寒之邪痹阻经络,是导致“骨节烦疼”的主要原因。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遍布全身,连接着人体的各个脏腑和器官。当风寒之邪侵入人体后,它们会沿着经络游走,痹阻气血的运行。特别是在骨节等气血相对薄弱的部位,风寒之邪更容易停留并产生痹痛。

因此,“荣卫俱病,骨节烦疼”这一描述,实际上揭示了卫气与荣气受损后,人体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病症的治疗,通常需要采用祛风散寒、调和荣卫的方法,以恢复卫气与荣气的正常功能,促进气血的畅通运行,从而缓解骨节疼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对于风寒袭表、荣卫俱病的病症,确实常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这一治疗原则,既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也展示了中医独特的治法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风寒袭表、荣卫俱病的病症特点。这类病症通常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骨节烦疼、鼻塞流涕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风寒之邪侵袭体表,痹阻经络,导致卫气与荣气功能受损。

发汗解表的治疗方法,正是针对这一病症特点而设计的。通过发汗,可以驱散体表的风寒之邪,使邪气随汗液排出体外,从而恢复卫气的护卫功能和荣气的滋养作用。这一过程中,汗液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将体内的邪气“带出”体外。

同时,发汗解表还能促进气血的畅通运行。风寒之邪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是产生骨节疼痛等症状的重要原因。通过发汗,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畅通运行,从而缓解这些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发汗解表并非简单地追求出汗,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地发汗。过度的发汗会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发汗解表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发汗、针灸发汗、拔罐发汗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总之,“当发其汗也”这一治疗原则,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也展示了中医独特的治法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