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18)揭秘趺阳脉迟缓与胃气健康:浮数伤胃动脾的奥秘

原文: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

趺阳脉,这是一个在中医理论中颇为重要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趺阳脉并非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脉搏点,而是指足背动脉的搏动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冲阳穴”所在的位置。在中医的脉诊中,趺阳脉的搏动情况,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脾胃的功能状态。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而趺阳脉作为脾胃功能在体表的反映点,其搏动有力与否,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脾胃功能状态的重要线索。

具体来说,如果趺阳脉搏动有力,说明脾胃功能强健,气血生化有源,人体往往处于健康状态;而如果趺阳脉搏动微弱,甚至难以触及,则可能意味着脾胃功能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人体可能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

“趺阳脉迟而缓”,而“迟而缓”则描述了脉象的一种特征,即搏动速度相对较慢,力度适中,不急不躁。

“胃气如经也”,这里的“胃气”指的是脾胃的功能状态,而“如经”则意味着如同经脉本身应有的状态一样,平和、有序、无碍。因此,整句话可以理解为:当趺阳脉的搏动呈现出迟缓而有力的特征时,说明脾胃的功能状态良好,气血运行平和,如同经脉本身应有的状态一样。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而趺阳脉作为脾胃功能在体表的反映点,其搏动情况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脾胃功能状态的重要线索。

然而,当趺阳脉出现“浮而数”的脉象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浮脉是指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通常表示外邪侵袭,或机体正气驱邪外出时的脉象;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较快,每分钟超过90次,常提示体内有热邪或阴虚火旺。因此,“浮则伤胃,数则动脾”可以理解为,浮脉的出现可能意味着胃受到了外邪的侵袭或损伤,而数脉则可能预示着脾的功能受到了扰动或亢进。

“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则是对前面脉象变化的一种解读和提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浮而数的脉象并不是患者原本就有的疾病表现,而是由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了攻下(如泻下、清热等方法)的手段后所产生的脉象变化。换句话说,这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治疗效果而特意采取的措施所引起的脉象反应。

原文: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在中医理论中,“荣卫”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理平衡与健康。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荣”与“卫”的含义及其作用。

“荣”,在中医里指的是营血。营血行于脉中,如同河流滋养大地一般,为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滋润。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对于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卫”,则指的是卫气。卫气行于脉外,如同一道坚实的屏障,守护着机体免受外邪的侵袭。它不仅能够调节人体的体温和汗液排泄,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荣卫功能失调,出现内陷的情况时,这往往意味着机体的防御机制出现了问题。营血可能因各种原因而流失或减少,导致全身营养不足,出现各种虚弱症状;而卫气则可能因外邪侵袭或内部失衡而受损,使得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

“其数先微”这一描述,确实是对脉象变化的一种精准概括。这里的“数”指的是脉象的频率或速率,“微”则指的是脉象的力度或强度变得微弱。当我们说“其数先微”时,意味着在某种病理状态下,脉象的频率可能并未发生显着变化,但其力度却首先呈现出了微弱的趋势。

在荣卫内陷的初期,这种脉象微弱的变化尤为显着。荣卫,作为中医理论中维系人体生理平衡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共同调节着气血的运行与分布。当荣卫内陷时,意味着气血的运行受到了阻碍,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种气血运行的不畅,自然会反映到脉象上,使得脉象变得微弱。

具体来说,荣血行于脉中,为全身提供营养与滋润;而卫气则行于脉外,起到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当荣卫内陷时,荣血可能因失去卫气的保护而流失或减少,导致脉象的力度减弱;同时,卫气的内陷也可能使得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荣卫内陷的初期,我们观察到脉象变得微弱,这不仅是气血运行不畅的直接反映,也是机体防御机制受损的重要信号。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荣卫内陷导致气血虚弱,我们通常会观察到脉象的持续微弱。这是因为荣卫内陷使得气血运行不畅,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脉象的力度减弱。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却会出现脉象浮起的反常现象。

这里的“脉反但浮”,指的是在荣卫内陷的背景下,脉象却呈现出浮起的状态。这通常意味着机体为了对抗内陷的荣卫,调动了更多的气血来抗争。这种抗争可能源于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当荣卫内陷威胁到机体的生理平衡时,机体会通过调动气血来试图恢复这种平衡。

具体来说,脉象的浮起可能是由于气血在某一部位的聚集或亢进所致。这种聚集或亢进可能是机体为了对抗内陷的荣卫而做出的应激反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脉象的暂时浮起并不意味着机体的整体气血状况得到了改善。相反,它可能是机体在应对危机时的一种临时性调整。

当我们说“其人必大便硬”时,这是基于中医对荣卫内陷病理状态深入观察和分析所得出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

当荣卫内陷时,意味着气血的运行受到了阻碍,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种气血运行的不畅,不仅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还会对肠道产生不良影响。

肠道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状态与气血的滋养和推动密切相关。当荣卫内陷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时,肠道就会失去足够的气血滋养和推动。这样一来,肠道的蠕动功能就会减弱,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就会延长,从而导致大便变得干燥、坚硬。

因此,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人必大便硬”这一诊断依据,实际上揭示了荣卫内陷病理状态下肠道功能受损的真相。这种大便干燥、坚硬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排便体验,还可能进一步引发便秘、肛裂等肛门直肠疾病。

“气噫而除”则描述了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在荣卫内陷、大便硬结的情况下,机体可能会通过嗳气(即打嗝)的方式来排出体内的部分浊气,从而暂时缓解不适。但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调理荣卫、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原文: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医生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

“今脉反浮”指的是原本可能沉细或迟缓的脉象,突然变得浮大起来。在中医看来,脉象的浮大往往与机体正气与外邪的抗争有关,可能意味着病情正在发生变化。

当我们提到“其数改微”时,这实际上是指脉象的跳动次数由原本较快的数脉逐渐转变为较为微弱的微脉。这一变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病理信息。

数脉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的存在,或者阴虚火旺的状态。热邪炽盛,会迫使血液加速流动,从而导致脉象跳动次数增加,形成数脉。而阴虚火旺,则是因为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的亢盛,同样会导致脉象偏快。

然而,当脉象由数脉转变为微脉时,这往往意味着机体的正气在与外邪的抗争中逐渐衰弱。微脉是脉象力度微弱的一种表现,它通常与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有关。这种脉象的变化可能表明,虽然热邪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可能是通过治疗或机体自身的调节),但正气也随之受损,无法继续维持原有的抗邪能力。

此外,这种脉象的变化还可能反映出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气血和顺的结果。当脉象由数脉变为微脉时,可能意味着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的状态进一步加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然,对于脉象的变化,中医还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状况以及舌象、症状等其他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通过这种方法,中医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机体的病理状态,并据此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邪气独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邪气在体内滞留的情况,以及这种情况对机体功能造成的进一步损害。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邪气”。在中医看来,邪气是指那些能够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发生的不良因素,它们可能来源于外界环境,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也可能来源于人体内部,如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产生的病理产物。

当正气充足时,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能够有效地驱邪外出,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然而,当正气不足时,人体的这种驱邪能力就会减弱,邪气就有可能在体内滞留。

“邪气独留”就是指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气在体内得不到有效的清除和排出,从而长时间地滞留于体内。这种情况会导致机体的功能进一步受损,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例如,邪气滞留于经络,会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邪气滞留于脏腑,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等。

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邪气独留”这一情况。对于邪气滞留的患者,我们会通过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正气,增强驱邪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邪气独留”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它揭示了邪气在体内滞留对机体功能造成的损害。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心中则饥”这一症状,描述了患者一种颇为特殊的主观感受。它指的是,尽管患者食欲不振,对食物的**减退,但心中却常常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饥饿感。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与邪热耗伤津液,导致机体阴虚火旺,虚火内扰的病理机制有关。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邪热耗伤津液的问题。在中医看来,津液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液态物质,它滋润着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当邪热侵袭人体时,它会耗伤津液,使得津液变得匮乏。这种津液匮乏的状态,不仅会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外在表现,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在环境,使得机体出现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

阴虚火旺,是指机体在津液匮乏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虚火内扰的病理状态。这种虚火并不是真正的火热之邪,而是由于津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的亢盛,从而使得阳气相对偏盛,形成了一种“虚火”的状态。这种虚火内扰,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得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然而,尽管患者的食欲不振,但由于虚火内扰,使得机体的代谢功能仍然处于一种相对亢进的状态。这种亢进的状态,会使得机体对于能量的需求增加,从而出现心中常有饥饿感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心中则饥”这一症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通过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等方法,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从而达到消除症状、恢复健康的目的。

“邪热不杀谷”是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它揭示了邪热对脾胃消化功能的不良影响。这里的“杀谷”,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即将食物消化吸收为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能力。

当邪热侵袭人体,特别是侵袭到脾胃时,它会干扰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这种减弱,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邪热不杀谷”。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患者进食了食物,但由于脾胃的消化功能受到了邪热的影响,这些食物无法被有效地消化吸收,从而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这种情况在中医临床中并不少见。例如,一些患者在发热、感染等病理状态下,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这就是邪热影响脾胃消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此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采用清热泻火、健脾和胃等方法进行治疗,以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邪热不杀谷”并不仅仅是一个病理状态的描述,它还提示我们在治疗相关疾病时,需要重视脾胃的调理和保护。因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因此,在治疗邪热等病理状态时,我们不仅要关注邪热的清除,还要注重脾胃功能的恢复和保护,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潮热发渴”是邪热内盛时常见的症状表现,它们各自承载着特定的病理意义,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揭示了机体内邪热炽盛、津液受损的病理状态。

潮热,顾名思义,是指发热如同潮水一般,有着定时而发的特点。这种发热通常不是持续不断的,而是会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如午后或夜间,且热度较高,来势汹汹。潮热的出现,往往与邪热内蕴、阴虚火旺的病理机制有关。邪热在体内炽盛,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不断煎灼着体内的津液和阴液,使得机体处于一种阴虚阳亢的状态。而阴虚则阳无以制,阳亢则热势更盛,从而形成潮热。

发渴,即口渴欲饮的症状,它是由于邪热耗伤津液,导致机体缺水所致。邪热在体内炽盛时,不仅会煎灼津液,还会使得津液的运行和分布发生紊乱。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滋润口腔、咽喉等部位的津液就会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口干、口渴、欲饮水等症状。此外,由于邪热的影响,机体的代谢也会加快,进一步增加了对水分的需求,从而加剧了口渴的症状。

综上所述,“潮热发渴”作为邪热内盛的常见症状,它们共同揭示了机体内邪热炽盛、津液受损的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的变化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我们提到“数脉当迟缓”时,这是中医对脉象变化的一种预期判断,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病理学和诊断学思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数脉”和“迟缓脉”的基本概念。数脉,是指脉象跳动次数快于正常,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阴虚火旺或气血两虚但虚阳外浮等病理状态。而迟缓脉,则是指脉象跳动次数慢于正常,力度也可能相对较弱,通常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或气血两虚等病理状态有关。

那么,“数脉当迟缓”这一判断,是如何得出的呢?在中医看来,当病情得到控制,邪气逐渐消退时,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会逐渐恢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因邪气干扰而数快的脉象,应该会随着邪气的消退而逐渐变得迟缓起来。这是因为,随着邪气的消退,体内的热邪、阴虚火旺等病理状态得到缓解,气血运行也逐渐恢复正常,从而使得脉象的跳动次数和力度趋于平缓。

当然,这种脉象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同时,脉象的变化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治疗的效果等。

“脉因前后度数如法”这一原则,确实揭示了脉象变化应遵循的内在规律,它是中医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脉象,作为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的重要部分,承载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丰富信息。

中医理论认为,脉象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气血的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以及病邪的性质与部位。医生在切脉时,会细致入微地感受脉搏的跳动,包括其速率、节律、强度、形态等多个方面,从而综合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因前后度数如法”,强调的是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和解读脉象变化。这里的“度数”,可以理解为脉象特征的量化指标,如脉搏的每分钟跳动次数、脉管的粗细、脉搏的强弱程度等;“前后”,则可能指的是脉象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及病因、病机与脉象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

通过遵循这一原则,中医医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病情的发展趋势,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脉象的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的浩瀚典籍中,“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这一论述,确实是对病情恶化的一种深刻而直观的警告。数脉,指的是脉搏跳动频率加快,通常超过正常范围的脉象。在中医理论中,数脉往往与热邪内盛、阴虚火旺等病理状态相关联,是体内阳气亢盛或阴液亏损的一种外在表现。

当数脉持续不减,甚至变得更加亢进时,这往往意味着体内的病理变化正在加剧。热邪更加炽盛,阴虚火旺的情况更加严重,这种失衡状态不仅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还会破坏人体的气血平衡和阴阳调和。

在这种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免疫力可能会下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防御功能也可能受到削弱。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恶疮等严重症状。恶疮,在中医中通常指的是皮肤溃疡、痈疽等严重感染性病变,这些病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

当然,现代医学对于恶疮等皮肤病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治疗方法和手段也更加丰富和多样。但中医的这一论述,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把握病情发展趋势和预测可能并发症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面对数脉持续不减甚至亢进的情况时,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状态,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应该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服务。

综上所述,这段话不仅揭示了中医通过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对病情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的预期和判断。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脉象、症状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