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一章 (23)中医智慧:清浊邪如何影响上焦下焦健康?

原文: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在中医理论中,“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这句话,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辨证思维。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寸口脉阴阳俱紧”的含义。寸口脉,即中医诊断中常用的桡动脉诊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上、中、下三焦。阴阳,在此处可理解为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属性。当寸口脉阴阳俱紧时,意味着脉象紧束有力,无论浮沉皆如此,这通常反映了体内有寒邪或实邪阻滞,正气与邪气交争激烈的病理状态。

“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则是对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述。清邪,一般指的是性质轻清、易于上浮的邪气,如风邪、寒邪中的轻浅部分,它们往往首先侵袭人体的上部,即上焦,影响心肺等脏腑的功能。浊邪,则是指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邪气,如湿邪、痰浊等,它们更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即下焦,影响肝肾及肠道等脏腑的功能。

因此,当寸口脉阴阳俱紧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史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哪种邪气侵袭了哪个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既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展示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深刻与全面。

原文: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我们常常能见到诸如“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这样充满哲理与象征意味的表述。这些文字不仅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更是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解析“清邪中上,名曰洁也”。这里的“清邪”指的是性质轻清、易于上浮的邪气,它们往往与自然界的风、寒等轻浅邪气相对应。当这些邪气侵袭人体上部时,因其性质清轻,故称之为“洁”。然而,这里的“洁”并非指无邪、纯净之意,而是强调其侵袭部位与性质的特定性。换句话说,清邪虽然“洁”,但仍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浊邪中下,名曰浑也”。浊邪,则是指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邪气,如湿、痰、瘀等。这些邪气往往侵袭人体下部,因其性质浑浊、沉重,故称之为“浑”。与清邪相比,浊邪更加难以清除,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则是指当人体阴气不足,正气虚弱时,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这里的“内栗”指的是内心恐惧、颤抖的感觉,形象地描绘了人体在遭受邪气侵袭时的心理状态。

“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则是对邪气侵袭人体机制的进一步阐述。当人体表面(表气)的防御能力减弱,内部(里气)的正气无法固守时,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的阴分。这再次强调了正气在抵抗邪气侵袭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这一描述,生动地描绘了人体阳气受到外邪侵袭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而“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则是对这一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释。

我们来理解“阳中于邪”的含义。在中医看来,人体有阴阳之分,阳气代表着温暖、活跃、向上的力量,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当阳气受到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的侵袭时,人体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

“发热”这一症状,可不是简单的体温升高那么简单。在中医看来,它是阳气与外邪进行激烈交战的直观体现,就像两军对垒,战火纷飞,而人体正气就是那股不屈不挠的抗战力量。所以,发热其实是身体在告诉我们:别怕,我正在努力对抗敌人呢!

“头痛、项强、颈挛”,这一系列症状就像是外邪在人体上部(特别是头部和颈部)发起的猛烈攻击。它们不仅扰乱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还阻塞了经络这一生命能量的通道。想象一下,原本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突然变得拥堵不堪,那种不畅和紧张感,正是这些症状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腰痛、胫酸”,这往往是外邪进一步深入人体内部,对腰部和下肢的气血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的结果。在中医理论中,腰部是肾之所在,而肾又是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当外邪侵犯到这里时,不仅会导致腰痛,还可能影响到全身的机能。而胫酸则是因为下肢的气血运行受阻,使得肌肉和骨骼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和濡润。

至于“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这里的“雾露之气”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轻清、上浮的邪气,它们往往与风、寒等邪气相伴而行,易于侵袭人体的上部。由于这些邪气的性质清轻,故称之为“清邪”。当它们侵袭人体阳气时,就会引发上述一系列症状,且这些症状多集中在人体的上部,因此称之为“清邪中上”。

原文: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

“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这一长串描述,实际上是对一种复杂病理状态的生动刻画。下面,我将逐一解析这些症状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浊邪中下”这一术语,形象地描绘了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邪气如何侵袭人体的中下部。这些邪气,诸如湿邪、痰浊等,它们就像是一群不速之客,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身体,然后在那里“安营扎寨”,阻滞气机,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条流淌着清澈溪水的山间小径,而湿邪、痰浊等浊邪就像是突然降临的泥石流,它们不仅阻塞了溪水的流动,还让整条小径变得泥泞不堪,难以通行。同样地,当这些浊邪侵袭人体时,它们会阻滞气血的运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

而“阴气为栗”这一描述,则生动地刻画了人体在遭受浊邪侵袭后的反应。阴气,在中医理论中,代表着体内较为寒凉、沉静的部分。当浊邪来袭,阴气受到扰动,就像是一个平静的湖面被突如其来的风暴掀起层层波澜。这种扰动会让人体产生一种恐惧、颤抖的感觉,这是身体在应对邪气侵袭时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报,告诉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抵御这些不速之客了。

“足膝逆冷”这一症状,可不是简单的“脚冷”那么简单哦。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浊邪阻滞下焦、气血运行不畅的深刻病理机制。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精密的循环系统,气血在其中流畅运行,滋养着每一个部位。然而,当浊邪这位“不速之客”悄悄潜入下焦,它就像是一块巨石堵在了河道中央,让气血的流动变得缓慢甚至停滞。这样一来,下肢,特别是足部和膝关节,就得不到足够的温煦和滋养,自然就会出现寒冷感啦。

同时,“足膝逆冷”还反映了阳气无法顺利下行至足部的状况。在中医看来,阳气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小太阳”,它温暖着全身,维持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当浊邪阻滞了阳气的下行通道,就像是把“小太阳”的光芒给遮挡住了,足部自然就感受不到那份温暖了。这样一来,阴阳失衡的状态也就随之形成,身体的健康也就岌岌可危了。

再来说说“便溺妄出”这一症状。它指的是大小便的异常排泄,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中医理论中,肠道和膀胱就像是身体的“排污系统”,它们负责将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然而,当浊邪这位“捣蛋鬼”悄悄潜入这些“排污系统”时,它们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大小便无法正常排泄。这样一来,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就无法及时排出,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呢。

“表气微虚,里气微急”这一描述,宛如一幅细腻的人体应对邪气侵袭的画卷。当我们的人体遭遇外邪的侵扰,体表的正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防御能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这就像是一个国家的边防部队,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虽然奋力抵抗,但难免会因为敌人的强大而显得力有不逮,防线因此变得微微松动。

与此同时,体内的气机,也就是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活动,会变得急促而不稳定。这就像是国家内部的应急机制被迅速启动,各部门紧急动员,全力以赴应对危机。但这种急促和不稳定,也反映了身体在应对邪气时的紧张和不安,是一种自我调节和应对的过程。

而“三焦相混,内外不通”则进一步揭示了浊邪侵袭后人体内部的混乱状态。三焦,这个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剖部位,更是涵盖了人体的胸腔、腹腔和盆腔等广阔区域的一个功能系统。它就像是人体内部的交通枢纽,负责着气血的运行、水液的代谢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

然而,当浊邪这位不速之客侵袭人体时,三焦的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干扰。原本顺畅的交通要道变得拥堵不堪,内外气机不畅,形成了一种闭塞的状态。这就像是一座城市在遭遇自然灾害后,交通瘫痪、物资短缺、信息不畅,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

“上焦怫郁,藏气相熏”这一中医术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体内部的一种病理状态。在这里,“上焦”指的是我们身体的心肺区域,它如同自然界的天空,需要清朗无碍,才能保证气血的顺畅流通。然而,当这个区域的气机受到阻滞,形成了郁滞的状态时,就如同天空中的阴云密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这种郁滞状态不仅影响了上焦本身的功能,还因为浊邪的熏蒸作用,使得上焦的脏腑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浊邪,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人体有害的、不纯净的物质或能量。它在上焦的熏蒸,就如同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而“口烂食断”则是这一病理状态在体表和消化系统的一种具体表现。浊邪上扰,影响了口腔的黏膜,导致口腔黏膜受损,可能出现口腔溃疡等症状。这不仅让人疼痛难忍,还影响了正常的进食和说话。同时,消化功能也受损,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这就像是我们身体的“食堂”被污染了,食物无法被正常加工和吸收,自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活力。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这类疾病通常需要采用疏通气机、清除浊邪的方法,以恢复上焦的清净和脏腑功能的正常。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

原文: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

在中医理论中,中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更是脾胃功能的集中体现。当我们说“中焦不治”时,意味着中焦的功能出现了严重的紊乱,这往往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胃气上冲”是中焦不治的一个典型症状。在正常情况下,胃气应该是和降的,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后的精华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但当胃气上冲时,就意味着胃的功能出现了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胃火过旺、胃寒、胃气虚弱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上冲不仅会导致嗳气、反酸、呕吐等症状,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接着,“脾气不转”也是中焦不治的重要表现。脾主运化,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脾还负责运化水湿,保持人体内的水液平衡。当脾气不转时,就意味着脾的运化功能出现了障碍,这会导致水湿内停、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脾气不转还会影响胃气的和降,进一步加剧中焦的紊乱。

在中焦不治的情况下,“胃中为浊”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由于胃气上冲和脾气不转,胃中的食物无法被正常消化吸收,反而形成了浊气。这些浊气会进一步阻碍胃气的和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浊气还会影响脾胃对其他脏腑的滋养作用,导致全身气血的生成和输布受到严重影响。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则是中焦不治对人体气血运行的直接影响。荣卫即营卫,它们是人体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气行于脉中,滋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保卫机体。当中焦不治时,营卫之气无法顺畅运行,就会导致气血凝滞、不通畅。这种气血凝滞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还会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疼痛、麻木、肿胀等。

“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则是对中焦不治后人体气血运行进一步恶化的描述。当卫气无法顺畅运行而提前通达时,就意味着人体的防御机制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同时,由于胃气的长期虚弱和耗竭,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加剧气血的亏虚和病理变化。

原文: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脉象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我们谈到“脉滑,则为哕”时,这实际上是在描述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及其对应的脉象表现。

首先,解释一下“脉滑”。脉滑,是指脉象往来流利,如珠滚盘,应指圆滑。这种脉象通常与体内有痰湿、食积、实热等病理因素相关。当人体内有这些病理因素存在时,气血运行会受到阻碍,从而在脉象上表现出滑象。

而“哕”,在中医中指的是呃逆,也就是俗称的打嗝。当人体内有痰湿、食积等病理因素阻滞气机,导致胃气上逆时,就会出现呃逆的症状。因此,“脉滑,则为哕”可以理解为:当脉象表现为滑象时,往往提示人体内有痰湿、食积等病理因素存在,这些病理因素可能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呃逆的症状。

接下来,“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则是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诊或误治的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将虚症误诊为实证,或者在治疗时过于追求实症的消除而忽视了虚症的存在,就可能导致治疗不当,进而加重病情。这里的“守空迫血”指的是医生在治疗时过于追求消除实症(如痰湿、食积等),而忽视了保护正气和调理气血的重要性,从而迫使血液妄行,加重病情。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这是另一种病理状态及其对应的脉象和症状表现。脉浮,通常与外感风寒等表证相关;而鼻中燥,则提示体内津液不足,有燥热之象。当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往往意味着人体内有热邪迫血妄行,可能导致鼻出血(即衄血)的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象与症状表现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对病情的判断依据。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分析脉象与症状之间的关系,避免误诊误治,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