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一章 (26)脉阴阳俱紧,如何判断病情好转还是恶化?

原文: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在中医的世界里,这段描述如同一幅细腻的人体状态画卷,让我们一窥古人对疾病的深刻洞察。

“脉阴阳俱紧者”,这里的“阴阳”在中医脉诊中通常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或浮沉等脉象属性,俱紧则意味着脉象紧张有力,可能反映了寒邪侵袭,正气与之抗争的激烈状态。

“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这看似与外感寒邪有所矛盾,因为寒邪一般被认为会导致津液凝滞,使得体内水分不易流动和蒸发。然而,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常会遇到寒邪束表而内里郁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虽然体表受到寒邪的侵袭,毛孔闭塞,汗液无法排出,但体内的热气却因此被郁闭在内,无法发散。这种内热可能导致津液分布不均,使得口唇虽受外寒影响,但局部津液仍可能因内热而蒸发过快,表现出干燥之象。

“蜷卧足冷”则是典型的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当阳气不足时,身体各部位无法得到足够的温暖,尤其是足部这种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更容易出现寒冷感。为了保暖,身体本能地会采取蜷缩的姿势,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鼻中涕出”是外感风寒的常见症状之一。当人体受到寒邪侵袭时,鼻窍作为与外界相通的门户,往往首当其冲。寒邪侵袭鼻窍,导致鼻窍失和,肺气不宣,清涕因此自流。这种清涕通常质地较稀,颜色偏白,与体内阳气不足、津液凝滞有关。

其次,“舌苔滑腻”这一症状,在中医中通常被视为体内有湿邪或痰饮的表现。这里的“苔”指的是舌面上的一层薄白物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薄而均匀的。但当体内湿邪内生或痰饮积聚时,舌苔就会变得滑腻,甚至可能呈现出厚腻、黄腻等不同形态。这种舌苔的变化,反映了体内津液代谢的异常,与寒邪束表、津液凝滞导致的水液运化不畅有关。

综合来看,这段描述中的症状可能与寒邪束表、津液凝滞以及湿邪内生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在治疗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解表散寒、宣肺通窍、利湿化痰等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至于“勿妄治也”,这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医生需要仔细辨析病因、病机,不可盲目用药,以免加重病情。对于这段描述中的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其体质、病程、症状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原文: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患者从发病开始算起,到了第七天左右,出现轻微的发热,同时手足也变得温暖,那么这是一个病情即将好转的迹象。因为发热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而手足温暖则表明阳气开始恢复,能够温煦四肢。

接下来,“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患者到了第八天甚至更长时间,反而出现高热不退的情况,那么这通常意味着病情较重,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高热不退往往表示正气不足,无法有效抗邪,或者邪气过于强盛,已经深入到脏腑经络之中。

再来看,“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这句话是说,如果患者在发热的同时,还伴有恶寒的症状,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呕吐的情况。因为恶寒是外感寒邪的表现,而呕吐则是寒邪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腹内痛者,必欲利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患者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那么很可能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因为腹痛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腹泻则是脾胃运化失职,水湿下注肠道所致。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为我们提供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和体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当然,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质、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