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25)揭秘寸口脉:清邪浊邪与上焦下焦的微妙关系

原文: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在中医理论中,“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这一论述,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辨证思维。

首先,我们来解析“寸口脉阴阳俱紧”这一表述。寸口脉,即中医诊断中常用的桡动脉切诊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阴阳,在此处可理解为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属性,用以区分病邪的性质与部位。“俱紧”,则通常意味着脉象紧张有力,可能反映出体内有寒邪或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接下来,“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是对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述。清邪,多指轻清上浮之邪,如风邪、寒邪之轻者,易于侵袭人体的上部,如上焦心肺区域,引发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浊邪,则指重浊下沉之邪,如湿邪、痰浊等,易于侵袭人体的下部,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可能导致水肿、腹胀、便溏等问题。

原文: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这样富含哲理与医理的表述。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为我们揭示了外邪侵袭人体时的不同特点与影响。

“它们往往首先侵袭人体的上部,如上焦心肺区域,因其性质轻清,故被称之为“洁”。这里的“洁”,并非指其纯净无害,而是相对于浊邪而言,其侵袭部位较为表浅,症状相对较轻。

“浊邪中下,名曰浑也”,则是指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外邪,如湿邪、痰浊等。它们通常侵袭人体的下部,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因其性质重浊,故被称之为“浑”。这里的“浑”,意味着其症状复杂多变,且往往缠绵难愈。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则是指当人体阴气不足,正气虚弱时,一旦遭遇外邪侵袭,便会出现内心恐惧、寒战等症状。这是因为阴气不足,无法有效抵御外邪,导致人体阳气受损,正气亏虚,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则进一步阐述了外邪侵袭的内在机制。当人体表气虚弱,卫外不固时,外邪便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同时,由于里气(即脏腑之气)不守,无法有效固护内在脏腑,导致外邪得以深入,伤及阴气,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

原文: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在中医理论中,“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这一论述,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人体阳气在外邪侵袭下的病理反应图谱。这里所说的“阳中于邪”,指的是人体阳气在遭受外界病邪侵犯时的一种状态。而这一系列病理反应,如发热、头痛、项强(颈部僵硬)、颈挛(颈部肌肉痉挛)、腰痛、胫酸(小腿酸痛),则是阳气与外邪抗争、正气受损的直观体现。

进一步地,“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则是对这种外邪性质与侵袭特点的深入阐述。在这里,“阳中雾露之气”指的是自然界中那些轻清上浮、易于侵袭人体上部(如头面、颈项)的病邪,它们往往与空气中的湿气、寒气等相结合,形成“清邪”。这种“清邪”因其轻清上浮的特性,更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导致头面、颈项等部位出现病理反应。

在中医看来,人体有阴阳之分,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当阳气遭受外邪侵袭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干扰,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这些症状是阳气受邪后常见的病理反应。发热,是因为外邪侵袭,人体正气与外邪相争,产生热邪所致;头痛、项强、颈挛,则是因为外邪侵袭头部及颈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所致;腰痛、胫酸,则是因为外邪侵袭腰部及下肢经络,导致肾气受损,经络失养所致。

而“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则是对这种外邪性质的进一步阐述。雾露之气,通常指自然界中轻清上浮的湿气或寒气。当人体阳气遭受这种轻清上浮的外邪侵袭时,由于阳气本身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因此这种外邪更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如上焦心肺区域,从而引发上述症状。这种外邪因其性质轻清,故被称之为“清邪中上”。

原文: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

在中医理论中,“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这一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浊邪侵袭人体中下焦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浊邪中下”,指的是性质重浊、易于下沉的外邪,如湿邪、痰浊等,它们往往侵袭人体的中下焦,如下焦肝肾及肠道区域。这些浊邪因其性质重浊,易于阻滞气血运行,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

“阴气为栗”,指的是当浊邪侵袭人体,导致阴气受损时,人体会出现寒战、恐惧等症状。这是因为阴气在中医理论中主静、主寒,当阴气受损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干扰,从而引发这些症状。

“足膝逆冷”,则是因为浊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下肢气血供应不足,从而出现足膝部寒冷的症状。同时,由于浊邪阻滞,气血无法顺畅运行至下肢,也会导致下肢肌肉失养,出现酸软无力等症状。

“便溺妄出”,指的是浊邪侵袭肠道时,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尿频等症状。这是因为浊邪阻滞肠道气机,导致肠道蠕动失常,从而引发这些症状。

“表气微虚,里气微急”,则进一步阐述了浊邪侵袭人体后,人体内外气机的变化。表气微虚,指的是人体卫外之气(即正气)受损,导致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里气微急,则是因为浊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人体内部气机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等症状。

“三焦相混,内外不通”,则是指浊邪侵袭人体后,导致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之间的气机混乱,内外气血运行不畅。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当三焦气机混乱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严重干扰。

“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则是指浊邪侵袭上焦时,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失常,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同时,由于浊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心肺之气无法顺畅运行至全身,从而出现口腔溃疡、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肺之气在中医理论中主血脉、主呼吸,当心肺之气受损时,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便会受到严重影响。

原文: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中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也是脾胃等脏腑功能发挥的关键区域。当“中焦不治”时,意味着中焦的气机出现了紊乱,脾胃等脏腑的功能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胃气上冲”,指的是胃中的气机逆乱,向上冲逆。在正常情况下,胃气应该以降为顺,将食物和水谷精微向下输送到小肠和大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但当胃气上冲时,就会导致嗳气、呃逆、呕吐等症状的出现。

“脾气不转”,则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脾主运化,是人体后天之本,当脾气不转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胃中为浊”,指的是胃中出现了浊气、浊液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通常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它们会进一步阻碍胃气的下降和脾气的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则是指由于中焦气机紊乱,导致人体的营卫之气(即正气)无法顺畅运行,血液也无法正常流动。营卫之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力量,当它们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冒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血液的正常流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当血液凝滞不流时,就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原文: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

卫气是人体的重要正气之一,它行于脉外,具有温煦肌肤、抵御外邪的作用。当卫气出现异常时,人体的健康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卫气前通者”,这里的“前通”可能指的是卫气运行过于顺畅,或者是某种病理状态下卫气的异常流动。当卫气运行过于顺畅时,它可能会与体内的热邪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小便赤黄”是热邪内盛的一种表现。在中医理论中,小便的颜色和质地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当体内有热邪时,小便往往会变得赤黄,这是因为热邪灼伤津液,导致尿液浓缩所致。

“与热相搏,因热作使”,进一步阐述了卫气与热邪之间的关系。当卫气与热邪相遇时,它们会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病理变化的发生。这里的“因热作使”指的是热邪成为推动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游于经络,出入脏腑”,则描述了热邪在体内的传播路径。热邪可以随着卫气的流动而游走于经络之中,同时也可以出入于脏腑之间。这种传播方式使得热邪能够影响人体的多个部位和脏腑功能。

“热气所过,则为痈脓”,指出了热邪的最终病理结果。当热邪在经络和脏腑中传播时,它会灼伤津液、破坏组织,从而导致痈脓等病理产物的形成。痈脓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产物,它通常是由于热毒内盛、气血壅滞所致。

原文: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筑湫痛,命将难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当阴气或阳气出现偏颇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各种疾病。“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筑湫痛,命将难全”这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我们可以从阴阳失衡的角度进行解读。

“若阴气前通者”,指的是阴气过于亢进或流动异常,打破了阴阳之间的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阳气厥微”,即阳气相对虚弱,无法与阴气相抗衡,导致阴阳失衡加剧。

“阴无所使”,意味着阴气失去了正常的制约和引导,开始在体内肆意妄行。此时,“客气内入”,即外界的邪气(如寒邪、湿邪等)容易趁机侵入人体,与体内的阴气相结合,形成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

“嚏而出之”,是身体对邪气入侵的一种自然反应,通过打喷嚏等方式将邪气排出体外。但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声嗢咽塞”,即声音嘶哑、咽喉堵塞等症状,说明邪气已经对呼吸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寒厥相逐”,指的是寒邪与厥气(即逆乱之气)相互追逐,在体内肆虐。这种病理变化会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从而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

“为热所拥,血凝自下”,则是因为在阴阳失衡的状态下,阳气虽然厥微,但仍然有可能在某些部位与阴气相争,形成局部的热邪。热邪灼伤津液,导致血液凝滞,并从下部排出,状如豚肝(形容其颜色暗红、质地粘稠)。

“阴阳俱厥”,意味着阴阳双方都出现了厥逆(即逆乱)的状态,此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脾气弧弱”,指的是脾脏的运化功能减弱,无法将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处。这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五液注下”,指的是人体的五种正常液体(汗、涕、泪、涎、唾)异常排出,这通常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下焦不阖”,指的是下焦(即肝肾及肠道区域)的门户关闭不严,导致清浊不分、排泄失常。这会导致腹泻、尿频等症状的出现。

“清便下重,令便数难”,则进一步描述了腹泻的症状,即大便清稀、次数增多且难以控制。

“筑湫痛”,形容的是一种剧烈的腹痛症状,可能是因为肠道痉挛或炎症所致。

“命将难全”,则是对这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警示,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