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2章 (7)揭秘中医脉诊奥秘:三菽至骨,五脏之气一目了然

原文:问曰:经说脉有三菽[shu]豆的总称六菽重者,何谓也?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理论中的脉诊知识,属于传统医学中较为深奥的部分。在中医理论中,“菽”是古代用来计量物体大小的单位,通常指的是豆类的颗粒。而“脉有三菽、六菽重者”,则是在描述脉象的一种特征。

具体来说,“三菽”和“六菽”是用来形容脉象的浮沉与力度。在脉诊时,医者通过手指感受患者脉搏的跳动,根据脉搏的浮沉、力度、速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其中,“三菽”脉象可能指的是脉象较为轻微,如同三粒豆子轻轻按压在手指下的感觉;而“六菽”脉象则更为沉重,如同六粒豆子按压在手指下,力度更大。

这种脉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在帮助医者判断患者体内气血的盛衰、阴阳的平衡等状态。例如,脉象沉重可能意味着患者体内气血较为充实,但也可能存在气血瘀滞、阳气过盛等问题。

总之,“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是中医脉诊中用来描述脉象特征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医者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原文: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部分,是一种通过触摸人体特定部位的脉搏来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状态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不同脏腑的脉象特征各有不同,而题目中提到的“如三菽之重”、“如六菽之重”等描述,正是中医对脉象力度的一种形象比喻。

“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当医者用手指轻按患者脉搏时,如果感觉到的脉象力度如同三粒豆子轻轻压在手指上的感觉,那么这通常表示肺气较为平和。

“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果脉象力度加重,如同六粒豆子压在手指上,那么这可能意味着心气较为旺盛或稍有亢进。

“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当脉象力度进一步加重,如同九粒豆子压在手指上时,这通常表示脾气较为充实,但也可能存在脾气过盛的情况。

“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如果脉象力度极大,如同十二粒豆子压在手指上,那么这往往表示肝气较为亢进,可能存在情绪波动、易怒等问题。

“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而当医者用力按压脉搏,直到触及骨骼时才感觉到脉象时,这通常表示肾气较为深藏,可能意味着肾气不足或肾气内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描述只是一种大致的脉象分类和解释,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医脉诊的全部内容。在实际诊断中,医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中医脉诊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自行尝试脉诊或根据脉象自行判断病情。如有需要,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

中医诊断中的脉诊,尤其是针对下利(腹泻)症状时,通过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反映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而寸口、关上、尺中则是中医脉诊时常用的三个部位,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这句话描述了一个比较危急的病情。下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腹泻,是一种消耗人体气血的疾病。当患者出现严重腹泻时,气血大量流失,脉象往往会变得微弱甚至难以触及。在寸口、关上、尺中这三个部位都摸不到明显的脉象,说明患者的气血已经严重亏虚,病情相当严重。

然而,“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这句话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尺中部位主要反映肾的功能状态,当其他部位脉象微弱甚至消失时,如果尺中部位还能偶尔摸到微弱的脉象,并且这种脉象有微弱的跳动(即“脉再举头”),这通常被认为是肾气尚存的表现。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源泉,肾气尚存意味着患者的生命力还没有完全衰竭,还有救治的可能。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患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同时,也会注意调理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损脉”的含义。损脉,顾名思义,是指脉象呈现出一种损伤、衰弱或不规则的状态,这通常反映了患者体内脏腑功能的严重受损以及气血的严重亏虚。

具体来说,损脉可能表现为脉象无力、跳动不规则、脉象细弱或断断续续等特征。这些脉象特征都暗示着患者体内正气不足,邪气过盛,脏腑功能难以维持正常状态。因此,当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遇到损脉时,往往会认为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治疗起来也会更加困难。

之所以说治疗困难,是因为损脉所反映的脏腑功能严重受损和气血严重亏虚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这往往意味着患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才有可能逐渐恢复正气,驱邪外出,使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同时,由于患者体内正气不足,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益气养血、温阳固脱等,以恢复患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同时,也会注意调理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总之,中医脉诊是一种深奥而精细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脉象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