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2章 (13)解读滑脉与翕合、沉阴、正阳的奇妙平衡

原文:问曰:翕[xi]合,聚,和顺奄[yǎn]覆盖沉,名曰滑,何谓也?

在中医脉诊理论中,“翕合,聚,和顺奄覆盖沉,名曰滑”这一描述,是对滑脉脉象的一种形象而生动的概括。下面,我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一描述。

首先,“翕合”一词,可以理解为如同两片叶子轻轻贴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滑脉脉象中气血充盈、流畅自如的状态。在脉诊时,医生可以感受到脉象如同珠子在指下滑动一般,既圆润又流畅,这便是“翕合”之意。

其次,“聚”字则强调了滑脉脉象中气血的汇聚。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运行是有序而流畅的。而当出现滑脉时,往往意味着气血在某个部位或脏腑中汇聚较多,形成了一种相对集中的状态。这种汇聚并非病理性的积聚,而是生理性的充盈和活跃。

再来看“和顺奄覆盖沉”这一描述。其中,“和顺”一词表达了滑脉脉象的和谐与顺畅。在脉诊时,医生可以感受到脉象的波动既不急促也不迟缓,既不强硬也不柔弱,而是呈现出一种平和而顺畅的状态。这种和谐与顺畅,反映了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协调与平衡。

而“奄覆盖沉”则是对滑脉脉象深度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脉象的深度与气血的充盈程度密切相关。滑脉的脉象往往较为深沉,如同被一层厚实的物质所覆盖一般。这种深沉并非病理性的沉滞,而是生理性的充实与饱满。

原文: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0

脉象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与平衡状态。你提到的“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这句话,便是对脉象与阴阳关系的一种深刻阐述。

“沉为纯阴”指的是脉象深沉而有力,往往代表着人体阴气的充盈与固摄。在中医理论中,阴气具有滋润、宁静、内守的特性,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阴气充足时,脉象便显得深沉而有力,这是身体健康的一种表现。

而“翕为正阳”则是指脉象中气血充盈、流畅,如同阳光普照大地一般,代表着人体阳气的旺盛与升发。阳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的特性,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当阳气旺盛时,脉象便显得圆润而流畅,这也是身体健康的一种体现。

“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则强调了阴阳平衡在脉象中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当阴阳二气相互协调、和合无间时,脉象便呈现出一种滑利而和缓的状态。这种滑利的脉象不仅反映了人体气血的充盈与流畅,更体现了阴阳平衡所带来的和谐与稳定。

“关尺自平”则是对脉象中关部与尺部的一种描述。在中医脉诊中,关部与尺部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与生理部位。当阴阳平衡、气血和顺时,关部与尺部的脉象也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平和而稳定的状态。这种平和的脉象不仅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反映,更是对阴阳平衡、气血和顺的一种肯定。

“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这句话,便是对两种不同脉象及其对应病症的详细阐述。

“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阳明脉,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象。这两条经脉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当阳明脉出现微沉的脉象时,通常意味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正常,没有出现明显的亢进或减退。因此,“食饮自可”便是对这种脉象下人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的描述。换句话说,当阳明脉微沉时,人们的饮食和消化功能通常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少阴脉,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的脉象。这两条经脉与人体的心肾功能、水液代谢等密切相关。当少阴脉出现微滑的脉象时,这通常意味着人体内部存在一定的阴实之邪。滑脉在中医理论中往往代表着气血的充盈和流动,但在这里,它更多地是反映了水湿、痰饮等阴邪的蕴结。

“滑者,紧之浮名也”这句话,实际上是对滑脉特征的一种进一步解释。在中医理论中,紧脉往往代表着寒邪的侵袭或气血的瘀滞,而滑脉则更多地表现为气血的充盈和流动。但在这里,滑脉与紧脉的某些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充盈又带有一定紧张感的脉象,这往往提示着人体内部存在阴实之邪的蕴结。

“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这句话,则是对少阴脉微滑脉象下人体可能出现的症状的描述。由于阴实之邪的蕴结,人体内部的水液代谢往往会出现异常,导致股内侧等部位出现异常的汗出和潮湿感。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人体内部存在一定的病理变化,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理论中的脉象变化与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状况密切相关。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对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做出一定的判断,并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舌象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