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2章 (24)肾气微少精血衰,宗气反聚血结心:解读尸厥

原文: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这段描述是对一种复杂病理状态的阐述及治疗方案。首先,我们来逐一解析这段文字中的医学术语和概念,再探讨其治疗思路。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这里的“少阴脉”通常指的是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的经脉,其脉象微弱或难以触及,暗示肾气不足,功能衰退。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以及水液代谢的重要动力源泉,肾气微则意味着这些功能都可能受到影响。

“少精血”,精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精藏于肾,血由心生,精血同源,相互滋生。精血不足,意味着人体的生命力、营养及修复能力都可能下降。

“奔气促迫,上入胸膈”,描述的是一种气机逆乱的状态,气机本应顺畅流通,但此时却迫急上冲,影响到了胸膈部位,可能引发胸闷、气短等症状。

“宗气反聚,血结心下”,宗气是由脾胃运化之水谷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主司呼吸与行血。宗气反聚,意味着其正常分布和运行被打乱,血结心下则暗示心下部血液循环不畅,可能有淤血形成。

“阳气退下,热归阴股”,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阳气退下,意味着全身或局部的功能活动减弱,热量向下转移至阴股(大腿内侧),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改变有关。

“与阴相动,令身不仁”,这里的“阴”可能指的是体内相对静止、寒凉的物质或状态,与阳气失衡后,导致身体感觉异常,出现麻木不仁的症状。

“此为尸厥”,尸厥在中医中是一种急重病症,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尸厥,但并非真正死亡。

“当刺期门,巨阙”,期门穴位于胸部,巨阙穴则位于上腹部,两者都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重要穴位。通过针刺这两个穴位,旨在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尸厥的目的。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肾气不足、精血亏虚、气机逆乱、气血瘀滞所致的急重病症,治疗上以针刺期门、巨阙等穴,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主。当然,中医的治疗理念强调个体化、整体化,具体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原文: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在中医理论中,“宗气”是一个颇为深奥且重要的概念。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宗气者,三焦归气也”这一表述。这里的“宗气”被描述为三焦所归聚的气,它并不像具体的脏腑器官那样有明确的形态,而是以一种无形却功能强大的形式存在,故曰“有名无形”。在中医看来,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而宗气则是其中具有统领、推动作用的重要部分,堪称“气之神使”。

“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这句话,则进一步揭示了宗气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这里的“玉茎”通常指的是男性的生殖器官,而“宗筋”则是指与生殖、排泄功能密切相关的筋脉组织。宗气充足并向下荣养于玉茎时,能够使得宗筋保持正常的聚缩功能,从而确保生殖、排泄等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表述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中医在探讨人体生理、病理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总的来说,宗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三焦所归聚的无形之气,又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通过向下荣养于玉茎和宗筋等组织,宗气在维持人体生殖、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对于宗气的理解和应用也远不止于此。如有兴趣深入了解,建议阅读相关中医典籍或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原文: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寸口脉是中医切脉时常用的部位,位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寸脉主要反映心肺的病变。寸口脉微,意味着脉象微弱,可能表示心肺功能不足,气血不足,或是阳气虚弱。

“尺脉紧”,尺脉主要反映肾的病变,也涉及膀胱、小肠等脏腑。尺脉紧,紧脉通常表示寒邪侵袭,或是正气与邪气在体内激烈斗争的状态,可能意味着肾阳虚衰,或是寒邪侵袭肾经。

“其人虚损多汗”,虚损是中医对长期慢性疾病导致身体虚弱状态的描述,多汗则可能表示阳气不固,汗液外泄。

“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这句话是对前面脉象和病症的总结。阴,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阴邪、阴液或阴气;阳,则指的是阳气、正气或生理功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患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阴邪旺盛,阳气衰弱,阴气持续存在,而阳气几乎难以见到。这可能与心肺功能不足、肾阳虚衰以及寒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综合以上分析,这段描述可能是在讲述一个心肺功能不足、肾阳虚衰、阳气虚弱的患者,其脉象表现为寸口脉微、尺脉紧,同时伴有虚损多汗等症状。在治疗上,可能需要采取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的方法,以恢复阳气,祛除阴邪,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当然,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体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循专业中医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