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理论,是对脉象及其所反映的身体状况的一种解析。让我们来逐一解析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中医古籍,是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描述。下面我将逐一解析这句话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中医理论。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这句话描述的是食物进入胃后,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营养物质,并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生理过程。胃作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化生为水谷精微,这些精微物质再通过脾的运化作用,被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脏腑经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血脉起到了关键的输送作用,使得营养物质能够遍布全身。
接下来,“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这句话则强调了水液在血脉形成和维持中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水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参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当水液进入经络后,与谷精等营养物质相结合,共同化生为血液。因此,水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生成和质量。
然后,“荣盛则其肤必疏”,这里的“荣”指的是血液的滋养作用,“盛”则是指充盛、旺盛。当血液滋养作用旺盛时,皮肤得到充分的滋养,会呈现出健康、光泽的状态。然而,如果这种滋养作用过于旺盛,超过了皮肤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皮肤疏松、毛孔粗大等问题。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
最后,“三焦绝经,名曰血崩”,这句话则描述了一种病理状态。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人体的胸腹腔和内脏器官,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主持诸气的作用。当三焦功能失常,导致经络断绝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出血症状,如血崩。血崩是指女性在非经期突然大量出血的病症,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气虚、血热、血瘀等。在这里,“三焦绝经”被作为血崩的一种可能病因,强调了三焦功能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
“寸口脉微而缓”,寸口脉是中医诊脉时常选取的部位,位于手腕内侧,桡骨茎突旁。这里的“微”指的是脉象微弱,力度不足;“缓”则是指脉象和缓,不疾不徐。
“微者卫气疏”,卫气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阳气的一种,主要功能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脉象微弱,往往意味着卫气疏松,即卫气的护卫功能有所减弱,这可能使得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
“疏则其肤空”,“肤空”可以理解为皮肤腠理疏松,不够紧致。当卫气疏松时,皮肤的防御能力也会相应下降,容易出现皮肤松弛、易感风寒等问题。
而“缓者胃气实”,“胃气实”指的是胃的功能强健,消化能力强。脉象和缓,往往反映胃气充实,能够正常地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胃气实的具体表现。当胃气充实时,食物(谷)能够被有效地消化,水分(水)也能够被正常地吸收和代谢。理论中分析了胃卫主气的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
原文: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少阴脉弱而涩的描述,蕴含了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少阴脉弱”,少阴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心肾两脏相关联,是阴液、阳气交汇的重要部位。少阴脉弱,意味着这一部位的脉象显得微弱,可能反映出心肾功能有所减退,或者阴液、阳气不足的情况。这种虚弱的状态,往往伴随着人体整体机能的下降,可能表现为轻微的烦躁不安,即“弱者微烦”。这里的“微烦”并非指强烈的烦躁情绪,而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导致的一种轻微的不适感。
“涩者厥逆”,“涩”在中医脉象中通常指脉象不流畅,有阻滞感,可能暗示着气血运行不畅,或者存在瘀血、痰湿等病理因素。当少阴脉出现涩象时,往往意味着心肾两脏的气血运行受到了阻碍,无法顺畅地流通。这种阻滞状态,如果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气血无法及时到达四肢末端,引发“厥逆”的症状。厥逆在中医中通常表现为四肢发凉、麻木,甚至可能出现疼痛、抽搐等症状,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失去温煦和滋养所致。
综上所述,少阴脉弱而涩的描述,不仅揭示了心肾功能的状态,还反映了气血运行的状况。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人体内部存在某种程度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的病理状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