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2章 (23)寸口脉微缓、胃气实与少阴脉弱涩的奥秘

原文: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理论,是对脉象及其所反映的身体状况的一种解析。让我们来逐一解析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中医古籍,是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描述。下面我将逐一解析这句话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中医理论。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这句话描述的是食物进入胃后,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营养物质,并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生理过程。胃作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化生为水谷精微,这些精微物质再通过脾的运化作用,被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脏腑经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血脉起到了关键的输送作用,使得营养物质能够遍布全身。

接下来,“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这句话则强调了水液在血脉形成和维持中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水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参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当水液进入经络后,与谷精等营养物质相结合,共同化生为血液。因此,水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生成和质量。

然后,“荣盛则其肤必疏”,这里的“荣”指的是血液的滋养作用,“盛”则是指充盛、旺盛。当血液滋养作用旺盛时,皮肤得到充分的滋养,会呈现出健康、光泽的状态。然而,如果这种滋养作用过于旺盛,超过了皮肤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皮肤疏松、毛孔粗大等问题。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

最后,“三焦绝经,名曰血崩”,这句话则描述了一种病理状态。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人体的胸腹腔和内脏器官,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主持诸气的作用。当三焦功能失常,导致经络断绝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出血症状,如血崩。血崩是指女性在非经期突然大量出血的病症,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气虚、血热、血瘀等。在这里,“三焦绝经”被作为血崩的一种可能病因,强调了三焦功能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

“寸口脉微而缓”,寸口脉是中医诊脉时常选取的部位,位于手腕内侧,桡骨茎突旁。这里的“微”指的是脉象微弱,力度不足;“缓”则是指脉象和缓,不疾不徐。

“微者卫气疏”,卫气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阳气的一种,主要功能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脉象微弱,往往意味着卫气疏松,即卫气的护卫功能有所减弱,这可能使得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

“疏则其肤空”,“肤空”可以理解为皮肤腠理疏松,不够紧致。当卫气疏松时,皮肤的防御能力也会相应下降,容易出现皮肤松弛、易感风寒等问题。

而“缓者胃气实”,“胃气实”指的是胃的功能强健,消化能力强。脉象和缓,往往反映胃气充实,能够正常地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胃气实的具体表现。当胃气充实时,食物(谷)能够被有效地消化,水分(水)也能够被正常地吸收和代谢。理论中分析了胃卫主气的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

原文: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少阴脉弱而涩的描述,蕴含了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少阴脉弱”,少阴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心肾两脏相关联,是阴液、阳气交汇的重要部位。少阴脉弱,意味着这一部位的脉象显得微弱,可能反映出心肾功能有所减退,或者阴液、阳气不足的情况。这种虚弱的状态,往往伴随着人体整体机能的下降,可能表现为轻微的烦躁不安,即“弱者微烦”。这里的“微烦”并非指强烈的烦躁情绪,而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导致的一种轻微的不适感。

“涩者厥逆”,“涩”在中医脉象中通常指脉象不流畅,有阻滞感,可能暗示着气血运行不畅,或者存在瘀血、痰湿等病理因素。当少阴脉出现涩象时,往往意味着心肾两脏的气血运行受到了阻碍,无法顺畅地流通。这种阻滞状态,如果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气血无法及时到达四肢末端,引发“厥逆”的症状。厥逆在中医中通常表现为四肢发凉、麻木,甚至可能出现疼痛、抽搐等症状,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失去温煦和滋养所致。

综上所述,少阴脉弱而涩的描述,不仅揭示了心肾功能的状态,还反映了气血运行的状况。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人体内部存在某种程度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的病理状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