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三章 (3)春伤风夏泄秋湿冬寒,伤寒防治全攻略

原文: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su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在中医理论中,“春伤于风”通常指的是春天时人体若受风邪侵袭,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或身体不适。

“飧”字在此处读作sun,意为晚饭,也泛指熟食、饭食。在古代,人们通常一日两餐,早饭称“朝食”或“饔”(yong),晚饭则称“飧”。所以,“夏必飧晚饭”这句话,如果单独来看,就是在说夏天人们一定要吃晚饭,或者泛指夏天人们需要吃熟食、饭食。

春天防风邪: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风邪容易侵袭人体的时候。因此,建议大家在春天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等容易受风的部位。

夏天吃晚饭的重要性: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但晚饭对于身体健康仍然很重要。适量地吃晚饭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同时也有助于睡眠。当然,晚饭也不宜过量或过于油腻,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原文: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这句话大致意思是:

春天如果人体受到风邪侵袭,可能会导致泄泻等肠胃问题(这里的“泄”应理解为广义上的肠胃不适或泄泻);夏天如果人体受到暑邪侵袭,到了秋天可能会引发疟疾;秋天如果人体受到湿邪侵袭,到了冬天可能会出现咳嗽等症状;冬天如果人体受到寒邪侵袭,到了春天则可能会引发温热病(如感冒、流感等)。这些都是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必然之道,我们应当仔细审察并明了这些规律。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顺应四时变化,调养身体,预防疾病。具体来说:

1. 春天要注意保暖防风,避免风邪侵袭,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胃问题。

2. 夏天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注意防晒降温,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中暑和疟疾等疾病。

3. 秋天要注意保持室内干燥通风,避免湿邪侵袭,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咳嗽等症状。

4. 冬天要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寒邪侵袭,同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温热病等疾病。

原文: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声色验者,拟防世急也。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这句话,揭示了伤寒病(广义上包括各种外感热病)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程的发展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伤寒之病”指的是广义上的外感热病,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逐日浅深”则形象地描述了病情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或减轻,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以施方治”则是指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剂进行治疗。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伤寒病的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程等因素,综合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因病机,然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剂进行治疗。

在伤寒病的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此时医生可能会选择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发散风寒、解表散寒。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口渴、烦躁、便秘等症状,此时医生可能会选择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药物,如白虎汤、承气汤等,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

总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在治疗外感热病时,要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和优势。

伤寒,在中医理论中,并不仅仅指的是现代医学中的伤寒杆菌感染,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多种外感热病。这些疾病往往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需要及时而准确的治疗。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这句话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人们往往没有在疾病初起时就及时寻求治疗;二是即便寻求了治疗,也可能因为诊断不准确或治疗方法不当而导致病情延误;三是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病情拖延过久,直到病情严重到难以忍受时才去就医。

“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这句话进一步指出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果医生没有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程的发展阶段来制定治疗方案,那么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这句话则强调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医生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声色验者,拟防世急也”,这句话则提到了本书(或本文)的编写目的。仲景,即张仲景,是中医历史上着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本书(或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张仲景的论述,记录了各种伤寒病的证候、诊脉方法、观察患者声色等诊断方法,以及对应的真实有效的方剂。这些方剂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于预防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这个话题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了及时、准确、个性化的治疗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