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6)中医伤寒两感病:六经传变全解析

原文: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在中医的浩瀚理论中,有一种特殊的病症被形象地称为“两感于寒”。这听起来就像是身体里的两位大佬——太阳和少阴,同时被寒气给“撩”了,然后它们就“不打不相识”,一起闹起了别扭。

具体来说,“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意思是在受到寒邪侵袭的第一天,太阳经就首先“中招”了。太阳经作为人体的“守门员”,一旦受寒,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外感症状,比如头痛。但与此同时,由于太阳和少阴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在中医理论中,它们属于表里关系),所以少阴经也会“感同身受”,跟着一起“生病”。

这时候,患者就会出现口干、烦满、口渴等症状。口干是因为少阴经与肾相关,肾主水,当少阴经受病时,水的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口腔干燥;烦满则是因为病邪影响了心神,使得人心烦意乱,难以安宁;口渴则是因为病邪导致了体内津液的耗损,使得人体对水的需求增加。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两感于寒”病症的一种解读。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症状、体质以及医生的经验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原文: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在中医的世界里,每一天都可能是身体与病邪“斗智斗勇”的新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这个话题。

想象一下,如果第一天太阳经和少阴经还只是在“试探**锋”,那么到了第二天,阳明经和太阴经可就真的是“正面刚”了。阳明经,作为人体的“能量工厂”,一旦受病,那身体的“小马达”可就要加速运转了,表现为身热。而太阴经呢,它与脾胃紧密相关,一旦受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腹满、不欲食等症状。

更有趣的是,当阳明经和太阴经“联手”受病时,它们还会玩起“心理战”。阳明经受病导致的身热,让患者感觉像是被火烤一样,烦躁不安;而太阴经受病导致的腹满、不欲食,又让患者感觉像是被食物“拒之门外”,心情低落。这种身心双重的不适,很容易让患者陷入一种谵语的状态,也就是说话颠三倒四,没有逻辑。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的一种解读。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多变。

总的来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是中医理论中对病邪侵袭人体后,不同经络受病及症状表现的一种描述。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病邪的侵袭。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原文: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便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们来聊聊“三日少阳受之”。少阳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外感病邪侵袭到第三天时,少阳经往往会首当其冲,受到病邪的侵扰。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与少阳经相关的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等。

紧接着,“即与厥阴俱病”则揭示了病邪侵袭的进一步发展。厥阴经,与肝的功能紧密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于人体的气血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少阳经受病后,病邪往往会进一步侵袭厥阴经,导致两经同时受病。此时,患者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如耳聋、阴囊收缩(囊缩)、四肢厥冷(厥)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标志着病邪已经深入到了人体的核心部位,对脏腑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更为严重的是,“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这句话描述的是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情况。当病邪侵袭到厥阴经时,患者的脾胃功能往往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无法进食和饮水(水浆不入)。同时,由于病邪对心神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清(不知人)的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病情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患者往往会在六日之内死亡。

总的来说,“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是中医理论中对病邪侵袭人体后病情发展的一种描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感病邪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关注身体的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原文: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

在中医的世界里,人体被看作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其中三阴三阳(即六经)与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病邪的侵袭,也就是“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时,那么人体的生命之火就岌岌可危了。

我们来聊聊“荣卫不行”。在中医理论中,荣(营)卫是气血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如同人体的“生命之河”,在经络中流淌,滋养着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荣(营)主内守,具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卫主外卫,具有防御和温煦的作用。当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时,荣卫的运行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导致气血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使得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严重的紊乱。

接着,“脏腑不通”则是另一个致命的打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司其职,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它们受到病邪的侵袭时,不仅自身的功能会受到损害,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当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时,脏腑之间的通路就会被堵塞,导致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交换和代谢出现严重的障碍,从而使得人体的生命活动陷入停滞。

一旦“荣卫不行,脏腑不通”的情况持续下去,人体的生命之火就会逐渐熄灭,最终导致死亡。这是一个极其严重且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身体的健康,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病情发展的一种极端描述。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和关注身体的变化,一旦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总的来说,“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这句话是中医理论中对病情发展的一种极端预测和警示。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以维护人体的生命之火不灭。

外感病邪的侵袭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都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舞台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在中医理论中,“两感于寒”指的是病邪同时侵袭了表里两经,比如太阳经和少阴经。而“传经”则是指病邪在经络之间的传递和演变。至于“异气”,则是指除了外感病邪之外的其他致病因素,比如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

当一个人没有同时被两种病邪侵袭(不两感于寒),病邪也没有在经络之间传递(更不传经),同时也没有其他致病因素加入(不加异气)时,那么他的病情就会相对简单和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人体正气的逐渐恢复和病邪的逐渐衰退,到了第七天,太阳经的病症就会开始减轻,头痛的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拉锯战”,人体正气和病邪之间在不断地斗争和较量。当正气占据上风时,病情就会逐渐好转;而当病邪占据上风时,病情就会加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人体正气能够最终战胜病邪。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病情发展的一种描述和预测。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期早日康复。

总的来说,“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这句话是中医理论中对病情发展的一种乐观预测和积极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照顾,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原文: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关于疾病传变与衰退的描述。在《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等术语,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和症状表现,它们与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学说紧密相关。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这句话,意味着在病程的第八天,阳明病的症状开始减轻,原本的高热症状有所缓解,患者感觉身体发热的程度有所降低,这是病情好转的一个迹象。阳明病在中医中通常与热证、实证相关,如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说明在第九天,少阳病的症状也开始衰退。少阳病在中医中多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耳聋等症状。这里的“耳聋微闻”指的是原本因少阳病导致的听力下降或耳聋症状有所减轻,患者能够开始听到一些声音了,这也是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个表现。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这句话描述的是在第十天,太阴病的症状开始消退。太阴病在中医中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里的“腹减如故”指的是腹胀症状减轻,恢复到正常状态,“则思饮食”则表明患者的食欲开始恢复,想要吃东西了,这是脾胃功能逐渐恢复的标志。

“十一日少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这一段落,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十一日少阴病衰”,指的是在病程的第十一天,少阴病的症状开始减轻。少阴病在中医中通常与心肾两脏的阴阳失调有关,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恶寒发热等症状。当这些症状开始减轻时,说明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囊纵,少腹微下”,这里的“囊”可能指的是阴囊或下腹部,“纵”和“微下”则描述了这一区域的松弛或下垂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这可能与肾气的恢复有关,因为肾气具有固摄和升提的作用。当少阴病衰,肾气逐渐恢复时,原本因病情导致的下腹部紧张或不适可能会得到缓解,表现为“囊纵,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则可能指的是病邪的退去,这里的“大气”可以理解为病邪或病气的总称。当病邪退去,正气得以恢复时,病人的整体状态会有所改善。

“病人精神爽慧也”,这是病情好转的明显标志。当少阴病衰,正气恢复,病邪退去时,病人的精神状态会明显改善,表现为精神爽慧、神志清醒。

然而,如果病程超过十三日以上,病情仍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出现“寸尺陷者”,即寸口和尺脉的脉象变得沉弱无力,这通常意味着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这是因为脉象是反映人体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脉象沉弱无力往往意味着正气衰败,病邪深重。

综上所述,这一段话描述了少阴病在病程的第十一天开始减轻的表现,以及病情好转时病人精神状态的改善。然而,如果病程过长且脉象沉弱无力,则预示着病情危重,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

原文: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疾病的传变与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这一句话,我们可以从中医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等角度进行解读。

“若更感异气”,这里的“异气”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中不同于原先致病因素的另一种病邪。在中医看来,人体之所以生病,往往是因为外界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侵袭人体,或者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正气不足,病邪得以乘虚而入。当人体在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基础上,再次遭受到另一种病邪的侵袭时,原有的疾病就可能会发生变化,转变为另一种疾病。

接下来,“变为他病者”,指的是由于“异气”的侵袭,原本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等都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一种新的疾病。这种变化可能涉及到病位的转移、病性的寒热转化、虚实变化等多个方面。

最后,“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这里的“后坏病”可以理解为转变后的新疾病。当疾病发生转变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病因、病机、症状、体质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转变后的新疾病,医生需要重新进行辨证分析,确定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然后依据这些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成因、传变以及治疗有着一套独特而深入的认识。针对“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若脉阴阳俱盛”,这里的“脉阴阳”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和尺部(代表阴)。“俱盛”则意味着寸尺两部的脉象都显得有力而充实,这通常表示人体内的正气充盛,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病邪也较为强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寒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成温疟”的情况。温疟是一种特殊的疟疾,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疟疾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先寒后热,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以及汗出而解等特点。

接下来,“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这里的“阳脉浮滑”通常表示人体阳气浮盛,可能有热邪在内;“阴脉濡弱”则可能表示阴气不足,或者有水湿之邪在内。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下,如果再次遭遇风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为风温”的情况。风温是一种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感冒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咽痛等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疾病的传变与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因、病机、体质、环境等。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温疟和风温这两种疾病,中医会根据其具体的病因、病机以及症状表现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驱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原文: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状态。“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阳脉洪数”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脉象洪大而数。洪大之脉通常表示人体内的阳气充盛,气血运行旺盛,但也可能意味着热邪内盛,正气与邪气相争激烈。数脉则表示脉搏跳动较快,通常与热邪相关,反映体内有热邪扰动。

“阴脉实大”指的是寸口脉的尺部(代表阴)脉象实而有力。实脉通常表示邪气盛实,正气不虚,但也可能意味着体内有瘀血、痰饮等有形之邪阻滞。大脉则可能表示气血充盛,但也可能与热邪内盛有关。

当人体处于“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这种脉象状态下,意味着体内正气与邪气相争激烈,阳气充盛但也可能伴有热邪内扰,同时阴分也可能存在有形之邪的阻滞。此时,如果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为温毒”的情况。

温毒是中医对一种特殊病因和病机的概括,它通常指感受温热病邪后,病邪蕴结于体内,郁而化热,热毒炽盛,灼伤气血,败坏脏腑,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表现。温毒为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被视为中医临床上的危重症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温毒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质、环境、饮食、情志等。因此,在治疗温毒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也注重预防,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外邪侵袭等方式来预防温毒的发生。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不同脉象状态下,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侵袭后可能出现的温毒病变情况。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外邪的侵袭,并在出现疾病时及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同时,也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温毒等危重症方面的重要作用。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病机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阳脉濡弱”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脉象濡软而无力。濡脉通常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或者体内有湿邪阻滞。弱脉则表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当阳脉出现濡弱时,往往意味着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虚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阴脉弦紧”指的是寸口脉的尺部(代表阴)脉象弦而紧。弦脉通常表示肝气郁结,或者体内有寒邪、痛症等。紧脉则表示寒邪内盛,气血凝滞。当阴脉出现弦紧时,往往意味着体内有寒邪或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的侵袭(即“更遇温气”),由于正气不足,阳气虚弱,且体内有寒邪或湿邪阻滞,就容易引发瘟疫等严重疾病。瘟疫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危重,变化迅速。

此外,“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是对疾病传变的一种描述。中医认为,人体在冬季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袭,寒邪会潜伏在体内,到了春季或夏季,随着气候的变暖,寒邪与体内的阳气相争,就可能引发温病。温病是一种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感冒、流感等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发热、口渴、咽痛、咳嗽、痰黄等症状。

“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则是指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传变密切相关,医生在治疗时应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不同脉象状态下,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侵袭后可能出现的瘟疫病变情况,以及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外邪的侵袭,并在出现疾病时及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同时,也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瘟疫等严重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