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四章 (2)太阳病湿痹困扰?教你如何辨症施治,摆脱疼痛

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侯,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通常指的是外感病初期,病邪侵犯太阳经脉所表现的症候。“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时,我们首先要理解这里的“湿痹”概念。湿痹,是指湿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便等症状。脉沉而细,反映了病邪深入,正气受损,气血虚弱的状态。

对于“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描述,这是湿邪内停,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小便排出不畅;同时,湿邪下注大肠,使得大肠传导功能异常,虽然看似大便排出顺畅,但实际上这是湿邪作祟,非正常现象。

“但当利其小便”的治疗原则,是基于中医“湿邪宜利”的理论。通过利尿的方法,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邪,从而缓解关节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茯苓、猪苓、泽泻等利尿渗湿的药物来治疗此类湿痹之证。

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这一描述,形象地描绘了湿邪侵袭人体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一身尽疼”是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直接表现。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它不像寒邪那样迅速凝滞气血,也不像热邪那样迅速耗散津液,而是慢慢地、持续地阻碍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不适。

“发热”是湿邪郁而化热的表现。虽然湿邪本身性质偏寒,但在人体内停留过久,或者与热邪相合,就容易郁而化热,出现发热的症状。这种发热往往不像外感风寒那样来得急骤,而是呈现出一种低热、缠绵难愈的特点。

“身色如似熏黄”是湿邪阻滞气机、影响肝胆疏泄功能的体现。中医认为,黄色为脾之色,而脾主运化水湿。当湿邪侵袭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内停,气机不畅,就容易影响到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排泄受阻,就容易出现黄疸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等处的黄染,就像被烟熏过一样。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这一描述,准确地反映了湿邪侵袭人体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利湿、清热、疏肝等方法来调理,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和肝胆的疏泄功能,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原文: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这是因为湿邪阻滞于内,阳气被遏,无法通达全身,而头部为诸阳之会,阳气相对集中,故仅见头部汗出。同时,背部为阳经所过之处,湿邪阻滞经络,阳气不得宣发,故见背强。患者因阳气被遏,自觉寒冷,故“欲得被覆向火”。

然而,若此时误用下法(即攻下法,如使用泻药等),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即哕)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所致。

“胸满,小便不利”,这是湿邪阻滞气机,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所致。肺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湿邪阻滞,肺气不宣,则胸满;脾气不运,则水湿内停,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这里的“胎”应理解为舌苔,而非胞胎。舌苔厚腻,是湿邪内蕴,熏蒸舌面的表现。

“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这是对湿邪致病特点的进一步阐述。丹田位于下焦,为元气之根,湿邪阻滞下焦,易导致阳气郁而化热;而胸中阳气被遏,则出现寒象。这种寒热错杂的表现,是湿邪致病的一大特点。

“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这是因为湿邪阻滞,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口燥烦;同时,由于湿邪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即使口渴也不能饮水,否则易加重水湿内停。

这段描述深刻揭示了湿邪侵袭人体后的复杂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利湿、温阳、行气等方法来调理,以恢复气机的正常升降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