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侯,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通常指的是外感病初期,病邪侵犯太阳经脉所表现的症候。“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时,我们首先要理解这里的“湿痹”概念。湿痹,是指湿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便等症状。脉沉而细,反映了病邪深入,正气受损,气血虚弱的状态。
对于“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描述,这是湿邪内停,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小便排出不畅;同时,湿邪下注大肠,使得大肠传导功能异常,虽然看似大便排出顺畅,但实际上这是湿邪作祟,非正常现象。
“但当利其小便”的治疗原则,是基于中医“湿邪宜利”的理论。通过利尿的方法,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邪,从而缓解关节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茯苓、猪苓、泽泻等利尿渗湿的药物来治疗此类湿痹之证。
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这一描述,形象地描绘了湿邪侵袭人体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一身尽疼”是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直接表现。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它不像寒邪那样迅速凝滞气血,也不像热邪那样迅速耗散津液,而是慢慢地、持续地阻碍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不适。
“发热”是湿邪郁而化热的表现。虽然湿邪本身性质偏寒,但在人体内停留过久,或者与热邪相合,就容易郁而化热,出现发热的症状。这种发热往往不像外感风寒那样来得急骤,而是呈现出一种低热、缠绵难愈的特点。
“身色如似熏黄”是湿邪阻滞气机、影响肝胆疏泄功能的体现。中医认为,黄色为脾之色,而脾主运化水湿。当湿邪侵袭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内停,气机不畅,就容易影响到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排泄受阻,就容易出现黄疸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等处的黄染,就像被烟熏过一样。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这一描述,准确地反映了湿邪侵袭人体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利湿、清热、疏肝等方法来调理,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和肝胆的疏泄功能,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原文: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这是因为湿邪阻滞于内,阳气被遏,无法通达全身,而头部为诸阳之会,阳气相对集中,故仅见头部汗出。同时,背部为阳经所过之处,湿邪阻滞经络,阳气不得宣发,故见背强。患者因阳气被遏,自觉寒冷,故“欲得被覆向火”。
然而,若此时误用下法(即攻下法,如使用泻药等),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即哕)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所致。
“胸满,小便不利”,这是湿邪阻滞气机,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所致。肺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湿邪阻滞,肺气不宣,则胸满;脾气不运,则水湿内停,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这里的“胎”应理解为舌苔,而非胞胎。舌苔厚腻,是湿邪内蕴,熏蒸舌面的表现。
“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这是对湿邪致病特点的进一步阐述。丹田位于下焦,为元气之根,湿邪阻滞下焦,易导致阳气郁而化热;而胸中阳气被遏,则出现寒象。这种寒热错杂的表现,是湿邪致病的一大特点。
“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这是因为湿邪阻滞,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口燥烦;同时,由于湿邪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即使口渴也不能饮水,否则易加重水湿内停。
这段描述深刻揭示了湿邪侵袭人体后的复杂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利湿、温阳、行气等方法来调理,以恢复气机的正常升降和脏腑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