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4章 (3)风湿湿邪困扰?解析湿家下症状与调理

原文: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文献,描述的是一种病症的表现及可能的预后。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是对某种病理状态的临床描述,旨在指导医生进行辨证施治。

“湿家下之”,指的是患有湿病(中医中一种因湿邪侵袭所致的病症)的患者,如果采用了下法(中医治法之一,通常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病邪从下窍排出,如泻下法)进行治疗。“额上汗出,微喘”,描述的是患者额头上出现汗液,伴有轻微的喘息,这可能是由于体内湿热邪气外泄或正气与病邪斗争的表现。“小便利”,指的是小便通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湿邪通过小便排出的迹象。

然而,“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则是一个严重的预后判断。如果患者在接受下法治疗后,出现腹泻不止的情况,这往往意味着病情可能正在恶化,正气衰弱,无法有效固摄,或湿邪过盛,已伤及根本,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病症的治疗需要极为谨慎,需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情轻重以及病邪的性质来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驱邪扶正、恢复健康的目的。

以上仅是对这句话的初步解读,具体病情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及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结果来综合判断。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切勿自行诊断或用药。

原文: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阴天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描述的是风湿邪气侵袭人体,导致全身关节疼痛的症状。按照中医的治疗原则,对于这种情况,通常认为应当通过发汗的方法,使邪气随汗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即“法当汗出而解”。

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医生判断可以发汗,并且也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但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可能更加严重。特别是在阴天雨天不止的时候,这种情况尤为常见。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医的治疗原则虽然看似简单明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需要极为精细的辨证施治。对于风湿邪气侵袭所致的疼痛,虽然发汗是一个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特别是在阴天雨天,湿气较重,人体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此时如果盲目发汗,不仅可能无法有效驱邪,反而可能伤及正气,导致病情恶化。

其次,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是独特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即使采取了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因为体质虚弱、病程较长等原因,导致病情难以迅速缓解。

最后,还需要考虑治疗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如药物的选用、剂量的掌握、治疗时间的安排等,这些都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对于“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的表述,可以理解为:如果发汗过度,导致大量汗液排出,虽然能够驱散风邪,但湿邪却可能因为汗液的过度排泄而滞留在体内,无法有效排出。这是因为湿邪具有黏滞、重浊的特性,不易被迅速驱除。因此,即使发汗后,患者仍然可能感到身体不适,症状没有得到完全缓解。

相反,对于治疗风湿邪气所致的病症,发汗应该掌握在“微微似欲出汗者”的程度。这种程度的发汗既能够驱邪外出,又不会过度伤及正气,同时还能够使湿邪随着汗液的微出而逐渐消散。因此,在治疗风湿邪气所致的病症时,发汗的方式和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病因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发汗的具体方法和药物选用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综上所述,对于风湿邪气所致的病症,发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发汗的方式和程度需要精细掌握。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

原文: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以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在中医理论中,湿家病是指因湿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病症。对于“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等症状,确实符合湿邪侵袭人体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下面我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这些症状进行逐一解析,并探讨其治疗原则。

身上疼痛这一症状,从中医角度看,往往是由于湿邪(一种致病因素,通常与潮湿环境、不良饮食习惯等相关)阻滞了经络,使得气血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引发疼痛不适。这就像是道路上的积水阻碍了车辆通行,自然会引发交通不畅的问题。

发热,中医认为这可能是湿邪在体内郁积到一定程度后,转化为热邪,或者是湿邪与人体正气(即身体的防御机制)发生斗争时产生的热量。这种斗争类似于体内的“战争”,双方激战自然会导致体温升高。

面黄而喘的表现,则更多地关联到湿邪对脾胃及肺的影响。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湿邪困脾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气血生化无源,反映在脸上就是面色萎黄。同时,湿邪还会阻滞气机,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使得肺气不畅,进而出现喘息症状。这就好比是肺部的“通风系统”被湿邪堵塞,导致呼吸不畅。

头痛鼻塞而烦的症状,常被归因于湿邪上蒙清窍,阻滞鼻窍所致。湿邪,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它容易阻滞气机,使得清窍(如头部、鼻腔等)不利,从而引发头痛、鼻塞等症状。这种阻滞不仅影响了气血的正常流通,还干扰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人们感到不适和烦躁。

湿邪之所以会引发烦躁不安的情绪反应,可能与它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有关。气机不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就会受阻,进而影响到人体的情绪调节功能。此外,湿邪还可能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加剧情绪的不稳定。

至于“以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的描述,这通常是对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种正面评价。脉象偏大,可能意味着患者的体内正气尚足,有能力抵御病邪的侵袭。同时,患者食欲正常,腹部无不适感,这进一步说明了患者的脾胃功能尚未受到严重损伤。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湿家病应遵循“祛湿、行气、通络”的原则。对于头中寒湿所致的鼻塞症状,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芳香化湿、通窍散寒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将药物纳入鼻中,通过鼻窍的吸收和传导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疗效果。

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bu]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风湿是一种因风邪与湿邪相结合而侵袭人体所致的病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症状加剧”的情况,这确实是风湿病症的一种典型表现。下面我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风湿病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全身疼痛、发热等。疼痛是由于风邪与湿邪相结合,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发热则是由于湿邪郁而化热,或风邪与体内正气相争的结果。

“日晡申时症状加剧”的情况,与中医的时辰理论有关。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时间节律密切相关。日晡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是阳明经气旺盛的时候。阳明经主一身之阳气,如果此时阳气不足,或受到病邪的侵袭,就容易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

对于风湿病症的成因,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汗出当风,即出汗后未及时避风,导致风邪乘虚而入,与体内的湿邪相结合,形成风湿病症。久伤取冷,则是指长期接触寒冷潮湿的环境,或饮食生冷,导致体内湿邪内生,与外来的风邪相结合,同样会引发风湿病症。

在治疗方面,中医通常采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来缓解症状。

此外,对于风湿病症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风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