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3)伤寒病及症状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5章 (3)伤寒病及症状

作者:澄明之路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0 16:06:40 来源:小说旗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在探讨这段关于“太阳病”与“伤寒”的中医经典描述时,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是源自《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着作的精髓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智慧。

让我们以现代中医理论的视角来解析这段原文。所谓“太阳病”,在中医六经辨证体系中,指的是外感病初期,病邪侵犯人体肌表,正气抗邪于表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篱,故外邪入侵,大多从太阳而入。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里描述的是太阳病初起时,患者体温可能已有升高,也可能尚未出现明显发热,体现了病情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阶段性。

“必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典型症状,因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见恶寒。这种恶寒,往往伴有添衣加被不能缓解的特点,与单纯的畏寒有所区别。

“体痛”,同样是由于寒邪侵袭,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体表的疼痛,尤其是头项强痛、身痛腰痛等,是太阳病常见的伴随症状。

“呕逆”,则可能是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表,导致里气不和,胃气上逆的表现。但需注意,并非所有太阳病患者都会出现呕逆,这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及病情轻重。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象均呈现紧象,紧脉主寒、主痛,是伤寒病邪在表的典型脉象。因此,结合上述所有症状与脉象,便可诊断为“伤寒”。

综上所述,这段原文不仅是对“太阳病”与“伤寒”临床表现的精炼概括,更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理念的生动体现。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接下来我们详细的说下。

“太阳病”,这不仅仅是一个病症名称,它是中医六经辨证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个体系中,太阳被视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如同国之边境,守护着内部的安宁。因此,当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试图侵入人体时,它们往往会首先遭遇太阳的阻击,从而引发一系列“太阳病”的证候。

这里的“外感病初期”,是指病邪刚刚入侵人体,正气尚未全面溃败,正邪交争于体表的阶段。此时,人体会调动一切资源来抵御外邪,表现出诸如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紧等证候,这些都是正气与病邪激烈斗争的外部表现。

而“正气抗邪于表”,则是中医对于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高度概括。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当外邪入侵时,正气会迅速做出反应,调集气血津液等物质,通过皮肤腠理等渠道向外发散,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短短八字,却蕴含了病情发展的微妙变化与人体反应的个体差异。想象一下,太阳病初起,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有的人或许已经感受到了那份湿润与暖意,体温悄然攀升;而有的人,则还沉浸在冬日的余寒中,尚未迎来春天的第一缕温暖。

这种“或”与“或”之间的不确定性,正是中医强调的“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诊疗理念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在疾病面前,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同一病邪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正气充足,能够迅速调动起来与病邪抗争,表现为发热等明显症状;而有的人则可能正气稍弱,或是病邪较为隐匿,尚未激发出明显的体温变化。

此外,这八字还揭示了病情发展的阶段性。太阳病作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症状表现往往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恶寒、身痛,到可能出现的发热,再到后续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每一步都反映了病情的发展趋势和人体正邪力量的消长变化。

“必恶寒”这一太阳病的典型症状,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理解疾病与人体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里的“恶寒”,并非冬日里寒风凛冽下的自然反应,而是人体在太阳病初期,面对寒邪侵袭时的一种独特病理表现。

想象一下,当寒邪这位不速之客悄然降临,它首先瞄准的便是人体的边防重镇,太阳。太阳主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当寒邪势力过于强大,或人体正气稍有不足时,这道防线便可能失守,导致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表现的症状,害怕寒冷。

卫阳,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在体表、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给予肌肤以舒适与活力。但当它被寒邪所遏,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肌肤便失去了这份温暖的庇护,从而产生了恶寒的感觉。

这种恶寒,与单纯的畏寒有着本质的区别。畏寒,多因人体自身阳气不足,或外界环境寒冷所致,添衣加被往往能有所缓解。而太阳病中的恶寒,则是由于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所致,因此即便添衣加被,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恶寒之感依旧挥之不去。

所以,当我们遇到“必恶寒”这一症状时,应警惕太阳病的发生。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是整体而动态的,它不仅仅关注于某一症状的出现,更重视症状背后的病因病机以及人体正邪力量的对比变化。

“体痛”这一症状,往往如同冬日里寒风拂过枝头,带来一阵阵难以言喻的不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皮肉之痛,更是寒邪深入、经络受阻、气血不畅的深刻体现。

想象一下,当寒邪这位冷酷的入侵者,突破太阳这道人体边防的防线后,它会肆无忌惮地在体内游走。这些寒邪如同寒冰般凝固了流动的血液,阻塞了经络的通道,使得原本顺畅无阻的气血运行变得滞涩起来。

气血,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而当它们受到阻碍时,就会像河流被堵塞一样,导致周围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和濡润。这种滋养和濡润的缺失,正是“体痛”产生的根源所在。

在太阳病中,“体痛”尤其是头项强痛、身痛腰痛等,更是成为了常见的伴随症状。这些疼痛部位往往与太阳经络的循行路线密切相关。太阳经络,如同人体内的阳光大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当寒邪侵袭、经络受阻时,这些部位自然首当其冲,成为疼痛的重灾区。

头项强痛: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为集中的地方。而项部,则是连接头部与身体的枢纽,经络纵横交错,气血流通密集。因此,当寒邪侵袭太阳,导致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时,头项部往往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出现强痛的症状。

这里的“强痛”,意味着疼痛较为剧烈且持续,往往伴随着头部的沉重感、颈部的僵硬感,甚至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日常活动。这种疼痛,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皮肉之痛,更是深层次的经络气血受阻所导致的。

“呕逆”这一症状,就像是战场上的硝烟,它虽不总是主角,但往往能透露出战局的微妙变化。当我们说“呕逆”可能是太阳病中正气抗邪于表,导致里气不和,胃气上逆的表现时,其实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人体内部正邪交争的故事。

想象一下,当病邪如潮水般涌来,侵袭人体肌表,正气便如同英勇的战士,挺身而出,奋力抵抗。这场战斗不仅限于体表,它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体内部的和谐与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正气过于集中于体表,就可能导致里气(即人体内部的气机)出现紊乱,胃气也因此受到影响,逆而上冲,形成呕逆的症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太阳病患者都会经历呕逆的困扰。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患者体质的差异,也有病情轻重的不同。有的人体质强健,正气充沛,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将病邪驱逐出境,自然就不会出现呕逆等里气不和的症状;而有的人则可能因体质虚弱或病情较重,正气在与病邪的交战中力不从心,导致里气受扰,呕逆随之而生。

在中医的脉象学里,“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句话如同一张精准的地图,引领我们穿越错综复杂的病情迷雾,直指伤寒病邪的所在。这里的“脉阴阳俱紧”,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阴阳两界都紧绷着弦,而是中医对脉象的一种专业描述。

具体来说,“脉阴阳”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象,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上、中、下三焦,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而“俱紧”,则是指这三部脉象都呈现出一种紧束、有力的特征,仿佛冬日里紧绷的琴弦,预示着体内正邪交争的激烈与紧张。

紧脉,作为中医脉象学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主寒、主痛,是伤寒病邪侵袭人体肌表,正气奋力抗争的直观体现。当寒邪束表,正气欲驱邪外出而不得时,脉象便会呈现出这种紧束有力的特征。因此,当我们在太阳病患者身上触及到这种“脉阴阳俱紧”的脉象时,便可以结合其恶寒、发热、体痛等典型症状,作出“伤寒”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它不仅仅依赖于脉象的单一信息,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在实际临床中,我们不能仅凭脉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全面、细致地收集患者的信息,以做出更加准确、科学的诊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