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10)桂枝加葛根汤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5章 (10)桂枝加葛根汤

作者:澄明之路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0 16:06:40 来源:小说旗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作为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常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其病机多责之于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项背强几几”,形容的是一种项背部肌肉拘紧不舒,甚至强直难以转侧的状态,这往往是由于风寒之邪影响太阳经脉,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项背部的缘故。

而“反汗出恶风”则是此条文的特别之处,一般而言,太阳伤寒证(纯寒无热)应无汗,但此处出现汗出,且患者恶风明显,这提示病邪虽在表,但已有化热趋势或患者体质偏虚,卫阳不固,以致腠理开泄,汗出。

针对这一复杂病情,张仲景先师提出了“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治疗方案。桂枝加葛根汤,顾名思义,是在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的基础上加葛根而成。桂枝汤本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对于太阳中风证(有汗、恶风)有良好疗效;加入葛根,则能增强解肌发表之力,并以其升发清阳之性,缓解项背强急不适。

对于“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患者,采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旨在通过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升阳舒筋的方法,达到驱邪外出、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这一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也是《伤寒论》中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疾病的典范。

原文: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桂枝加葛根汤方”中包含了麻黄这一成分,我首先得说,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组合,因为传统的桂枝加葛根汤并不包含麻黄。不过,在中医药的广阔天地里,医生们常常会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调整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个特定的方剂组合,我们不妨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它可能的药理作用。葛根作为主药,以其解肌舒筋、升阳止泻的功效着称,对于缓解项背强急不适有着良好的效果。而麻黄的加入,无疑增强了该方剂的发汗解表能力,适用于那些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表证未解而又有里热的患者。麻黄的使用需谨慎,需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轻重来决定用量,以免过汗伤正。

葛根:葛根被归类为凉性药物。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独特地位,主要用于治疗因热邪侵袭人体而引发的各种病症。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等多种功效。

具体来说,葛根的药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解肌退热:葛根能够发散表邪,解除肌表之热,对于外感表证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有显着疗效。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引起的发热,葛根都能通过其解表作用使病情得到缓解。

2. 生津止渴:葛根性凉而能清热,同时又能鼓舞脾胃,使清阳之气上升,从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对于热病伤津、口渴难耐的患者,葛根无疑是一剂良药。

3. 透疹:葛根味辛,能发散邪气,使麻疹等疹毒得以透发。在治疗麻疹初期或疹出不畅时,葛根常作为重要药物使用,以促进疹毒的顺利排出。

4. 升阳止泻:葛根还具有升阳止泻的功效。对于因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引起的泄泻症状,葛根能够生发清阳之气,鼓舞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此外,葛根还具有通经活络、解酒毒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葛根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葛根具有诸多药效,但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使用。例如,虚寒体质的人群应慎用葛根,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在使用葛根时也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

综上所述,葛根作为一种凉性药物,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而独特的疗效。然而,在使用时也需注意其适用人群和配伍禁忌等问题,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黄:麻黄,这味中药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药性独特,应用广泛。下面,我将从药性、功效、应用等方面对麻黄进行一番科普。

一、药性概述

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归经方面,它主要入肺经和膀胱经。这种药性的设定,使得麻黄在中医临床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主要功效

1. 发汗散寒:麻黄具有强大的发汗作用,尤其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等症状。通过发汗,麻黄能够驱散体表的寒邪,使人体恢复正常的体温和生理状态。

2. 宣肺平喘:麻黄能够宣畅肺气,平咳喘。对于邪壅肺气、宣降失职之咳喘证,麻黄有着显着的疗效。它能够打开肺部的气机,使呼吸顺畅,从而缓解咳喘症状。

3. 利水消肿:麻黄还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它能够通过宣肺利尿的方式,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水分,从而减轻水肿症状。这一功效在治疗水肿等疾病时尤为重要。

三、临床应用

麻黄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限于上述功效。根据不同的配伍和用法,麻黄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例如:

在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杏仁、甘草等药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在小青龙汤中,麻黄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药配伍,用于治疗外寒内饮证。

麻黄还可以与石膏、黄芩等药配伍,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等症状。

四、注意事项

虽然麻黄具有诸多功效,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麻黄发汗力较强,对于体虚多汗、阴虚阳亢者慎用。

麻黄含有麻黄碱等成分,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不宜大量或长期使用。

在使用麻黄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避免误用或滥用。

综上所述,麻黄是一味性味独特、功效显着的中药。在中医临床中,它被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水肿等多种疾病。然而,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其发汗力强、含有兴奋成分等特性,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至于方中的其他成分,芍药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并增强补益之力,生姜温胃散寒、助阳解表,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枝则与葛根相伍,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整个方剂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通过加入麻黄,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既保留了原方的解肌舒筋作用,又增强了发汗解表的能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探讨。在实际应用中,中药方剂的使用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开具处方。因此,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使用中药的需求,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中药的用量、用法以及配伍禁忌等都有一定的规定和讲究,非专业人士切勿自行尝试调配中药方剂,以免发生意外。

原文: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这段描述,乍一看,仿佛是穿越回古代药堂,老中医正在口述一张经典方剂的煎煮方法。不过,既然我们来到了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我们就用现代人的视角,结合一点趣味性的解读,来探讨这段文字背后的智慧吧。

首先,“上七味”,指的是这个方剂中包含了七种药材,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药性,共同协作,以达成治疗的目的。这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团队,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能力和角色。

接下来,“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这里描述的是煎煮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想象一下,在一口大锅中,加入足够的水(一斗,古代量具,约等于今天的十升左右),然后放入麻黄和葛根这两种药材。随着火候的逐渐加大,水分慢慢蒸发,直到减少到原来的八成(减二升)。这个过程中,麻黄和葛根的有效成分开始溶解于水中,而上浮的泡沫则可能是药材中的杂质或不良成分,因此需要“去上沫”,以保证药液的纯净。

紧接着,“内诸药,煮取三升”,意味着在麻黄、葛根的基础上,再加入方剂中的其他药材,继续煎煮,直到药液浓缩到三升左右。这个过程就像是团队的协作,每个成员都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达成共同的目标。

“去滓,温服一升”,则是将煎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然后每次温服一升。这里的“温服”强调了服药的温度要适中,既不过热也不过凉,以免刺激胃肠道,影响药效的发挥。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则是服药后的注意事项了。服药后,建议稍微覆盖衣物或被子,以助身体微微出汗,这样有助于药效的发散和疾病的康复。而“不须啜粥”则可能是针对该方剂的特性而言,无需像服用某些方剂后那样需要喝粥来辅助药效。至于“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则是指除了上述特定事项外,其他方面的调养和禁忌应遵循类似桂枝汤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一个方剂煎煮方法的描述,更是中医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只有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原则,才能发挥出药物的最佳疗效。

首让我们穿越回古代医学典籍的海洋,与那些智慧的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中关于桂枝加葛根汤与麻黄使用的疑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张仲景先生确实以“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为基本原则,为我们指明了外感病治疗的大致方向。但中医的魅力恰恰在于其灵活性与辩证性,每一味药的加减,都可能蕴含着医者对病情的独特理解和精妙构思。

关于“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的疑问,我们首先要理解,麻黄虽以发汗解表着称,但在此方中,其用量可能经过精心考量,旨在辅助葛根升阳解肌,而非单纯为了发汗。此外,麻黄还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或许在此方中还兼顾了其他病机的治疗。

再来看“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的对比,这恰恰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想。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虽都用于治疗太阳病,但前者侧重于无汗而表实,后者则可能因患者体质、病程等因素,虽汗出恶风,但仍需麻黄之力以助解表。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的学习和应用,需要我们在遵循经典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深入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方剂的整体配伍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的智慧,为患者解除病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