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五章 (13)桂枝加附子汤:解决太阳病发汗后漏不止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对于太阳病发汗后出现的特定症状,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确实提出了以桂枝加附子汤为主的治疗方案。

太阳病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外感风寒之邪,病邪主要停留在人体的体表部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证”。治疗这种病症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将停留在体表的风寒之邪排出体外,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然而,发汗的过程也需要适度。如果发汗太过,就会导致人体的阳气受到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津液会因为过度的发汗而外泄不止,形成中医所说的“漏不止”的现象。这是因为津液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物质,它不仅能够滋养人体,还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津液大量丢失时,人体的各项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同时,阳气受损还会导致卫外不固,也就是说,人体的防御能力会下降,风寒之邪就更容易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出现恶风的症状。这是因为阳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温煦、防御的作用,当阳气受损时,人体的防御能力就会下降,风寒之邪就容易乘虚而入。

此外,津液的大量丢失还会导致筋脉失养,从而引发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症状。这是因为筋脉需要津液的滋养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当津液丢失过多时,筋脉就会失去滋养,进而出现功能障碍。

原文: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三两(去皮):桂枝辛温,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去皮则取其辛散之力更专。

芍药三两:这里的芍药,古方多指白芍,味酸苦,性微寒,能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与桂枝相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甘草三两(炙):炙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炙后药性更温和,增强补脾之力。

生姜三两(切):生姜辛温,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切片则便于煎煮时有效成分释放。

大枣十二枚(擘):大枣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擘开即用手掰开,利于药效析出,与甘草同用,增强健脾和胃之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附子,作为一味药性强烈的中药,其辛甘大热之性,能够迅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对于阳气虚脱、寒邪凝滞的病症有着显着的疗效。

然而,附子同时也带有毒性,这是不容忽视的。在古代,为了降低其毒性,人们采取了多种炮制方法,其中“炮”制就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通过加热、翻炒等步骤,可以有效减少附子中的有毒成分,同时保留其药用价值。

去皮和破片则是为了更方便地煎煮和发挥药效。去皮可以去除附子表面的杂质和部分非药用成分,使药效更加纯净;而破成八片则能增加药材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和释放,从而提高药效。

当然,尽管附子经过炮制后毒性有所降低,但在使用时仍需严格控制剂量。因为即使是炮制后的附子,其药性仍然十分强烈,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中毒反应。因此,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煎煮和服用。

原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这段描述的是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具体来说,是将上述提到的六味药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七升水进行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会逐渐溶解到水中,而药材的渣滓则会留在锅中。当水被煮剩至大约三升时,就可以将药渣过滤掉,得到的药液就是我们要服用的汤剂。

接下来是服用方法,需要将得到的药液分成三份,每次温服一升。这里的“温服”指的是将药液加热至适宜饮用的温度后服用,这样既可以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胃肠道,又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

此外,这段描述还提到了“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意味着这个方剂原本是基于桂枝汤的,只是在其中加入了附子这一味药材。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功效,而附子的加入则增强了其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