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14)揭秘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详解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这句话揭示了太阳病经过误下(即不当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治疗之后,出现的一种特定病机和治法。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条文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太阳病,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病位概念,主要指的是外感风寒邪气,病位在表的证候。下之后,指的是原本应该采用解表法治疗的太阳病,却错误地使用了泻下的方法。脉促,指的是脉象急促,有时也被解释为脉来纵大(即脉象显得较为宽大而有力,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动过速)。胸满,则是指胸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在太阳病误下之后,由于正气受损,邪气内陷,可能导致胸阳不振、气机不畅,从而出现脉促、胸满的症状。此时,治疗应当遵循“扶阳抑阴”的原则,既要扶助正气,又要驱散内陷的邪气。桂枝去芍药汤正是针对这一病机而设的方剂。

桂枝去芍药汤由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去掉了原桂枝汤中的芍药),其中桂枝辛温,能温通胸阳、发散风寒;生姜辛散,能助桂枝发散风寒、调和营卫;大枣、炙甘草则能健脾益气、和中缓急。全方共奏扶阳散邪、调和营卫之功,从而使胸阳得振、气机得畅、脉促胸满之症得以缓解。

桂枝去芍药汤方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谢邀。

看到这个问题,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说真的,这些药材的名字和用量,可是中医经典方剂中常见的配伍哦。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药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它们可都是中医里常用的“好伙伴”,经常一起出现在各种方剂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效。

桂枝,性温味辛甘,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在这里,“三两”的用量,算是比较适中的,既能发挥药效,又不会太过猛烈。

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这里的“二两(炙)”指的是炙甘草,炙甘草经过炮制后,药性更加温和,更适合用于调和药性、缓解药性峻猛的情况。

生姜,性温味辛,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在这里的“三两(切)”用量,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辛散的作用,帮助桂枝发散风寒。

大枣,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大枣的“十二枚(擘)”用量,算是比较多的了,这是因为大枣在这里主要起到补益气血、调和药性的作用,需要一定的量才能达到效果。

将这些药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医里着名的方剂——桂枝汤的一部分(当然,桂枝汤还包含芍药等其他药材)。桂枝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原文: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这是熬制这锅“汤药”的关键步骤。简单来说,就是把这四味药材放入七升水中,然后慢慢熬煮,直到水分蒸发到只剩下三升。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提炼药材的精华,让药效更加浓郁。

“去滓”,就是过滤掉药材渣滓的意思。熬煮完毕后,我们需要把药汤里的药材渣滓过滤掉,只留下纯净的药汤。

“温服一升”,这是服药的方法。把过滤后的药汤分成三份,每次温服一份,也就是一升。这样可以让药效更加持久,同时也方便身体吸收。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这个方子应该是桂枝汤,但是现在去掉了芍药这一味药材。不过,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按照桂枝汤的原方法来执行。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而去掉芍药后的桂枝去芍药汤,则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气机不畅所致的脉促、胸满等症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