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得之**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段描述出自《伤寒论》,是对太阳病(中医术语,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型)在病程发展到**日时可能出现的一种特定症状的记载。从描述来看,这位患者的情况有些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疟疾症状,但又有其特殊性。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一描述确实让人联想到疟疾的典型症状——寒热往来。但这里的“热多寒少”则透露出了更为复杂的信息。它表明,虽然患者仍然处于正邪交争的阶段,但阳气(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正气或抵抗力)已经开始有所恢复,不再像之前那样完全被邪气(致病因素)所压制。这种热多于寒的现象,就像是战场上的天平开始微微倾斜,正气逐渐占据了上风。
“其人不呕”,这一症状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在中医看来,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受损,往往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而这位患者没有呕吐,说明他的脾胃功能尚未受到严重影响,这确实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现象。因为脾胃功能的强健,意味着患者能够更好地吸收营养、恢复体力,从而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清便欲自可”,这里的“清便”一词,可以理解为大便的性状与排便情况均处于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大便的性状与排便习惯,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体肠道乃至整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果大便干燥难解,是阳明腑实、津液亏损的表现;而如果大便稀溏如水,则可能是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症状。因此,“清便欲自可”这一描述,说明患者的肠道功能尚属正常,邪气尚未深入到阳明腑实阶段,这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现象。
接“一日二三度发”,则是对患者寒热往来症状发作频率的精确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寒热往来是少阳病(一种中医病名,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的典型表现之一。而“一日二三度发”,说明患者的寒热往来症状每天都会发作两三次,这进一步证实了正邪交争、病情尚未稳定的状况。正邪交争,意味着患者体内的正气与邪气正在进行激烈的较量,而病情的不稳定,则提示我们需要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这位患者的太阳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虽然出现了一些类似疟疾的症状,但整体病情并不严重,正气尚能与邪气抗争。在治疗上,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发展,采用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等方法,以助正气驱邪外出,恢复健康。
接下来便是对不同脉象及其对应病情处理原则的精彩阐述。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患者的脉象由原先的紧张、急促逐渐变得微缓时,这往往预示着病情正在好转,机体正在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疾病即将痊愈的征兆。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这句话则强调了脉微且伴有恶寒症状时,表明患者体内阴阳两虚,正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发汗、攻下或催吐等峻猛的治疗方法,不仅无法驱邪外出,反而可能进一步耗伤正气,加重病情。因此,治疗时应以扶正固本为主,避免过度攻伐。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句话描述了另一种特殊情况:患者面色呈现出热象,但病情并未缓解。这是因为患者体内虽有热邪,但由于正气不足,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如小汗)将热邪排出体外,导致热邪郁于肌肤,引发身痒。此时,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一方剂,既能发散表邪,又能调和营卫,使热邪得以透散,身痒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对脉象与病情关系的深刻认识,还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原则。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由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原文: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按汉代度量衡,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这里实际上是桂枝一两又加了十六铢,即桂枝的量稍大于一两),与其他药物如芍药、生姜、甘草(炙)、麻黄(去节)、大枣、杏仁等共同组成了这一方剂。
桂枝,作为君药,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功效。在这里,它主要用于发散表邪,调和营卫。
芍药,作为臣药之一,与桂枝相配,一散一收,既能增强桂枝发散表邪的作用,又能防止发散太过而伤阴。
生姜,切后入药,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助桂枝发散表邪,同时调和脾胃。
甘草(炙),炙甘草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在这里,它主要起到调和诸药、减缓药性峻猛的作用。
麻黄(去节),作为臣药之一,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在这里,它与桂枝相伍,共同发散表邪,但麻黄发散之力更强,故需去节以减少其峻猛之性。
大枣,擘后入药,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在这里,它主要起到顾护脾胃、滋养营血的作用。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后入药,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在这里,它主要起到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同时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有助于肺气通畅。
综上所述,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通过桂枝、麻黄等药物的相互配伍,既能发散表邪,又能调和营卫,兼顾脾胃,适用于太阳病表邪未解、营卫不和、邪郁肌肤所致的发热恶寒、身痒等症状。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原文: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顿服,将息如上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煎服方法。药物的煎服方法往往与其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并掌握正确的煎服方法对于确保疗效至关重要。
“上七味,以水五升”,指的是将上述七味药物(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大枣、杏仁)放入五升水中。这里的五升水是按照古代度量衡计算的,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大约相当于1000毫升左右。
“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一种叫做麻黄碱的成分,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直接与其他药物同煮,可能会刺激咽喉,引起不适。因此,在煎煮麻黄时,需要先将其单独煮沸一二分钟,以去除表面的浮沫,减少刺激性。
“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指的是将去除浮沫后的麻黄水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直至药液浓缩至一升八合(大约360毫升)。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会逐渐溶解在水中,形成药液。
“去滓,温服**”,指的是将煎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然后分成六次温服。每次服用的量称为“一合”,因此“**”即指六次服用的总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温服是指将药液加热至温热状态后服用,这样可以避免药物过冷刺激脾胃。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顿服”,这是对该方剂组成的另一种解释。即原本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三合(约60毫升),合并后成为**(120毫升),然后一次顿服。但根据前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将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药液分成六次温服的一种变通方法,而非实际将桂枝汤和麻黄汤分别煎煮后再合并。
在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期间,患者还需要注意将息(即调养身体),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正确的煎服方法对于确保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疗效至关重要。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先后顺序、煎煮时间以及药液的浓缩程度等细节问题。同时,在服用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医嘱,注意调养身体,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