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1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5章 (1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作者:澄明之路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0 16:06:40 来源:小说旗

原文: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在中医理论中,“微恶寒”指的是患者感觉有些怕冷,但症状并不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张仲景提出了使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作为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个方剂。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而在这个问题中,张仲景建议去掉芍药,并加入附子。

芍药在桂枝汤中主要起到调和营卫、缓急止痛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偏寒或阳气不足,去掉芍药可以减少对阴液的收敛作用,使阳气更易发散。附子则是一味大辛大热的药物,能够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加入附子可以进一步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适用于患者微恶寒的症状。

因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个方剂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而阳气不足、微恶寒的患者。通过调整桂枝汤的组成,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方剂的选择和运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使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时,也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这是一剂出自古代中医经典的方剂组成,看起来颇有几分古色古香的味道。让我为你一一解读这些药材及其制备要求:

1. 桂枝三两(去皮):桂枝,性温味辛甘,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去皮可能是为了去除其表面的杂质和一部分寒性,使药效更为纯粹。三两在古代计量中是一个相对的量,现代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方剂比例进行换算。

2. 甘草二两(炙):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炙甘草是经过炒制后的甘草,炒制后其药性更为温和,增强了补脾益气的功效。

3. 生姜三两(切):生姜,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切片使用有助于更好地释放其有效成分,便于煎煮时药效的析出。

4. 大枣十二枚(擘):大枣,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擘,意为用手将药材掰碎,这样做可以增大药材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煎煮效率。

5.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附子,性大热有毒,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炮制后的附子毒性降低,药性更为稳定。去皮、破八片则是为了进一步减少毒性并便于药效的均匀释放。

这剂方剂用于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等目的,但请注意,中药方剂的使用需遵循专业中医的指导,切勿自行配伍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同时,古代的药材计量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换算和调整。

原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这段描述的是中药煎服的一种方法,以及对方剂变化的一个说明。让我为你详细解读一下:

“上五味”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五种药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和附子。这五种药材共同构成了这个方剂的基础。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是煎药的过程。这里的水量“七升”和最终取得的药液量“三升”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现代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算。煎药的过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会溶解在水中,形成药液。通过控制煎煮时间和火候,可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同时避免药液过于浓缩或稀释。

“去滓”则是指将煎好的药液中的药渣去除。药渣是药材煎煮后剩余的固体部分,其中包含了无法溶解的有效成分和杂质。去除药渣可以确保药液更加纯净,便于服用。

“温服一升”是指将药液加热至适宜的温度后,每次服用一升。温服有助于药液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同时避免药液过冷或过热对胃肠道造成刺激。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是对方剂变化的一个说明。原本这个方剂可能是桂枝汤,但在这个版本中,去掉了芍药,加入了附子。这种变化是为了调整方剂的功效,以适应不同的病情。同时,“将息如前法”则是指服用这个方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与桂枝汤相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