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6章 (22)调胃承气汤:解决太阳病未解、下之难题的良药!

原文: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这句话意味着在太阳病初期,本应通过发汗来解表散邪,却错误地先使用了攻下的方法,导致病邪未解而正气受损,病情未能痊愈。随后又因为治疗不当,再次采用了发汗的方法。

“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这里的“冒”可以理解为头目眩晕、昏蒙不清的症状。由于先前的误治,使得人体表里正气均虚,卫气不能固护肌表,营气不能滋养脏腑,因此出现了头目眩晕等症状。

“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这句话说明,对于因误治而致冒的患者,如果能够通过正确的治疗使其汗出,那么病邪有可能随汗而解,表证得以和解,患者因此有可能自愈。这是因为汗出标志着表邪已解,卫气恢复了对肌表的固护作用。

“里未和,然后复下之”,这句话则指出,虽然表证已解,但如果里证(即脏腑的病变)仍未调和,那么就需要根据病情继续采用攻下的方法,以清除体内的病邪和瘀滞。

原文: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在探讨这段描述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太阳病未解,指的是外感病初期,病邪侵袭太阳经,而正气未能有效驱邪外出的状态。脉阴阳俱停,这里的“停”并非指脉搏停止,而是指脉象相对平稳,无明显浮沉迟数等异常表现,或可理解为脉象微弱(根据括号内注释,亦有作“微”解),这往往反映了正气与病邪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但也可能预示着正气不足,难以驱邪。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振栗即身体颤抖,是正气积聚力量,准备驱邪外出的表现。当正气充足,能够驱邪外出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汗出的症状,随后病情得以缓解。

接下来,“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这里的“阳脉微”指的是寸脉(代表上焦,与心肺功能相关)相对较弱,提示病邪主要在上焦,或正气在上焦相对不足。此时,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驱邪外出,使病情得到缓解。

而“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这里的“阴脉微”或理解为尺脉(代表下焦,与肝肾功能相关)相对较弱,但括号内注释又提到“尺脉实”,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矛盾。在中医理论中,尺脉实往往提示下焦有实邪,如瘀血、宿食等。若按“阴脉微”理解,则提示下焦正气不足,需通过攻下的方法,如使用承气汤类方剂,以驱邪外出;若按“尺脉实”理解,则更直接地指出了攻下的必要性。结合后文“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我们可以推断,这里更可能是指下焦有实邪的情况,宜用调胃承气汤攻下。

调胃承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大黄、甘草、芒硝组成,具有缓下热结、润燥软坚的功效。在太阳病未解,而下焦有实邪的情况下,使用调胃承气汤可以驱邪外出,使病情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于外感病治疗原则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脉象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的智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中医始终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发展阶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