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2章 (4)中医诊断奇技:一眼识破病人真假发热!

原文: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这个描述听起来像是古代中医诊疗的一个场景,充满了传统医学的神秘色彩。在中医理论中,“发热烦极”通常意味着病人体内热邪炽盛,心神不宁。而“向壁卧”这一姿态,在中医看来,可能意味着病人已经由烦躁转为安静,是病情好转的一种表现。

1. 发热烦极:这是热邪内扰,心神不宁的典型症状。在中医看来,发热是邪气与正气斗争的表现,而烦躁则是热邪扰动心神所致。

2. 向壁卧:这一姿态的转变,可能意味着病人内心的烦躁已经平息,是病情好转的征兆。在中医理论中,病人的姿态和表情往往能反映出其内心的状态和病情的轻重。

3. 脉不和与处言已愈:这里提到的“脉不和”指脉象仍然有些异常,但医生却“处言已愈”,这可能是因为医生已经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判断出病人的主要病机已经得到控制,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病人已经完全康复,还需要后续的调理和治疗。

现代医学视角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发热是身体对感染、炎症等病理过程的一种反应。而烦躁则可能是高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的情绪反应。当病人从烦躁转为安静时,确实可能是病情好转的一种表现。

原文: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肹[xi]怒视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这个问题描述了一个古代中医诊断中识别病人是否诈病的场景,充满了中医的智慧和经验。在中医理论中,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举止以及脉象等,可以辅助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是否真实存在。

解读诈病特征

1. 向壁卧,不惊起:病人原本朝向墙壁躺着,听到医生到来却没有惊讶地起身,这可能意味着他并没有真正的病痛,因为真正的病痛会让病人对任何外界刺激都保持高度的警觉。

2. 肹怒视视:这里的“肹怒视视”描述的是病人眼神中透露出的一种假装愤怒或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紧张或不安,因为诈病者往往担心自己的谎言被揭穿。

3. 三言三止:病人在回答问题时,言语断断续续,这可能反映了他在思考如何编造谎言,或者是在试图掩饰自己的真实病情。

4. 脉之咽唾者:在中医脉诊时,病人如果故意吞咽唾液,可能是为了影响脉象,使得脉象呈现出一种看似正常或轻微异常的假象,从而掩盖真实的病情。

#识别诈病的意义

在古代中医诊疗中,识别诈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可以避免医生浪费时间和资源在不存在或虚假的病情上;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病人因为诈病而错过真正的治疗机会,导致病情恶化。

现代启示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和诊断手段已经高度发达,但中医的这种通过观察病人神态、举止以及脉象等辅助判断病情的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医疗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估病人的病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诈病不仅是对医生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和信任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共同促进健康的恢复。

原文: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在中医理论中,脉诊是判断病情轻重、病邪性质以及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医生通过脉诊发现病人的脉象自和,即脉象平稳、和谐,通常意味着病人的病情并不严重,或者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如果医生却告诉病人“此病大重”,并需要服用吐下药,甚至需要针灸数十百处才能痊愈,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可能的情况。

1. 病情复杂,需综合施治:

尽管脉象自和,但病人的病情可能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病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病理状态。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服用吐下药以排除体内病邪,以及针灸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2. 病情潜在,需提前干预:

脉象自和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而病情实际上正在潜伏或发展。医生可能通过其他诊断手段(如望诊、闻诊、问诊等)发现了病情的潜在威胁,因此决定提前进行干预,以防止病情恶化。

3. 心理暗示,增强信心: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的言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医生可能通过夸大病情的方式,来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和决心。当然,这种方式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4. 教学或研究目的: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出于教学或研究的目的,而故意设置一些复杂或极端的案例,以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性。

注意事项

尊重医生判断:无论医生给出何种诊断和治疗方案,病人都应该尊重医生的判断和专业意见,积极配合治疗。

全面了解病情: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副作用等。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对于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病人应该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总之,中医诊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和多种诊断手段的结果。在面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时,病人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选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