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5)揭秘阳脉浮阴脉弱之谜:血虚筋急,荣卫失衡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中医对疾病性质进行分类的独特视角——通过临床表现的寒热属性来洞察病邪的本质。这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总结,更是中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哲学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当我们说“发热恶寒并见,多为阳邪致病”,这里的“阳邪”可以理解为那些具有温热、升发、活跃特性的病邪,如风寒之邪。注意,虽然名为“风寒”,但初起时正气抗邪,往往表现为热象,它们侵袭人体后,会与人体内的正气发生激烈交锋,正邪交争之下,便会产生发热的症状;同时,体表腠理因邪气闭阻而闭塞不通,导致恶寒之感。这一过程,正是中医所谓的“病发于阳”。

反之,“无热恶寒”,则往往意味着体内阳气不足,或是寒邪直接侵入了较为深沉的阴分,如脏腑,导致机体失去了应有的温煦和活力,表现出一派寒象。这种情况下,疾病就被视为“病发于阴”。

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医生快速把握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更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本质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在中医的世界里,没有孤立的症状,每一个症状都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的外在表现。因此,治疗疾病,就是要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使人体重新恢复平衡与和谐。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里的“七日愈”与“六日愈”并非绝对的时间限定,而是借用了古代哲学中的数理观念,来象征性地说明阳病与阴病的不同转归趋势。在中医理论中,阳主动、阴主静,阳病易于变化,但正气充盛者,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正气驱邪外出而愈;阴病则病程较长,且多伴有正气不足,但若能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平衡,亦能逐渐康复。至于“阳数七,阴数六”,则是一种象征性表述,意在强调阴阳属性的不同对疾病转归时间的影响,而非严格的时间预测。

综上所述,这句话不仅是对疾病性质的分类,也是对疾病预后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应首先辨明阴阳,再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同时,也要认识到疾病的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灵活应对,不可拘泥于固定模式。

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是中医外感病初期的一种证候类型,主要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提到的“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实际上是描述了一种特殊情况,即太阳病的病程自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按照中医理论,太阳经气运行一周大约为七日,病邪可能因正气抗邪外出或自然衰减而逐渐消散,从而使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甚至痊愈。这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自愈能力的认识和尊重。

然而,如果病情并未按照预期自愈,反而有向更深的层次,即其他经络传变的趋势,那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阻止病邪的进一步深入。这时,“针足阳明”便成为了一种治疗手段。足阳明胃经是中医十二经络之一,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多个脏腑经络相连。针刺足阳明经的特定穴位,可以调整脾胃功能,增强正气,从而阻断病邪的传变路径,使疾病得以控制并逐渐康复。

这种治疗思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尚未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就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来阻断病情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医针灸疗法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疾病康复方面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中医对于太阳病自然病程的认识,还展示了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灵活性和预见性。通过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阻止疾病的传变,促进患者的康复。

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12日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于疾病自愈时间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在中医理论中,一天之中,阳气从早晨开始生发,至午时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巳时至未时大约上午9点到下午3点,正是阳气较为旺盛的时段。对于太阳病这种外感表证而言,若能在此时段内正气充盛,病邪得以有效祛除,则疾病有自愈之可能。这不仅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这句话则是对特定类型疾病转归规律的描述。风家,多指感受风邪所致的疾病,其病位在表,治疗上以(解表散邪)为主。当表证得解,但患者仍感不适,似有未尽之意时,这可能是由于病邪虽去,但正气尚未完全恢复,或余邪未尽所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给予适当的调养和休息,正气终将战胜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因此,这里提到的“十二日愈”,并非绝对的时间限制,而是强调了在自然病程中,人体通过自我调整和修复,最终能够战胜疾病的过程。

解表散邪: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侵袭肌表的邪气发散出去,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这就像是我们家里的窗户上蒙了一层灰尘,影响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我们需要用抹布把它擦干净一样。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疾病自愈时间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之间关系的敏锐洞察,也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转归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