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4)阳不足与阴不足的脉象与症状详解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在探讨中医经典理论中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一论述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其背后的医理与辨证思路。

让我们来解析这句话的含义。太阳病,通常指的是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侵袭人体肌表,即太阳经所主之区域,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然而,当病情表现为“发热而渴,不恶寒”时,便不再符合典型太阳病的特点,而是转向了温病的范畴。

“温病”。这里的“温”,并非仅指温度上的温暖,而是中医理论中一种特定的病邪属性,即温热之邪。这类病邪往往具有侵袭力强、传变迅速的特点,一旦入侵人体,便如烈火燎原,迅速蔓延,导致一系列急性热病症状的出现。

温病的特点,起病急骤、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温病独特的病理演变过程。起病急骤,意味着病情发展迅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热象偏盛,则是指患者体内热邪炽盛,表现为高热、面赤、口渴、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而易化燥伤阴,则是由于热邪炽盛,耗伤人体津液,导致阴液亏损,进而出现口燥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阴虚症状。

在这里,“发热而渴”是温病初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是因为温热病邪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内所致;而口渴则是因为热邪伤津,人体津液耗损,需要水分滋润以缓解干燥之感。至于“不恶寒”,则进一步表明病邪性质已非单纯的寒邪,而是带有温热之性,或是患者体质偏于阳盛,对寒邪不敏感。

从治疗角度来看,太阳病,如其名所示,多因外感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所致,治疗时自然需遵循“(辛温解表)”的**,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驱散体表的寒气,让身体的阳气得以回归本位。

辛温解表:需要理解“辛温”与“解表”这两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辛”味药物多具有发散、行气的特性,能够促使体内的气血流通,帮助病邪从体表散出;“温”则是指药物性质偏于温热,能够温煦人体,驱散体内的寒邪。而“解表”,顾名思义,就是解除体表之邪,使病邪不再束缚于肌表,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辛温解表”就是运用具有辛温特性的药物,通过发散、行气的作用,将外感的风寒病邪从体表祛除出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那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出现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等症状的患者。

而温病,则显得更为复杂多变。它如同夏日里的热浪,不仅来势汹汹,还善于变化,侵袭人体后往往引发一系列急性热病。面对这样的敌人,中医的治疗策略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温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邪的性质及病情的发展阶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清热泻火,如同夏日里的一场及时雨,为身体降温解暑;(滋阴生津),则像是为干涸的土地灌溉甘霖,滋养受损的阴液。这一系列的治法,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祛邪扶正,恢复人体阴阳的和谐平衡。

滋阴生津:在高温的侵袭下,人体容易出汗过多,导致体内阴液流失,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此时,滋阴生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推荐,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枸杞等,它们能够滋养阴液,缓解因阴液不足而引起的各种不适。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也是滋阴生津的重要一环,因为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元气,而良好的心态则能调节内分泌,促进身体的阴阳平衡。

因此,温病与太阳病的治疗原则之所以有所不同,根本上是因为它们所针对的病邪性质及病理机制存在显着差异。太阳病重在驱散体表之寒,而温病则需在清热泻火与滋阴生津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既要清除体内的热邪,又要避免伤及无辜的阴液,确保治疗过程中的“精准打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博大精深。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因此治疗时也必须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而异,灵活运用各种治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原文: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han),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chi)疭(zo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谈及“风温”这一病证,如同展开了一幅精心绘制的细腻画卷,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当我们聚焦于“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这一描述时,不禁要感叹中医对于疾病演变规律的敏锐洞察。

这里所说的“发汗已”,意味着患者已经历了发汗这一治疗手段,是希望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病邪。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患者非但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身灼热”的症状。这种身体灼热,不同于一般的发热,它更强烈、更持久,仿佛体内的火焰被不慎点燃,难以平息。这便是风温病的一个鲜明标志。

风温之邪,就像是一位轻盈的舞者,带着风邪的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之性,它能够迅速穿梭于人体的经络之间,让人防不胜防。这种特性使得风温病往往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而与此同时,温邪的加入,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炽热与激情。温邪的温热炽盛,不仅让患者的体温飙升,更如同烈火烹油,易伤津耗气,使得人体内的阴液迅速蒸发,正气受损。这也是为什么风温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自汗出的症状,那种不因劳作、天热、衣着过暖或服用发散药物而自然汗出的现象,正是体内热邪逼迫津液外泄的直观表现。

此外,风温病还常常伴随着身重、多眠睡且鼻息鼾声重、语言难出等症状。身重可能是由于湿邪内蕴或热邪伤津所致,湿邪的黏滞与热邪的煎熬,让患者的身体感到沉重不堪;而多眠睡且鼻息鼾声重,则可能是体内热盛或正气已虚的反映,热邪扰神使人嗜睡,正气不足则呼吸声重;至于语言难出,则与热邪闭阻咽喉或正气不足、发音无力有关,热邪如同烈火封喉,让患者的声音变得沙哑甚至难以发出。

接下来说下寸关尺三部脉:寸脉”。寸脉位于手腕桡侧(即大拇指一侧)的近心端,大约距离手腕横纹一寸的位置。关脉位于寸脉与尺脉之间,是三部脉中的“中坚力量”。尺脉位于手腕桡侧的远心端,大约距离手腕横纹两寸的位置。

我们来说说左手的寸关尺三部脉。左手寸脉,通常被认为是心脉的所在地,它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快慢,往往能透露出心主血脉、心藏神的功能状态。左手关脉,则与肝木相应,反映了肝脏的疏泄功能以及气血的生发之机。至于左手尺脉,它关乎肾水,是肾精、肾气充盈与否的重要指征,同时也与膀胱、小肠等腑的功能紧密相连。

再来看右手的寸关尺三部脉。右手寸脉,虽同样位于手腕桡侧近心端,但在中医理论中,它更多地被赋予了肺脉的含义,反映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以及皮毛卫外的防御能力。右手关脉,则是脾胃之脉,其脉象的宽窄、厚薄、滑涩等特征,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气血的生化之源是否充足。最后,右手尺脉,虽同样关乎肾,但在这里,它更多地强调了肾阳的作用,以及命门之火对于全身脏腑的温煦与推动。

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的诊察,是中医脉诊中的基础与核心。医者通过细心体会这六部脉的微妙变化,能够洞察人体脏腑的盛衰、气血的盈亏、病邪的进退以及病机的虚实,从而为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脉诊虽为中医四诊之一,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还需结合望、闻、问等其他诊法,全面、客观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风温在治疗上,若误用攻下之法如泻下药,则易损伤脾胃,导致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小便失禁,眼神呆滞等变证;若误用火疗如艾灸、拔罐等,则可能助热伤阴,轻者皮肤微黄,重者如同惊痫发作,时见瘛疭四肢抽搐等危急症状。这里的“火熏之”可理解为过度使用温热性质的治疗方法,强调了在风温病治疗中应避免的误区。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则是中医对于疾病治疗过程中错误操作后果的深刻警示。它告诉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一旦出现误治或逆治的情况,虽然可能暂时不会立即致命,但会延长病程,增加治疗难度;而若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则可能迅速危及患者生命,使病情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

综上所述,风温病作为中医外感热病中的一种复杂病证,其治疗需谨慎细致,既要准确辨识病邪性质与病位所在,又要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避免误治与逆治的发生,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