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辩太阳病 脉证并治上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5章 辩太阳病 脉证并治上

作者:澄明之路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0 16:06:40 来源:小说旗

在中医理论中,我们确实会听到“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这样的术语,它们属于中医经络学说的一部分,是古人对人体内部气血运行路径的一种抽象理解和描述。这些经络并不直接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解剖结构,而是承载着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的宇宙观里,或许“太阳”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天体,它也可能象征着一种强大的、普照万物的生命能量,这种能量通过特定的路径(如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内流通,滋养着五脏六腑,维持着人体的健康与平衡。而“膀胱小肠二腑”,作为足太阳经内属的脏腑,就像是这种生命能量在人体内的重要储存站和转化中心,它们共同协作,使得人体能够像太阳一样,散发出勃勃生机。

在中医的浩瀚理论中,膀胱与肾的关系以及太阳之气的生成与运行,是一个既深奥又充满智慧的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太阳之气”并非直接对应现代天文学中的太阳辐射,而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特定生理功能的抽象描述。

膀胱,作为六腑之一,位于下焦,其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这些尿液在中医看来,实际上是由体内津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转化而来。而“下焦”一词,则是指人体内部位置较低的部分,包括肾、膀胱等脏腑,是体内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

膀胱与肾的关系,中医称之为“互为表里”。这意味着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主水液代谢,其阳气对于膀胱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太阳之气”依赖于肾中阳气的资助,这里的“太阳之气”可以理解为膀胱在肾阳温煦作用下,蒸化津液形成的一种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精微物质。这种物质不仅滋养着膀胱本身,还通过经络系统(如足太阳膀胱经)输布于体表,为人体提供温暖和保护,抵御外邪入侵。

在中医看来,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气的升降出入和转化过程。膀胱中的津液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被蒸化为一种更为轻盈、细腻的气态物质(即“雾露之气”),这种气态物质随后沿着经络系统运行至体表,形成一层保护层,既能够调节体温,又能够抵御外界风寒湿邪的侵袭。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并被归类为卫气的现象,展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机制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首先,我们来谈谈“太阳之气”与“卫气”的关系。

卫气是运行于人体体表的一种重要气机,它如同守护疆土的卫士一般,负责抵御外邪的入侵,维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太阳之气”作为卫气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其行于体表,正是体现了其温煦肌肤、调节汗孔开闭、抵御外邪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探讨卫气的生化之源,肾中之元阳。元阳,又称真阳、命门之火,是肾中阳气的根本,具有温煦全身脏腑经络、推动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卫气之所以能够生化并运行于体表,离不开肾中元阳的温煦与推动。这种关系,恰如太阳之于地球,太阳的光芒与热量使得地球表面万物生长,同样,肾中元阳的强盛也使得卫气能够充足地运行于体表,保护人体免受外界侵害。

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在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中,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功能上相互配合。膀胱作为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肾阳的温煦与气化作用。同样,卫气作为由肾阳生化而来的重要气机,其首先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脏腑经络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观念。

卫气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如同人体内部的忠诚卫士,昼夜不息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正是中医对人体生理节律与气机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我们来解读“卫气昼行于阳”。在中医理论中,白天属于阳时,人体阳气相对旺盛,此时卫气主要运行于体表及四肢等属阳的部位,发挥着“肥腠理,温分肉”的作用。腠理指的是皮肤、肌肉之间的纹理和空隙,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分肉则是指肌肉间隙。卫气在这些部位的充盈与流动,不仅使得皮肤肌肉得以滋润和濡养,还能增强体表的防御能力,防止外邪的入侵。

而到了夜晚,即“夜行于阴”之时,人体阳气内敛,阴气渐盛。此时,卫气则主要运行于内脏等属阴的部位,起到滋养和保卫内脏的作用。虽然卫气在夜间的运行不像白天那样明显地表现在体表,但它对内脏的呵护与保护同样不可或缺。

卫气能够调节汗孔的开合,控制汗液的排泄,从而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同时,它还能增强体表的防御能力,使人体免受外界风寒湿邪的侵袭。这种“卫外固表”的作用,是卫气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卫气的运行与功能发挥确实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它涉及到了人体上、中、下三焦的协同作用。卫气虽出于下焦,但其功能的发挥必依赖于中焦的资助,以及上焦的开发,特别是肺气的宣发与输布”,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

我们明确卫气的主要生成地是在下焦,特别是与肾阳的关系密切。卫气要想充分发挥其“肥腠理,温分肉,司开合,卫外固表”等重要作用,就离不开中焦的资助。中焦是脾胃所在的部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脾胃健运,能够化生充足的水谷精微,这些精微物质经过转化,可以为卫气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支持,从而确保卫气功能的正常发挥。

而上焦的开发,特别是肺气的宣发与输布,则是卫气能够广泛作用于全身的关键。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能够将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及自然界的清气,通过其宣发作用输布至全身各处。这种输布过程,就如同雾露之灌溉,使得卫气能够遍布全身,滋养皮肤、肌肉、毛发等组织器官,从而发挥其熏肤、充身、泽毛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卫气的功能发挥是一个涉及上、中、下三焦协同作用的过程。下焦为卫气的生成提供了基础,中焦为卫气的化生提供了营养支持,而上焦的开发,特别是肺气的宣发与输布,则是卫气能够广泛作用于全身的关键。这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中卫气功能发挥的完整机制。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接下来我解释一下上中下三焦。

在中医理论中,上、中、下三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仅是人体解剖部位上的简单划分,更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区域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描述。

首先,我们来说说上焦。上焦主要位于人体的上半部分,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等。在中医看来,上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以及血液的输布。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这两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上焦的生理功能。同时,上焦还负责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通过心肺的作用,输布至全身,以滋养各个脏腑组织。

接下来是中焦。中焦位于人体的中部,主要包括脾胃两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焦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并将这些精微物质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同时,中焦还负责将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滋养各个脏腑组织。因此,中焦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是下焦。下焦主要位于人体的下半部分,包括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在中医看来,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以及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等。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主水液代谢。膀胱则具有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大小肠则负责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下焦的这些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我们接着往下说。太阳主表与肺主皮毛的相互协调,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机制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太阳,作为六经之一,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与自然界中的太阳有所关联,更象征着人体内部的一种重要阳气状态,尤其是与体表防御机制紧密相关。而肺主皮毛,则是指肺脏通过其宣发肃降的功能,调节着人体皮肤和毛发的生理功能,同样在体表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阳之腑,即膀胱,内和于肾,说明膀胱的生理功能与肾阳密切相关。肾阳,作为人体阳气的根本,为膀胱的气化功能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支持。同时,太阳之经外连于督脉,督脉作为“阳脉之海”,汇聚了全身阳气,其阳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太阳经的生理功能。因此,太阳经在得肾之元阳之资和督脉阳气之助后,成为了人体中阳气最为旺盛的经脉之一。

而太阳之腑,即膀胱,除了贮藏和排泄尿液外,还主气化。气化,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部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过程的一种概括。膀胱通过其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津液转化为尿液并排出体外,同时也参与了体内水液代谢的调节。这一过程中,膀胱与卫气的关系尤为密切。卫气作为运行于体表的一种重要气机,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膀胱气化的支持。膀胱气化正常,则卫气充足且运行有序,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邪入侵;反之,膀胱气化失常,则卫气不足或运行紊乱,容易导致外邪侵袭和疾病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当病邪侵袭人体之时,人体的正气会自然而然地奋起抗邪,这一过程往往首先体现在太阳经上,因此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太阳病”,也常被通俗地称为“表症”。

太阳病,作为中医外感病的一种分类,主要指的是病邪侵犯人体肌表,正气与邪气交争于体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证候。这些证候通常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正气在体表与病邪进行斗争的状态。

正气,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和抵抗病邪侵袭能力的总称。当病邪入侵时,正气会迅速响应,调动全身的气血津液等物质,向病邪所在之处集结,以期将病邪驱逐出体外。而太阳经,作为六经之首,其循行部位广泛分布于人体体表,是正气抗邪的第一道防线。

因此,当正气在太阳经奋起抗邪时,就会出现一系列太阳病的症状表现。这些症状不仅是病邪侵袭人体的信号,也是正气与病邪斗争的反映。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太阳病的理解,它作为六经病的第一阶段,具有独特的病因、病程、病位和病性特点。

从病因上看,太阳病多因外邪侵袭人体而发病。这些外邪可能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中的一种或多种,它们通过皮肤、口鼻等途径侵入人体,首先侵袭的就是人体的体表,即太阳经循行之处。

从病程上看,太阳病通常处于疾病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正气尚未受到严重损伤,抵抗力相对较强,因此患者往往能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抗邪反应。这种抗邪反应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体现。

从病位上看,太阳病主要病位在一身之表。这里所说的“表”,指的是人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等组织器官,它们构成了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第一道屏障。当外邪侵袭时,这些组织器官会首先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太阳病的症状表现。

从病性上看,太阳病多属于阳实范畴。这里的“阳”指的是病邪的性质偏于阳热、亢进;而“实”则指的是正气尚实、邪气较盛的病理状态。在太阳病阶段,由于正气尚旺,能够奋起抗邪,因此病邪往往被遏制在体表而无法深入内里。这种病理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邪正交争于表”,是太阳病的主要病性特点。

综上所述,太阳病作为六经病的第一阶段,其病因多为外邪侵袭、病程为初期阶段、病位在一身之表、病性多属阳实范畴。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太阳病的独特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祛邪扶正、恢复健康的目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