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7)身体冷热错觉,揭示寒热真相于皮肤与骨髓

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在中医的世界里,身体的症状往往不仅仅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身体内部状态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寒热、虚实、表里等复杂多变的生理病理状况。我们可以从中医的“寒热错杂”与“表里不一”的角度来探讨。

当我们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这实际上是在描述一种外在表现与内在实质相悖的情况。病人的体表温度或许因某种原因而升高,给人以高热的错觉,但他们的内心却如同冬日里的寒冰,渴望温暖,甚至不惜添衣以御寒。这种反常的行为,正是中医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真实写照。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有时会因为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而出现发热症状。然而,当这种热邪未能及时得到清除,反而向内侵袭,深入到骨髓等深处时,便会出现“寒在骨髓”的病理变化。此时,患者虽然体表发热,但体内却感到寒冷异常,因此会有添衣保暖的需求。

在中医的视角下,这种“热”并非真正的实热,而是虚火浮越于表,或是外感邪气郁结于皮肤所致。它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虽然温暖了大地,却无法驱散深藏于地下的寒冷。同样地,病人的体表之热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现象,它掩盖了体内深处的虚寒本质。

因此,中医在治疗这类病症时,往往不会仅仅着眼于体表的热象,而是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病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明寒热真假,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比如“,对于真寒假热的病人,中医可能会采用温阳散寒、引火归元的方法,旨在驱散体内的虚寒之气,使阳气得以回归本位,从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身大寒”指的是患者体表温度低,给人以寒冷之感,这往往是由于体内热邪过盛,逼迫体内阳气外浮,而体表阳气相对不足所致。这种“寒”并非真正的寒邪入侵,而是热极似寒的假象。

在这种情况下,“寒在皮肤”是表面现象,可能由于外感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然而,当寒邪未能深入骨髓,而体内阳气却相对旺盛(如脏腑功能亢进、阴虚火旺等)时,便会出现“热在骨髓”的情况。此时,患者虽然体表寒冷,但体内却如炉火般炽热,因此会有不欲近衣的表现。

“反不欲近衣者”,则是患者在这种看似寒冷的状态下,却不愿多加衣物来御寒,这进一步印证了体内的热邪炽盛。因为真正的寒冷会使人本能地寻求温暖,而在这里,患者体内的热邪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以至于他们对外界的寒冷刺激反应迟钝,甚至产生抗拒。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则是对这一病理现象的精炼概括。它指出,虽然体表表现出寒冷的症状,但真正的病根在于骨髓深处的热邪。这种热邪深藏不露,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影响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体表出现与真实病性相反的假象。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真热假寒”的患者,需要仔细辨证施治,不能单纯依据体表的寒冷症状就给予温热药物,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判断患者的真实病性,然后采用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的治疗方法,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表里和谐。

综上所述,这两句话生动地描述了中医理论中“寒热错杂”与“表里不一”的病理现象。它们提醒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能仅凭表面的症状就妄下结论,而应该深入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