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6章 (20)中医智慧:正确区分发汗与攻下,避免治疗“逆”境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本阙。)

“汗家”通常指的是那些容易出汗或者经常出汗的人,他们可能由于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汗液分泌异常。而“重发汗”则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过度使用发汗药物或方法,使得患者出汗过多。

对于“汗家”来说,如果“重发汗”,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因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体来说,“恍惚心乱”可能是由于津液大量丧失,导致心神失养,从而出现精神恍惚、心烦意乱的症状;“小便已阴疼”则可能是因为津液耗伤,导致下焦阴虚火旺,进而出现小便后阴部疼痛的情况。

至于“与禹余粮丸”(方本阙),这里提到的“禹余粮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但具体的药物组成和用法已经失传。不过,从名称和用途上来看,它很可能是用来治疗因过度发汗而导致的津液耗伤、阴虚火旺等症状的。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禹余粮常被用作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的药物,因此推测禹余粮丸可能具有类似的收敛固涩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津液的平衡,缓解相关症状。

原文: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作逆。)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病患存在寒邪侵袭的情况,如果再次采用发汗的治疗方法,往往需要格外谨慎。这是因为发汗虽然能够驱散外邪,但也可能进一步耗伤体内的阳气和津液,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寒邪内伏的病患来说,过度发汗可能会加剧体内的虚寒状态。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这句话,便是对这一病理变化的生动描述。其中,“病患有寒”指的是患者体内已经存在寒邪;“复发汗”则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再次采用了发汗的方法;“胃中冷”是发汗后可能出现的病理状态,即由于津液耗伤、阳气不足,导致胃腑虚寒;“必吐蛔”则是胃中虚寒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出现的症状,这里的“蛔”并非特指蛔虫,而是泛指胃中不适、呕吐等症状,有时也用来形容呕吐物中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或黏液等。

因此,对于存在寒邪侵袭的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发汗的方法,以免进一步耗伤阳气和津液,加剧胃中虚寒的状态。如果已经出现胃中冷、呕吐等症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用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方法进行治疗。

原文: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应该采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却错误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这就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影响疾病的康复。因为发汗和攻下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和体质。如果混淆使用,就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加重病情。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根据病情需要先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就是正确的,不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因为发汗可以疏散外邪,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等表证。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应该采用攻下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却错误地使用了发汗的方法,这同样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因为攻下可以通腑泄热,适用于里实证。如果错误地使用发汗方法,就会耗伤人体的津液和阳气,加重病情。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如果根据病情需要先采用攻下的方法治疗,那么这种治疗方法也是正确的,不会导致治疗上的逆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