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风再起 > 第60章 运筹三亚5

明风再起 第60章 运筹三亚5

作者:浮世蒹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1 12:52:07 来源:小说旗

李长风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唯有不断革新,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与潜在的危机中占据上风。因此,他大力提倡技术改良和发明创造,在整个海南掀起了一股创新的热潮。

在他的积极推动与亲自指点下,能工巧匠们齐聚在水流湍急之处,开始建造海南第一座水利冲床。他们日夜钻研,精心设计,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这座凝聚着众人智慧的水利冲床终于建造完毕。

五指山深处的溪流突然改了道,三十丈长的松木水渠架在悬崖之间。黎族巫师敲击着铜鼓咒骂汉人触怒山神,却在看到水轮转动的刹那惊恐跪拜——八十四片檀木轮叶搅动着琼州春汛,将整条昌化江的怒涛锁进青铜齿轮之中。

\"落闸!\"随着铁匠坊主事挥动令旗,五个赤膊力士同时砍断棕绳。重达千斤的锻锤被水力牵引着猛然抬升,又在湍流催动下轰然砸落。烧红的铁胚迸出三尺火星,竟在三次锤击间显出胸甲轮廓。

李长风抓起尚在冒烟的甲片,三眼铳抵近射击。铅丸在弧形表面擦出白痕,围观工匠发出震天欢呼。他转头对浑身炭灰的葡萄牙俘虏道:\"比你们的板甲如何?\"

\"这是魔鬼的技艺...\"佛朗西斯科摸着凹陷的甲片喃喃自语。这个曾在里斯本兵工厂服役的铸甲师不会知道,李长风改良的正是元代水碓原理,只不过将舂米改成了锻甲。

与此同时,火药改良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李长风提出大胆设想,在火药中加入适量的面粉等材料,经过特殊的调配后,加水搅拌均匀,再晾干制成颗粒火药。这种颗粒火药被巧妙地罐装在纸弹里,极大地改变了火铳的装填方式。

以往,火铳装填火药时,需小心翼翼地将粉末倒入,过程繁琐且耗时。如今,有了这种纸弹包装的颗粒火药,士兵们只需将纸弹放入火铳,简单操作即可,大大节约了装填时间。战场上,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这一改良使得李家军在射击频率上占据优势,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李长风对火铳的改良极为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整个工坊瞬间忙碌起来,一场火铳的革新风暴就此拉开帷幕。

首先是零件标准化。在李长风的督促下,工匠们开始精心设计模具,力求每一个火铳零件都能精确复制,实现互换。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一旦战场上某个火铳零件损坏,士兵们能迅速从备用零件中找到适配的进行更换,极大地保障了武器的持续使用。

对于最易出现问题的铳管,工匠们在水利机床的冲压工艺上大做文章。按照李长风提出的一体成型工艺,先将一根钢芯包裹一层红铁,随后再在外层裹上更长的红铁,经过反复锻打与加工,最终形成双层复合一体铳管。这种创新的设计,完美地解决了拼接铳管容易出现的漏气或爆裂隐患,使铳管能够承受更大的火药爆发压力,坚固程度大幅提升。

枪托的改良也别具匠心。工匠们借鉴李长风提出的后世步枪木质枪托的设计理念,对火铳枪托进行重新打造。新枪托不仅造型更加贴合人体工程学,握持起来更加稳定、舒适,还大大便于射手操作和瞄准,射击精度因此得到显着提高。士兵们手持改良后的火铳,明显感觉射击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了质的飞跃。

刺刀装置的添加更是让火铳的功能得到拓展。铳管前段预留出装刺刀的卡孔,特制的三棱刺可通过套环轻松套在铳管上,再用铁插销牢牢固定。如此一来,火铳在完成射击后,瞬间化身近战利器,极大地增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战斗灵活性。

击发装置的改进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传统的火绳点火装置饱受风雨天气的制约,常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李长风主导将其改进为燧石击发装置,射手只需扣动扳机,龙头便会迅速下压与火石摩擦点火,操作简便快捷。这一变革不仅摆脱了天气因素的影响,还简化了射击流程,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让士兵们在战场上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性能方面,火铳也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为增强射程与杀伤力,工匠们加大了铳管口径,使其能够装填七钱重的铅弹。配合精心优化的火药配方以及全新的铳管设计,弹丸在发射时获得了更为强大的能量和初速度,有效射程大幅延长,杀伤力更是惊人,在远距离便能对敌人造成致命打击。

为提高精度,部分改良火铳增添了膛线设计。弹丸在发射过程中因膛线作用产生旋转,飞行稳定性大大增强,如同长了眼睛一般朝着目标精准飞去。同时,照门、照星等更精准的瞄准装置的配备,进一步辅助射手锁定目标,让射击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射速的加快同样是此次改良的重点。通过采用后装式设计以及改进装填方式,火铳的装填时间大幅缩短。比如将火药制成纸包弹,或是设计可快速更换的子铳,士兵们能够实现连续射击或快速装填,火力持续性得到显着提升,在战场上形成了强大的压制力。

用时将近七个月,李家军的能工巧匠才把各类问题一一解决,随着这一系列火铳改良工作的逐步完成,李家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实现了一次巨大的跨越。

李长风将这种火铳命名为:崇祯三年制式火铳。

李长风站在热火朝天的工坊前,望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的壮志愈发坚定。在成功改良火铳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威力的火器——步兵炮与大型火炮。

他召集了一众经验丰富的工匠与学识渊博的技师,向他们详细描述了法国拿破仑步兵炮的大致模样与性能特点。这种步兵炮,体积相对小巧,机动性强,能够跟随步兵作战,在近距离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李长风希望工匠们能以明末现有的技术为基础,研发出类似的步兵炮。

工匠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他们先是仔细研究现有的小型火炮结构,试图从中找到改良的突破口。为了减轻炮身重量又保证足够的强度,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金属配比,反复进行冶炼和锻造实验。对于炮架的设计,更是绞尽脑汁,力求使其既灵活轻便,又能在射击时保持稳定。

在研发步兵炮的同时,针对军舰上和守城用的大炮,李长风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军舰上的大炮,需要具备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威力,以在海战中占据优势。工匠们为此对炮管的长度、厚度以及火药室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不断尝试延长炮管,以增加炮弹的初速度,同时加厚炮管,提高其承受火药爆炸压力的能力。

而守城用的大炮,则更注重火力的密集度和杀伤范围。工匠们考虑在炮弹上做文章,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炮弹,如霰弹,能够在近距离内对攻城敌军造成大面积杀伤;还有开花弹,在击中目标后会炸裂,产生强大的破坏力。

为了提高大炮的精准度,工匠们还借鉴了火铳上的瞄准装置设计思路,为大炮配备了更为复杂和精准的瞄准器具。他们在炮身上安装了可调节的照门和准星,并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和实地测试,来校准瞄准角度与射程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一系列的研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材料的稀缺、技术上的瓶颈以及实验中的失败,都如同一重重高山横亘在工匠们面前。但在李长风的鼓励与支持下,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李长风经常来到工坊,与工匠们一同探讨问题,为他们提供思路和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步兵炮和大型火炮的研发逐渐有了眉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