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风再起 > 第61章 运筹三亚6

明风再起 第61章 运筹三亚6

作者:浮世蒹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1 12:52:07 来源:小说旗

在全力推进步兵炮与各类火炮研发的同时,李长风的目光又落在了明军颇具传奇色彩的神火飞鸦上。他敏锐地察觉到,若能对其加以改进,或许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强大武器——火箭。

李长风将负责火器研发的工匠们再次召集起来,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神火飞鸦改进的设想。他描述着火箭应具备更远的射程、更精准的指向以及更强的杀伤力,这让工匠们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巨大。

工匠们首先对神火飞鸦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他们摒弃了传统飞鸦较为臃肿的造型,采用更为修长、流畅的箭体结构,以减少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箭身材质选用了质地轻盈却又坚固的竹子与薄铁皮相结合,既保证了箭体的强度,又不至于过于沉重影响飞行距离。

动力系统是改进的关键。他们在神火飞鸦原本火药推进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改良。通过调整火药配方,增加了火药的燃烧效率和推力,使火箭能够飞得更远。同时,为了确保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在箭尾安装了精心制作的羽毛尾翼,如同飞鸟的尾羽一般,帮助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和方向。

为了提高火箭的精准度,工匠们尝试在火箭前端安装了简易的导向装置。这是一个由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角度的装置,通过在发射前根据目标方向进行微调,能够引导火箭朝着预定目标飞行。虽然这个装置在如今看来还较为简陋,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而在杀伤力方面,火箭的战斗部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神火飞鸦携带的简单燃烧物,而是研发出多种类型的战斗部。有的战斗部填充了大量的碎铁片和火药,一旦爆炸,碎铁片会如弹雨般四散飞溅,对敌方人员造成巨大杀伤;还有的战斗部则装满了特制的燃烧剂,能够引发大面积的火灾,对敌方的营帐、粮草等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火箭终于诞生。当它在试验场上腾空而起,如同一道流星般划过天际,精准地命中远处的目标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李长风望着那枚成功发射的火箭,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期待的光芒。

在成功将神火飞鸦改进为火箭后,李长风的火器改良之路并未停歇。他将目光投向了明军常用的火药罐,决心将其改良成更具威力与实用性的武器——炸药包和手榴弹。

李长风召集火器研发工匠,详细阐述了炸药包与手榴弹的构想。对于炸药包,他要求能够在近距离对敌方防御工事、密集部队造成巨大破坏;而手榴弹则要便于士兵携带与投掷,在近身作战时发挥强大的杀伤效果。

工匠们立刻着手行动。他们首先对火药罐的结构进行大幅改造。制作炸药包时,选用了厚实且密封性良好的粗布,将精心调配的高爆炸药填充其中。为了增强爆炸威力,在炸药中混入了许多细小的金属碎片,一旦炸药包爆炸,这些碎片会如弹片般高速飞溅,扩大杀伤范围。为了方便携带与引爆,还在炸药包上连接了一根长长的导火索,士兵可以在安全距离外点燃导火索,然后迅速投向目标。

手榴弹的改良则更为精细。工匠们用铸铁打造出卵形的弹体,内部中空以填充炸药。弹体表面铸有网格状纹路,这样在爆炸时能使弹体更易破碎,产生更多的破片,增强杀伤力。手榴弹的引信设计尤为关键,工匠们经过多次试验,采用了一种拉发式引信。士兵只需拉开引信上的拉环,经过短暂的延时后,手榴弹便会爆炸。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不断调整炸药的配方,以达到最佳的爆炸效果。他们反复试验不同比例的硝石、硫磺和木炭,还加入了一些其他的化学物质来增强炸药的稳定性和威力。同时,对炸药包和手榴弹的重量、尺寸进行优化,确保它们既便于士兵操作,又能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第一批炸药包和手榴弹终于制作完成。在试验场上,当炸药包被引爆时,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地面都为之颤抖,爆炸中心的模拟工事瞬间被炸得粉碎,四周的树木也被炸得枝干横飞。而手榴弹在士兵的投掷下,准确落在目标区域,爆炸产生的破片如雨点般四散,成功对一定范围内的目标造成了有效杀伤。

李长风深知,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继成功改良炸药包和手榴弹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偏厢车,决心打造出一款能为明军步兵提供强大助力的战斗装备。

李长风与麾下精通器械制造的工匠们围坐在一起,仔细研究偏厢车的设计方案。他详细讲述了自己对偏厢车的构想:这款车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机动性,能够灵活地伴随步兵作战,还要拥有坚固的防护性能,为步兵在战场上提供可靠的掩体。

工匠们依据李长风的思路,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打造工作。他们选用了坚硬厚实的木材作为车架主体,以确保偏厢车在战场上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为了增强防护力,在车厢的外侧加装了一层厚厚的铁板,铁板上还钉有尖锐的铁钉,既能有效抵御敌方箭矢和刀枪的攻击,又能在必要时对靠近的敌人造成伤害。

偏厢车的车轮经过特殊设计,采用了更大尺寸且质地坚韧的木质车轮,轮辐加粗加固,以适应各种复杂地形,保证车辆在行进过程中的稳定性。车轴则选用了精钢打造,提高其承载能力,使偏厢车能够装载足够的物资和武器。

在功能方面,偏厢车的车厢内部空间被合理规划。一侧配备了可以开合的射击孔,步兵可以在车内通过射击孔使用火铳、弓弩等武器向敌人射击,而自身又能得到车厢的掩护。车厢内还设有储物格,用于存放弹药、干粮等必备物资,保障了作战时的物资供应。

此外,偏厢车还具备一定的组合能力。多辆偏厢车可以通过特制的连接装置迅速拼接在一起,形成一道临时的防御壁垒。在遭遇敌方骑兵冲击时,步兵可以依托这些拼接起来的偏厢车进行抵抗,使骑兵难以突破防线。

经过数月的努力,第一批偏厢车终于制造完成。李长风亲自来到试验场地,观看偏厢车的性能演示。只见一辆辆偏厢车在士兵的驾驭下,灵活地穿梭在模拟的战场上。它们时而单独行动,展示出良好的机动性;时而迅速拼接,组成坚固的防御阵地。车内的士兵通过射击孔向目标射击,火铳声和箭矢呼啸声此起彼伏。

在成功打造出偏厢车后,李长风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个大胆而新奇的想法——制作热气球。他深知,若能将热气球应用于军事,必将为作战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李长风再次把工匠们召集起来,兴致勃勃地描绘着热气球的样子和用途。他说:“我们要造出一种能飞上天的巨大球体,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让它载着人升到高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战场上居高临下,看清敌人的一举一动,为炮兵指引目标,还能直接乘坐它向敌人头顶扔炸药包,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工匠们听后,既感到兴奋又觉得不可思议,但在李长风的鼓励下,他们还是坚定地踏上了研发之路。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气球材料的问题。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选用了一种特制的轻薄丝绸,这种丝绸不仅质地轻盈,而且经过特殊处理后,具备良好的气密性。为了增强丝绸的强度,他们在丝绸表面涂覆了一层混合了桐油和其他材料的特殊涂料,使其更加坚韧耐用,不易破损。

接下来是吊篮的设计。吊篮需要足够坚固,以承载人员和物资的重量,同时又不能过于笨重影响热气球的升空。工匠们选用了质地坚硬且轻便的竹子,精心编制成吊篮的框架,然后用木板铺设底部,再在四周安装上防护栏,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

而最为关键的,便是如何产生稳定的热空气。工匠们设计了一个小型的火盆,放置在吊篮上方,通过燃烧木炭产生热空气,使气球膨胀上升。为了控制热气球的升降,他们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阀门系统,可以调节热空气的进入量。

经过数月的日夜钻研和反复试验,第一个热气球终于制作完成。这天,晴空万里,是进行试飞的绝佳时机。李长风和工匠们来到空旷的场地,周围围满了好奇的士兵和百姓。随着火盆里的木炭被点燃,热气缓缓充盈气球,巨大的气球开始缓缓升起,带着吊篮里的一名勇敢的试飞员逐渐升入高空。地面上的人们仰头观望,不禁发出阵阵惊叹。

试飞成功后,李长风立刻着手将热气球应用于军事训练。士兵们开始学习如何操控热气球,如何在空中进行观察和定位。为了实现利用热气球引导炮兵射击,他们进行了多次协同演练。热气球上的观察员通过旗语或号角向地面炮兵传递敌人的位置信息,炮兵根据指令调整射击角度,命中率得到了显着提高。

而向敌人扔炸药包的战术也在紧锣密鼓地训练中。士兵们在热气球上升至合适高度后,准确地将炸药包投向模拟的敌方阵地,炸药包在阵地上爆炸,威力惊人。

在热气球研发与应用紧锣密鼓推进之时,李长风并未忽视明军步兵基础装备的改良。他深知,这些看似普通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步兵常用的盾牌、刀和长枪,决心让这些传统兵器焕发新的活力。

对于盾牌,李长风要求工匠们在保持其防御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其灵活性与防护力。工匠们选用了更加轻便且坚韧的材料,一种混合了多层竹片、牛皮和薄钢板的复合材质。竹片提供了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牛皮增强了缓冲能力,而薄钢板则给予了强大的防护力。盾牌的外形也经过精心设计,边缘更加圆润,减少了在格挡时被敌人武器卡住的风险。同时,在盾牌内部安装了一个巧妙的把手系统,使得士兵能够更加稳固地握持,无论是在抵挡箭矢还是近身防御时,都能更加灵活地操控盾牌。

刀的改良则侧重于提升其锋利度与耐用性。李长风指导工匠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锻造工艺,利用水利机床反复折叠锻打钢材,使其质地更加致密均匀。在刀刃的淬火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使刀刃既坚硬锋利又不易折断。刀身的形状也有所改变,刀背适当加厚以增加砍劈时的力量,刀刃部分则更加修长尖锐,既能用于劈砍,也能进行突刺,大大增强了刀在近战中的实用性。为了让士兵握持得更加舒适,刀柄采用了木质与皮革相结合的设计,表面雕刻有防滑纹理,并且在刀柄末端增加了配重块,使整把刀在挥舞时更加平衡顺手。

长枪作为步兵对抗骑兵的重要武器,李长风对其也提出了一系列改良要求。首先,枪杆选用了经过特殊处理的白蜡杆,这种木材既坚韧又富有弹性,能够在承受巨大冲击力的同时,给予枪头更好的指向性。枪头则使用精钢打造,造型更加尖锐,两侧开刃,增强了穿刺和切割能力。为了方便士兵在战场上快速更换损坏的枪头,工匠们设计了一种可拆卸的枪头结构,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将枪头卸下或安装。此外,在长枪的尾部,安装了一个尖锐的铁锥,当枪头在战斗中损坏或陷入敌人身体无法拔出时,士兵可以将长枪倒转,用尾部的铁锥继续战斗,增加了武器的多功能性。

经过改良的盾牌、刀和长枪被分发到明军步兵手中进行试用。士兵们在训练场上挥舞着新武器,立刻感受到了它们的不同。盾牌轻便灵活,防护力却丝毫不减;刀锋利无比,砍劈突刺都得心应手;长枪在手中更加称手,无论是对抗骑兵还是步兵,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