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风再起 > 第110章 郑芝龙的来信

明风再起 第110章 郑芝龙的来信

作者:浮世蒹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1 12:52:07 来源:小说旗

崇祯六年,公元1633 年,天下局势波谲云诡,各方势力在时代的舞台上粉墨登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六月,紫禁城的宫殿内,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宁静,崇祯皇四子朱慈焕诞生,这位皇子日后被封为永王,为这风雨飘摇的大明皇室又添了一抹希望的曙光。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艰难航行的巨轮,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七月,东南沿海的局势陡然紧张起来。驻台荷兰殖民侵略军妄图进一步扩张其在大明沿海的势力范围,公然侵犯厦门。消息传来,朝野震动。福建巡抚邹维琏深知局势危急,迅速调兵遣将,以郑芝龙为前锋,积极筹备迎击荷军。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而远在安南的李长风,虽身处异域,却也时刻关注着大明国内的局势变化。他深知荷兰人的野心与贪婪,也明白这场战争对于大明沿海地区的重要性。此时的他,已在安南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统治,军队经过扩充与训练,实力愈发强大。他思索着,是否该在这场战争中为大明出一份力,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大明朝廷中的地位,同时也彰显自己对大明的忠诚。

李长风一边密切关注着福建沿海战事的动向,一边加紧在安南的军事部署。他命令枪炮作坊加速生产转轮手枪,计划将其配备给精锐部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也组织人手,收集关于荷兰军队的情报,分析其战术特点与武器装备,试图找到应对之策。

在福建,郑芝龙率领的前锋部队严阵以待。郑芝龙,这位海上枭雄,在大海上纵横多年,有着丰富的海战经验和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水师。他对荷兰人的挑衅极为愤怒,一心想要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以扬大明国威。

随着九月的临近,大战的氛围愈发浓烈。荷军在澎湖大屿、金门料罗一带集结,战舰林立,炮火森严。他们自恃船坚炮利,妄图一举击败明军,实现其在东南沿海的殖民野心。而明军这边,士气高昂,众志成城,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

在这局势紧张的当口,李长风收到了来自福建的来信。拆开信件,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竟是郑芝龙亲笔所书。信中言辞恳切,详述了荷兰殖民侵略军在沿海的猖獗行径,以及即将在澎湖大屿、金门料罗展开大战的严峻形势。郑芝龙在信中直言,荷军船坚炮利,此次来势汹汹,虽福建水师上下一心,但仍觉压力巨大,恳请李长风施以援手,共御外敌。

李长风看完信后,略作思索,便毅然决定答应郑芝龙的请求。他深知,荷兰人若在沿海得逞,日后必将对大明沿海乃至安南的局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唇亡齿寒,此时助大明击退荷军,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李长风随即招来李长林与郑瑶。李长林,作战勇猛且心思缜密,在李长风麾下屡立战功;郑瑶,出身福建郑家,对海战战术有着独到的见解。李长风神情严肃地对二人说道:“如今大明沿海告急,小瑶的大伯郑芝龙将军求援,我决定派你们夫妇率第一舰队前往台湾海峡助阵。此去责任重大,荷兰人狡诈且装备精良,你们务必谨慎行事,配合郑芝龙将军的指挥,与福建水师协同作战,务必将荷军击退!并顺势拿下台湾,与郑家一起瓜分,建立据点。”

“是!大哥放心,我们夫妇定不辱使命!”李长林与郑瑶齐声应道,眼中透着坚定与决然。

很快,第一舰队便在军港集结完毕。一艘艘战舰整齐排列,舰身坚固,旗帜飘扬。舰上的士兵们精神抖擞,他们身着统一的军装,手持武器,眼神中满是对即将到来战斗的期待与无畏。火炮被擦拭得锃亮,弹药也已装填完毕,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李长林与郑瑶登上旗舰,随着一声令下,舰队缓缓驶离港口。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船舷,第一舰队如同一群出海的蛟龙,朝着台湾海峡破浪前行。

与此同时,在福建沿海,郑芝龙得知李长风答应派舰队支援,心中大喜。他一面加紧对福建水师的训练与部署,一面密切关注着荷军的动向。郑芝龙深知,李长风派来的第一舰队将成为此次战役的关键力量,双方里应外合,定能给荷军一个惨痛的教训。

荷兰殖民侵略军方面,他们似乎并未察觉到李长风舰队的动向,依旧在为即将发起的进攻做着准备。他们仗着先进的战舰和强大的火炮,妄图在与明军的战斗中速战速决,实现其在大明沿海的扩张野心。

安南被李长风占领之后,局势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在大明的朝堂之上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莫朝的遗老们不甘心就此失去家国,他们一路奔波,来到北京,决心向崇祯皇帝告御状,状告李长风无故侵占安南,妄图恢复莫朝昔日的统治。

当莫朝遗老们在宫门外击鼓鸣冤时,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朝堂。崇祯皇帝听闻此事后,当即下令召开朝会,商讨此事。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大臣们各怀心思,议论纷纷。

莫朝遗老们身着破旧的朝服,跪在殿中,涕泪横流,哭诉着李长风的“罪行”:“陛下,李长风无故兴兵,侵占我莫朝领土,我等臣民苦不堪言,恳请陛下为我等做主,恢复我莫朝正统啊!”

然而,就在此时,那些收受了李长风银子的大臣和太监们纷纷站了出来。一位老臣率先开口说道:“陛下,此言差矣。想当年永乐帝时期,安南本就是我大明的交趾布政使司,那莫朝自立,本就是犯上作乱的叛党。如今李长风收复安南,实乃顺应天命,恢复我大明旧土,有何过错?”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附和。一位平日里与李长风交好的大臣接着说道:“陛下,李长风在安南不仅稳定了当地局势,还大力发展生产,将安南治理得井井有条。且他此举,也让我大明声威远扬,何罪之有?反倒是这莫朝,多年来游离于大明正统之外,实乃逆臣贼子。”

朝堂上支持李长风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些大臣们言辞凿凿,从永乐旧制到李长风在安南的治理功绩,一一列举,试图说服崇祯皇帝认可李长风占领安南的合法性。

而另一部分大臣则面露犹豫之色。他们虽未收受李长风的好处,但也深知此时大明内忧外患,北方有后金虎视眈眈,国内又有流民起义不断,实在不宜再因安南之事大动干戈。况且,若承认李长风占领安南的事实,也可为大明扩充疆土,增强国力。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对此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李长风此举虽打着恢复旧土的旗号,但实则是擅自行动,未经朝廷许可,若不加以惩处,恐日后藩镇效仿,朝廷威严将荡然无存。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听着大臣们各执一词的争论,心中也是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深知李长风在安南的行动确实对大明有利,且收复旧土也能彰显国威;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长风此举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会影响朝廷对藩镇的掌控。

正当崇祯皇帝在朝堂上为李长风占领安南一事举棋不定之时,一个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后金皇太极竟然准备登基称帝。这一消息瞬间打破了朝堂上关于安南问题的争论,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片死寂,旋即又被愤怒和震惊的情绪所填满。

崇祯皇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目圆睁,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微微颤抖:“皇太极这逆贼,竟敢公然称帝,实在是欺朕太甚!”皇帝的震怒如同狂风,席卷了整个朝堂,大臣们纷纷跪地,大气都不敢出。

原本围绕着李长风占领安南展开的争议,此刻在皇太极称帝的巨大冲击下,瞬间被搁置一旁。后金一直以来都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如今皇太极称帝,无疑是对大明正统地位的公然挑衅,这让崇祯皇帝和满朝文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一位大臣战战兢兢地起身说道:“陛下,后金此举意在与我大明分庭抗礼,其野心昭然若揭。当务之急,是商讨如何应对后金之威胁,以免其坐大,危及我大明江山社稷。”其他大臣纷纷点头称是,此时安南的事情已然被众人抛诸脑后,后金称帝所带来的危机成为了朝堂上下关注的焦点。

崇祯皇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说道:“众卿所言极是。传朕旨意,即刻召集各地将领,加强九边防御,不可让后金有可乘之机。同时,户部、兵部需紧密配合,筹备粮草、军备,以备不时之需。”

大臣们领命而去,朝堂上一片忙碌景象。而李长风占领安南一事,就这样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不了了之。远在安南的李长风得知后金皇太极准备称帝以及朝堂上的这一系列变故后,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他深知,大明面临的局势愈发严峻,自己在安南的地位或许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