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风再起 > 第123章 据河洛,取天下

明风再起 第123章 据河洛,取天下

作者:浮世蒹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1 12:52:07 来源:小说旗

崇祯七年,暮春的海南,日光洒在波澜壮阔的南海海面上,波光粼粼。椰林在海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宁远伯李长风身着便服,正于庭院中舞剑。他身形矫健,剑招凌厉,每一次挥剑都带起呼呼风声,额头上微微沁出细汗,眼神中透着久经沙场的坚毅。

管家匆匆忙忙穿过回廊,手中捧着一封盖着明黄色火漆印信的文书,神色焦急。“伯爷,京里的诏书到了!”李长风收剑而立,接过诏书,展开的瞬间,脸上的神色逐渐凝重起来。

原来,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已然打到了洛阳。洛阳乃中原重镇,一旦失守,局势将岌岌可危。崇祯皇帝的诏书言辞恳切又满含焦虑,命令李长风即刻整军,支援河南。

接到诏书的时候,李长风的军校正好毕业一批学生,正愁没有地方锻炼他们。李长风也不想派大军去河南打农民军,一则在朝廷面前暴露实力对自己不利。二则,把农民军都打跑了,以后怎么玩?他是穿越来的,每个穿越者都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梦想!

于是,他命令抽调500名学生兵,组建河南支援军。李长风望着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热血的军校毕业生的脸,心中一动。这批学生刚从军校毕业,正愁没有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历练,而此次支援河南,无疑是个绝佳的契机。

他任命海南第一步兵师的一个团长——戚继光的侄孙戚神风,担任这支特殊队伍的指挥官,负责带领他们整军备战。

戚神风,继承了戚家将的英勇与谋略,接到命令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之中。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不仅要带领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兵在战场上生存下来,还要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学生兵们得知自己将奔赴河南战场,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他们在军校中刻苦学习了各种军事理论知识,早就渴望着能在实战中一展身手。尽管他们心中对未知的战场也有着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年轻人的热血与激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戚神风利用一周对学生兵们展开了高强度的训练。从战术配合到武器使用,从体能训练到战场应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学生兵们在他的带领下,进步飞速,逐渐从一群青涩的学员,成长为有模有样的战士。

而李长风这边,除了关注学生兵的训练情况,还要统筹安排大军出征的各项事务。粮草的筹备、武器的检查、行军路线的规划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此次出征的成败。

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河南荥阳,一场影响深远的大会在此召开。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改世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齐聚一堂。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刻,各路义军商讨着对抗明军的大计,荥阳大会犹如一场风暴的前奏,预示着天下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会后,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如猛虎出山,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凤阳。凤阳,这座对于明朝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是明皇室祖坟的所在地,也是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的坐落之处。义军的到来,让这座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战火之中。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凤阳被攻下。

崇祯七年正月十五,凤阳城头的积雪泛着血光。

张献忠勒马立在皇陵神道上,马蹄踢开半截烧焦的龙旗。身后八千铁甲举着火把,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他望着前方巍峨的享殿,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饿得啃树皮的冬天。

\"掘!\"雁翎刀劈开凝结的寒气。

铁锹撞上汉白玉地宫的声音像丧钟,十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红着眼刨土。有人挖出块鎏金瓦当,用牙咬出个豁口,往怀里塞时被同伴一锄头敲在后脑。

\"都他娘是咱的!\"独眼老兵踩着尸体大笑,\"朱皇帝喝咱血的时候,可想过有今天?\"

地宫轰然洞开那刻,北风裹着雪粒灌进来。张献忠举着火把往里照,黄缎覆盖的棺椁在阴影中若隐若现。他忽然觉得膝盖发软——二十年前给县太爷磕头时,也是这般模样。

\"大帅!\"亲兵递来铁锤。

青铜椁盖砸开的瞬间,腐气冲得火把直晃。张献忠眯起眼,看见枯骨上缠着褪色的五爪龙袍。他抓起陪葬的玉圭往石阶上摔,清脆的碎裂声里混着士卒的欢呼。

\"烧了。\"他转身时踢翻长明灯,鲸油泼在织金帐幔上,火舌瞬间吞没了太祖亲笔题写的\"承运\"匾额。

乾清宫的更漏滴到三更时,王承恩捧着塘报的手在发抖。

\"凤阳...失守了?\"崇祯的声音像从冰窟里捞出来。他扯开火漆时指甲劈了,血珠渗进\"八百里加急\"的墨字。

奏章里掉出片焦黑的绸缎,隐约能辨出团龙纹样。年轻的皇帝突然干呕起来,他认得这是孝陵祭祀用的幡布。去年冬至大典,自己还亲手为祖陵更换过经幡。

\"他们...把享殿烧了?\"朱由检踉跄着扶住蟠龙柱,额头抵在冰冷的金漆上,\"张献忠用太祖的棺椁...喂马?\"

王承恩扑通跪下,额头在地砖上磕出血印:\"万岁爷保重龙体!杨阁老已经...\"

\"保重?\"崇祯突然笑起来,笑声惊飞檐下栖鸦,\"朕的龙脉都让人刨了!\"他抓起案上镇纸砸向铜鹤香炉,迸溅的火星照亮眼角水光,\"去岁陕西大旱,朕减膳撤乐;河南蝗灾,朕自罪诏书传檄天下——可这些贱民!\"

老太监抬头时,看见天子玄色袍角在微微发抖。那抹颤抖顺着蟠龙柱爬上藻井,震得承尘上的尘埃簌簌而落。

五更鼓响时,雪停了。张献忠拎着酒坛坐在焚毁的碑亭上,看士卒们用楠木椁板烤马肉。有个娃娃脸的新兵把玉带扣塞进嘴里咬,崩掉半颗门牙。

\"大帅,找到个活口!\"亲兵拖来个穿蟒袍的老头。张献忠认得这是守陵太监,三天前还带着官兵在十里堡抓\"流寇\"。

老头突然挣开束缚,枯枝似的手指向东方:\"尔等可知这是大明龙脉所在!太祖皇帝在天上看着...啊!\"

雁翎刀穿透胸腔时,血溅在残破的《御制皇陵碑》上。张献忠就着碑文擦刀,忽然放声大笑。笑声惊起寒鸦,扑棱棱掠过仍在冒烟的明楼。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一骑快马冲进朝阳门。守城兵卒看见驿卒背后插着三根染血雉翎,纷纷避让。马蹄铁在青石板上擦出火星,朝着紫禁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义军刨了明皇室祖坟,熊熊大火烧毁了“皇觉寺”,这一举动震惊天下,也让明朝皇室颜面扫地。凤阳皇宫中的大小太监被俘虏,鼓吹乐器也成了义军的战利品。

然而,就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之时,义军内部却因分俘虏一事发生了争执。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位义军的重要领袖,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二人结怨分裂。李自成一气之下,分军再次西走攻打洛阳,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就此分道扬镳。

《洛阳之战》

民军打洛阳,城固若金汤。

堡垒由中溃,时局造闯王。

……

与此同时,钦天监内,观星师们日夜观测天象,神色愈发凝重。其中一位资深观星师王钦,更是眉头紧锁,眼睛死死盯着夜空,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一夜,他如往常一样,借助浑天仪仔细观察着星空,突然,他手中的星图掉落,整个人呆立当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

代表大明国运的紫微帝星,竟在短短几个时辰内,光芒急剧暗淡,好似被一层浓厚的乌云悄然遮蔽,往昔的明亮与威严消失殆尽。王钦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额头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深知,这帝星的变化,预示着大明王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就在他还沉浸在震惊之中时,南方天空突然闪过一道亮光,王钦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那里。只见一颗原本黯淡无光的将星,刹那间耀眼夺目,其光芒甚至盖过了周边的星辰。这颗将星的突然崛起,与紫微帝星的黯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景正应了推背图那句谶语:

皇陵惊恸冢尘扬,风水残消帝运亡。

四海崩离烽火乱,十八子起定沧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