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洪武笑谈:智渊闹大明 > 第86章

洪武笑谈:智渊闹大明 第86章

作者:爱吃私厨鸡腿的白如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1 21:17:00 来源:小说旗

在南洋国的王宫里,苏瑶正忙着策划教育改革的大计。她深知,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于是,她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学堂。

苏瑶站在朝堂上,手里拿着一份学堂建设的规划图,对李智渊国王说道:“陛下,我打算在每个郡县都修建学堂,从各地聘请名师前来授课。这可不仅仅是教书,还得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李智渊听了,眼睛一亮,拍手称赞:“好啊!这教育的事儿,就全权交给苏爱卿了。你看着办,肯定错不了。”

苏瑶领命后,立刻行动起来。她先在都城吴哥城进行试点,与吴哥城的地方官员和乡绅沟通,了解当地的人口分布和教育需求。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与当地百姓热情地打招呼,还半开玩笑地说:“乡亲们,以后你们的孩子可要有福了,在学堂里不仅能学知识,还能学怎么做好人呢!”百姓们听了,都乐呵呵地响应。

在吴哥城的试点过程中,苏瑶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学堂的选址问题,她和团队在地图上仔细研究吴哥城的地理布局,找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他们走访了多个潜在的选址地点,与当地居民交流,最终确定了几处合适的地址。

接下来是资金和师资的问题。苏瑶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学堂,并且要聘请到合适的老师。她积极与地方官员和乡绅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赞助。同时,她也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公告,吸引有经验的教师前来应聘。

在一座小村庄里,苏瑶和她的团队正在寻找合适的学堂地址。她四处张望,突然看到村头有一片空地,上面长满了野草。苏瑶眼前一亮,心想:“这地方不错,宽敞又明亮,正适合建学堂。”于是,她赶忙叫来村长,笑着说道:“村长,我们打算在这片空地上建个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有书读,您看怎么样?”村长一听,乐得合不拢嘴,连声说:“好啊,好啊!这可是件大好事,孩子们以后可有出息了。”

苏瑶带着团队在村里忙活起来。他们清理杂草,平整土地,村民们也纷纷前来帮忙。有个小孩好奇地跑到苏瑶跟前,眨着大眼睛问:“姐姐,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呀?”苏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我们在建学堂呢,以后你就可以在这里读书写字,学好多好多知识啦。”小孩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喊道:“太好了!我以后要当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天,苏瑶听说附近一个小镇上有个教书先生,名叫陈文举,学问很好。苏瑶心想:“这陈文举,名字听起来就文绉绉的,肯定是个有本事的先生。”于是,她决定亲自前往,看看这位陈文举到底有多厉害。

来到那所破旧的学堂,苏瑶站在门口,悄悄地听陈文举讲课。陈文举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论语》,他那洪亮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墙壁,传到很远的地方。他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连苏瑶都听得入了迷。

课后,苏瑶走上前,恭敬地行了个礼,说:“陈先生,我叫苏瑶,是南洋国的教育官员。我听闻您学问渊博,特地来请您到我们南洋国的学堂任教,待遇优厚,您看可否?”陈文举有些犹豫,说:“我年纪大了,怕是力不从心啊。”苏瑶连忙说道:“陈先生,您学问渊博,正是我们急需的人才。您放心,一切安排我都为您考虑周全。我们学堂环境优美,学生勤奋好学,您一定会喜欢的。”

陈文举被苏瑶的诚心打动,但还是有些顾虑。他心想:“这南洋国的学堂,我可没去过,万一不合适怎么办?”苏瑶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陈先生,您不用担心,我这就带您去参观一下我们学堂,您看看是否满意。”陈文举想了想,觉得也是个办法,便答应了。

苏瑶带着陈文举参观了南洋国的学堂,陈文举看到学堂里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还有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心里十分高兴。他心想:“这学堂环境真不错,我在这里教书,肯定能培养出不少人才。”

参观完学堂,苏瑶又设宴款待陈文举,席间,她详细地介绍了南洋国的教育改革计划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陈文举听了,十分赞同苏瑶的教育理念,他激动地说:“苏大人,我愿意加入你们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瑶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她拍着陈文举的肩膀说:“陈先生,有您这样的名师加入,我们的学堂一定会更加出色。以后,咱们一起努力,让孩子们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就这样,陈文举成为了南洋国学堂的一名教师。他在学堂里教书育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苏瑶的教育改革也因为有了更多像陈文举这样的名师加入,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苏瑶不仅在教育上有一套,平时还特别喜欢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有一次,她在村里考察学堂建设情况,看到几个孩子在路边玩耍。她走过去,笑着跟孩子们说:“你们长大后想干什么呀?”一个孩子回答说:“我想当个将军,保家卫国。”另一个孩子抢着说:“我想当个商人,赚好多钱。”苏瑶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们的理想都不错,不过呀,不管想干什么,都得先好好读书。”孩子们听了,都点点头。

还有一次,苏瑶在城里的一所学堂里给学生们上课。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苏大人,您小时候是不是也很爱学习?”苏瑶愣了一下,然后笑着回答:“是啊,我小时候特别爱学习,不过也特别爱玩。有一次,我为了去河边捉鱼,偷偷溜出学堂,结果被老师发现了,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学生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在南洋国的王宫里,李智渊国王正为如何激励孩子实践儒家思想而绞尽脑汁。他深知,这不仅关乎孩子的品德修养,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系列幽默风趣又严谨有效的方法。

李智渊深知,要让孩子实践儒家思想,首先得让他们了解并认同这些思想。于是,他决定从推广儒家文化入手。

李智渊站在朝堂上,手里拿着一份儒家经典课程的设置方案,对大臣们说道:“诸位爱卿,我打算在学堂中开设儒家经典课程,由名师讲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大臣们听了,纷纷点头称赞。

说干就干,李智渊亲自挑选了一批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名师,担任儒家经典课程的教师。他还在王宫里设了一个示范学堂,亲自去听课。在课堂上,他和孩子们互动,问道:“同学们,儒家思想里的‘仁爱’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就是要有爱心,要关心别人。”李智渊听了,满意地点点头,还幽默地说道:“看来大家对‘仁爱’的理解都很到位嘛!以后啊,大家可都要把这‘仁爱’体现在行动上,做个有爱心的人哦!”

为了推动儒家思想与南洋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李智渊还组织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他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文化特色。在一次活动中,他亲自上台表演了一个小品,幽默地展示了儒家思想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他扮成一个南洋国的百姓,穿着传统的服饰,手里拿着一把折扇,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用南洋国的方言说道:“各位乡亲父老,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儒家的‘礼义’。这‘礼义’啊,就像我们南洋国的待客之道,要尊重客人,以礼相待。”他那滑稽的模样和幽默的语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李智渊的推动下,儒家思想逐渐在南洋国生根发芽。学堂里的孩子们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将儒家思想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在一次学校的文化节上,孩子们表演了融合儒家思想和南洋国传统舞蹈的节目。他们穿着带有儒家文化元素的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展示了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李智渊看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称赞:“妙啊!妙啊!”

李智渊还经常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公益活动。他经常带领大臣们走访贫困家庭,关心百姓疾苦。在一次活动中,他看到一位老奶奶因为疾病而生活困难,立刻安排人手为她提供帮助。他的行为被孩子们知晓后,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李智渊开始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思想。

李智渊首先设立了“月评孝悌之星”活动。他下令在全国的学堂中推行这一制度,要求孩子在家中尊敬长辈、关爱兄弟姐妹。每月,各学堂会评选出“孝悌之星”,并给予荣誉证书和小礼物。

在一个月的评选中,一个小村庄的学堂里,一个名叫宋强的少年脱颖而出。他在家中不仅主动照顾年迈的祖父母,还经常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对兄弟姐妹关爱有加。当学堂的先生宣布阿强为“孝悌之星”时,阿强激动得满脸通红,接过荣誉证书和一本精美的儒家经典书籍,他暗暗发誓要更加努力地践行儒家思想。

为了激发孩子对儒家经典的学习热情,李智渊举办了“儒家经典知识竞赛”。他亲自为竞赛设置丰厚的奖品,包括精美的书籍、文房四宝等。在竞赛现场,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在初赛中,孩子们需要回答一系列关于儒家经典的问题。一个名叫唐子明的孩子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顺利通过了初赛。在决赛中,他更是以精彩的论述和准确的回答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第一名。他手捧奖品,兴奋地说道:“通过这次竞赛,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儒家经典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智慧。”

此外,李智渊还开展了“儒家文化演讲比赛”。孩子们需要围绕儒家思想的某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演讲。在比赛中,一个名叫阿强的孩子以“仁爱之心,从我做起”为主题,深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在实践中如何关爱他人、帮助同学的故事,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李智渊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他设立了“年度儒家之星”评选活动。每年,从全国各地的学堂中评选出一位在践行儒家思想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授予“年度儒家之星”的荣誉称号,并给予丰厚的奖励。

在第一届评选中,一个名叫小兰的女孩脱颖而出。她在学校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家中,她孝顺父母、关爱弟妹,是邻里公认的优秀孩子。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李智渊亲自颁发的奖杯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说:“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践行儒家思想的孩子的鼓励。”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南洋国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百姓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相处。在一次村庄的集会上,一位村民对另一位村民说:“自从学堂里开了儒家经典课程,孩子们回家后都变得更懂事了,知道尊敬长辈,帮助别人。”另一位村民笑着回应:“是啊,这儒家思想真是好东西,让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品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