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文豪 > 第12章 陆北顾的未来计划

大宋文豪 第12章 陆北顾的未来计划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2 07:14: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总之,李知县此举是给了我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接下来两个月,我需全力准备县学考试,诗赋、墨义、帖经都得补上。”

“你专心读书便是,家里总归有我在。”

裴妍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根细线,稳稳地系在陆北顾心头。

“对了。”

她忽然想起什么:“你额头这伤......当真只是磕的?”

方才王婶在边上,她不好细问,怕是陆北顾在县学被同学欺辱。

“当然,走路读书入迷,不小心罢了。”

吃完饭,陆北顾到院落门口坐下,静静地思考了片刻。

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房间里实在是太黑了,而这里好歹还有月光,能让他在地上拿石子划拉的时候大概看清楚。

陆北顾拿着石子,在沙地上根据时间的紧迫程度,写下了他需要面对的三件事情。

一、一周后随李磐去见那位“很重要的人”。

二、一个月内赚到足够购买书籍和去合江县租赁房屋的钱。

三、两个月内弥补其他非常薄弱的科目,考过县试,顺利升入州学。

从时间上来讲,似乎最不着急的就是准备县试,但实际上,陆北顾对此是最着急的。

因为县试,决定了他能否从县学升入州学!

在大宋,士大夫地位确实是高。

但问题是一般人都“光看人吃肉不看人挨打”,没人会提从县试到州试再到省试,一步步考上去,到底是一个多么低到令人发指的录取率!

就拿还不算正式科举考试的县试来讲。

合江县学过去几年每年能通过县试的平均人数,是5人!

——相当于县试是2%左右的录取率!

上次旬测,不考诗赋和策论,考的是帖经和墨义,他的成绩是帖经丙中,墨义丙下,在县学排第198名。

自己在合江县学220人里基本上是垫底的水平,想要在短时间内弥补诗赋、帖经、墨义被落下的功课,达到名列前2%的水平,谈何容易?

更何况,表面上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准备县试,但这里是有信息差的,那就是千万不要拿现代的交通速度来衡量古代。

成都至合江走水路顺长江而下速度稍微快点,但返程也得六七天,而合江到成都如果赶时间是不能溯江走水路的,必须得走沿江铺设的陆路官道。

虽然大宋的官道建的还算很完备,每隔20里有个递铺,每隔40里则有驿站,但两地之间走陆路,就算是骑马,只要不是玩命狂奔,那也得十天左右才能到。

再加上在成都也不可能只待一天就回来吧?

故此,表面上还有两个多月才考县试,实际上陆北顾只有一个月出头的准备时间了。

而提高成绩这件事情不仅时间紧,而且任务重。

因为他除了策论,其他都得补上来。

考试内容里,诗赋、墨义、帖经这三项,里面最好提升的是帖经,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

寻常士子只要肯下苦工夫背《论语》,十道题也能对个六、七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考试的时候除了会记不清以外,出题的人也可能很变态。

变态到什么程度呢?

把前后内容都裁了也就算了,甚至只给考生留一两个字,而这一两个字往往是在《论语》里重复出现过的。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题目上就俩字,“子曰”。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没有这么极端就是了,多少会给点提示的。

至于怎么判断到底原文到底是哪句,那得看标点符号。

嗯,幸好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符号。

要是穿越到宋代以前,那就得自己研究句读了。

但不管怎样,论语通篇也就一万来字,这具身体的记忆能力虽然差点意思,但陆北顾有自己的记忆方法。

因此,他认为短时间内把帖经提升到对八、九道题,甚至运气好点十道题全对都不成问题。

至于诗赋,则需要多熟悉韵脚、格式、题材,继而进行大量的训练,准备出一些固定的模板。

所以诗赋提升起来也不算特别难,只是所需的时间比较多。

对于陆北顾而言,最难的,其实墨义。

墨义虽然是从《春秋》和《礼记》这两本书里出题,但这两本书可不简单,尤其是《春秋》,出了名的“微言大义”。

而经学自两汉至大唐一向是世家门阀赖以传家的根基,正因如此,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同一部经书,诞生了许多理解不同的学派。

不同学派,对于同一句话甚至同一个字,给出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就连大宋朝廷,也没法给出一个带标准答案的题库出来。

再加上“庆历兴学”以后,朝廷鼓励对于墨义的出题,要侧重考生的个人理解。

所以,虽然有些问题是有公认的标准答案的,但也有很多问题压根就没有。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因为宋儒更舍传注而直求经义,其实更注重发掘《春秋》的史学特性,很多墨义题考的是对《春秋》里历史事件的理解。

而即便是考传注的题目,也是有迹可循的,除了去啃春秋三传或者《五经正义》里相关内容,也可以直接研究“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复、石介这三位大儒对于《春秋》、《礼记》的著述。

其中孙复是北宋前期最重要的春秋学者,此人以“尊王”作为春秋大义的主旨,解经与春秋三传多有不同,著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春秋总论》三卷。

《春秋尊王发微》这本书在如今大宋儒学界的影响尤其深远,而这本书也是墨义考试参考书之一。

所以,陆北顾研究墨义,需要拣重点来,花最少的时间提升最多的成绩。

“在清明节后的旬测,最起码要让帖经和墨义的测试成绩,进入到县学前20名!”

“两个月内,在保持策论在甲中以上的水平的同时,要把帖经提高到甲下以上,诗赋提高到乙上以上,墨义提高到乙中以上,进入到县学前5名!”

“如此一来,才有机会进入州学!”

陆北顾用鞋底蹭掉了炭笔划出的痕迹,跺了跺脚。

而除此之外,他心里还装着事,那就是寒食节过后,他还要随李磐去见那位“重要的人”,到时候要说的话也得提前思量好。

毕竟,自己的计策说出来可是有点惊世骇俗......

至于钱的事情,陆北顾只是有点发愁。

虽然不管是大量购书,还是办理籍贯迁徙所必须租赁的房屋,都是需要钱的。

但陆北顾相信,以自己的才华,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必再让嫂嫂费心。

饶是如此,当他起身看到院里那没了账簿的石桌,还是由衷地感叹了一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