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教育的追梦人 > 教育者在文脉里深耕的身影

教育的追梦人 教育者在文脉里深耕的身影

作者:冷雨王子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2 14:02: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安汉中学的三国文化节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田畴让贤》短剧正在操场上演。扮演田畴的高二学生李浩然,为了演好“义不降曹”的气节,特意去图书馆查阅《三国志》原文。张诚蹲在后台看他们化妆,发现饰演曹操的张宇辰把台词本里的“奸雄”二字划掉,工工整整写了“枭雄”。“老师,曹操屯田养民也是有功的。”孩子眼里闪着光。这场持续两周的文化节,从“三国人物辩论赛”到“兵器模型制作”,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到历史的复杂肌理。

清明的雨丝像扯不断的棉线,缠绕着武侯祠的飞檐。张诚带着学生们站在诸葛亮汉白玉像前,《出师表》的竹简在手中浸得发潮。林小夏缩着脖子站在后排,校服领口露出半截褪色的红绳——那是她父母离婚时扯断的平安锁。“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诵读声撞在祠堂的石柱上,惊起檐角的鸽子。张诚留意到林小夏的声音忽高忽低,像踩在乱石滩上的脚步。当读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祠堂里突然响起抽噎声——女孩肩膀剧烈颤抖,手里的竹简掉在青石板上,溅起星点水花。“小夏,怎么了?“他蹲下身时,看见汉白玉像的基座上凝着水珠,顺着丞相的眼角往下淌,竟像极了泪痕。林小夏指着石像,睫毛上挂着雨珠:“老师,他哭了......“周围的学生凑近细看,发现那道水痕恰好划过雕像紧抿的嘴角,在下巴处聚成晶亮的水珠。

那天的祭扫结束后,林小夏留在祠堂不肯走。她摸着石像的袍角,忽然开口:“我爸走的时候,也说过'对不起'。“雨水顺着瓦当滴在石案上,敲出细碎的声响。张诚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的保温杯塞进女孩手里。“他们总说离婚是大人的事,“她捧着杯子呵气,白雾模糊了镜片,“可大人的真心,为什么不能分给孩子一点呢?“

两周后的作文课,林小夏交来《石像上的春天》。她写清明那滴“眼泪“,写诸葛亮手握《出师表》的姿势,最后一段让张诚眼眶发热:“以前觉得忠义是挂在墙上的字,直到看见丞相眼角的水光,才懂真心换真心的分量。就像我妈每周送的鸡汤,就像张老师总在我作业本里夹的薄荷糖,原来所有用心的付出,都会在某个雨天,悄悄长出嫩芽。“这篇作文被收进校本教材时,林小夏执意要配幅插画。她用铅笔细细勾勒石像的轮廓,在眼角处点了颗晶莹的水珠,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这不是雨水,是丞相没说完的话。“教材发行那天,女孩抱着书在走廊里跑,阳光穿过她新发的齐耳短发,在书页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每次路过武侯祠,张诚总会想起那个清明。祠堂的青苔又厚了些,汉白玉像的泪痕却再也没出现过。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早已在孩子们心里扎了根——就像林小夏现在总在书包里装创可贴,就像男生们踢足球时会喊“丞相救我“,就像每年清明都有学生在石像前摆上薄荷糖。批改作业时,他又翻到林小夏的周记。女孩写自己报名参加“古籍修复社“,在泛黄的《三国志》里发现枚干枯的桂花:“原来一千年前的真心,和今天的阳光一样暖。“窗外的月光漫进来,在“真心“二字上流淌,像极了那年清明,石像眼角的那滴泪。

在安汉中学的“丝绸工作坊”里,学生们正在用传统扎染工艺制作文创产品。高一女生王雨桐把数学函数图像染成渐变蓝,“老师你看,正弦曲线像不像嘉陵江的波浪?”张诚笑着点头,这个把立体几何模型改造成蜀锦纹样的孩子,后来拿到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工作坊墙上挂着幅特殊的织锦——用毕业生的名字拼成的校徽,每根丝线都由学生亲手染色,寓意“千丝万缕总关情”。

丝绸文化的“细腻”还体现在教学管理中。张诚推行的“导师制”,让每位教师像织工对待丝线一样关注学生的成长细节。高三班主任李薇的导师手册里,记着每个学生的“情绪曲线”:陈浩然每周三下午会去操场跑步解压,刘思雨的文具盒里总放着薄荷糖……这种“精准滴灌”的教育方式,让安汉中学的升学率连续五年攀升,更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

顺庆区的罗瑞卿纪念馆里,张诚带着学生们站在“延安时期”的复原场景前。讲解员讲到罗瑞卿在抗大时亲自为学员缝补棉衣,后排的男生突然举手:“校长,我们可以成立‘校园纠察队’吗?就像抗大的学员队那样。”这个提议催生了安汉中学的“红色值日生”制度,学生们轮流佩戴红袖章,负责校园文明督导和志愿服务。

2022年夏天的太阳像块化不开的黄油,涂在朱德故里马鞍镇的晒谷场上。张诚看着学生们蹲在田埂边,把校服袖子挽到肘弯,赵亮的白T恤已经被汗水浸出地图状的盐花。“当年朱老总就是用这根扁担,从山下挑粮上来。“老党员李大爷拍拍树干上的旧扁担,竹篾间还嵌着几十年前的草屑。赵亮伸手摸了摸扁担中间的凹痕,触感粗粝得像爷爷的手掌。忽然有蜻蜓停在扁担尖上,翅膀在阳光下透亮如玻璃,他想起课本里的插图,朱德的扁担也是这样斜靠在树干上,旁边是咧嘴笑的乡亲。

“谁来试试?“李大爷的话音未落,赵亮已经抄起扁担。木桶浸过井水,拎起来沉甸甸的,他咬着牙把扁担放上肩膀,突然踉跄了半步——左边的木桶擦过裤腿,溅出的水花在尘土里砸出小坑。张诚伸手扶住他的后背,感觉到少年的肩胛骨在衬衫下微微颤抖。“稳住,腰要挺直。“李大爷递来块汗巾,“朱老总挑担时,腰杆比这槐树还直呢。“赵亮深吸一口气,重新把扁担搁稳,碎发粘在额角,却硬是咬着牙走了三步。木桶里的水晃出涟漪,映着蓝天下的玉米地,他忽然听见自己心跳如鼓,那节奏竟和记忆中爷爷挑粪桶的脚步声重合。“知道为啥军民鱼水情吗?“李大爷蹲在田埂上卷旱烟,“因为肩膀上能担得起老百姓的重量。“赵亮看着扁担两端的木桶,水面上漂着两片绿油油的槐树叶,忽然觉得课本里的“鱼水情“不再是空洞的比喻——那是实实在在的重量,是汗珠子摔八瓣的交情,是能把陌生人变成亲人的力量。

回到学校后,实践团的孩子们在教学楼前支起募捐箱。赵亮把自己攒的零花钱全倒进去时,硬币撞击铁皮的声响让他想起马鞍镇的井水声。三个月里,他们在食堂门口摆过旧书摊,去菜市场捡过菜叶卖 compost,甚至把军训时叠的“豆腐块“拍成视频教网友整理内务。当最后一笔善款汇出时,募捐箱的铁皮已经被摸得发亮,像极了朱德故里那根老扁担。

资助的凉山学生寄来照片那天,赵亮正在操场跑步。阳光下,三个彝族小姑娘穿着新校服,手里举着写午后,扁担压过肩膀的疼痛早已消失,留下的是某种温热的东西,像井水漫过指尖,像老党员拍他肩膀时的粗糙触感。

在安汉中学的校史馆里,有面特殊的“红色传承墙”。上面贴着学生们走访老红军的访谈记录、参观烈士陵园的照片,还有疫情期间学生志愿者绘制的“抗疫英雄谱”。张诚记得,2020年疫情最严峻时,高三学生自发组织线上“红色故事会”,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开讲,从家书到抗疫护士的日记,128个夜晚从未间断。“这就是红色基因的力量。”他摸着墙上的许愿卡感慨,卡片上写着:“愿以吾辈之青春,有“谢谢哥哥姐姐“的纸牌,身后是青翠的群山。他忽然想起在马鞍镇挑水的守护这盛世之中华。”

当张诚在省教育论坛上分享“地域文化浸润式育人”理念时,播放的短片里闪过几个动人瞬间:学生们在万卷楼前吟诵《蜀相》,在丝绸博物馆用3D技术复原古代织锦流程,在罗瑞卿故居前庄严地升起国旗。台下有位彝族教师流泪提问:“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也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他想起在龙门中学时,赵校长带他去看的那棵老槐树——根系越深,树冠越茂。如今安汉中学的课间操,融入了南充剪纸、川北大木偶的元素;校本课程里,《嘉陵江号子中的劳动精神》《丝绸纹样里的数学之美》等专题课深受欢迎。张诚常说:“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文化的河流里溯游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当孩子们在万卷楼的碑刻里辨认《三国志》残句,在丝绸厂的织机前记录经纬密度,在烈士陵园的墓碑前敬献自制的小白花,他知道,嘉陵江的文脉已经化作春雨,滋润着新一代的心田。

站在安汉中学的教学楼顶,张诚能看见远处的万卷楼与嘉陵江大桥交相辉映。晨雾中的古城像一幅缓缓展开的蜀锦,经线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纬线是新时代的教育理想。他忽然想起赵校长送他的钢笔,笔帽上的“勤谨”二字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老一辈教育者的嘱托,也是这座文化名城对未来的期许。嘉陵江水汤汤东去,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文脉里深耕的身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