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教育的追梦人 > 嘉陵江文脉里的教育薪火

教育的追梦人 嘉陵江文脉里的教育薪火

作者:冷雨王子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2 14:02: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嘉陵江蜿蜒而过的川北大地,南充以千年积淀的文脉滋养着一方教育。张诚校长站在三尺讲台上,总能看见历史的星光与现实的晨光在课堂上交汇。这座诞生过司马相如、陈寿、朱德的古城,用三国文化的忠义、丝绸文化的经纬、红色文化的热血,在他心中织就了独特的教育图谱。

南充的三国文化不是史书里的冰冷记载,而是流淌在街巷地名中的活态传承。张诚第一次带学生参观万卷楼时,讲解员讲到陈寿“索米修史”仍坚守实录的典故,阳光穿过古柏的枝叶,在学生们年轻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纪信“诓楚救汉”的忠义、陈寿“秉笔直书”的担当,正是当代青少年最需要的精神钙质。

南充的丝绸厂里,老技师们至今还在使用传统的蜀锦木织机。张诚第一次带教师团队去采风时,看见80岁的周师傅戴着老花镜,在12000根经纬线中穿梭,每一道挑花都是 decades 的经验沉淀。“丝绸讲究‘通经断纬’,教育何尝不是?”他摸着柔软的缎面突然顿悟,真正的教育应该像织锦一样,在坚守育人根本的前提下,为每个学生编织独特的成长纹路。

嘉陵江在高坪区拐了个弯,江水冲刷出的滩涂上,安汉中学的教学楼像株新苗,在晨雾中舒展筋骨。张诚站在操场边,看着施工队卸下最后一块玻璃,裤腿上还沾着昨天踩过的泥浆。这所让他掉了二十斤肉的学校,终于在2018年9月1日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而背后的艰辛,只有嘉陵江的晚风最清楚。

2016年春天,张诚接到调令时,手里的搪瓷杯正在冒热气。区教育局会议室的窗户对着老街,能看见卖锅盔凉粉的三轮车碾过青石板。“高坪需要一所现代化中学,你去当这个拓荒牛。“局长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信任与无奈。

选址第一关就碰了钉子。最初看中的地块是片荒滩,长满了芦苇和野蒿,老百姓叫它“烂泥湾“。镇政府担心开发难度大,当地村民怕影响风水,甚至有人在规划图前摆了香炉。张诚带着卷尺和笔记本,连续半个月蹲在滩头。他记录下每天的潮汐变化,发现每年最高水位离规划线还有两米;又请来农业专家检测土壤,证明这片地虽泥泞却适合基建。最关键的是,这里离三个贫困村都不到五里路,“让娃们少走点山路,比啥都强。“他在村民坝坝会上掏出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贴着各地名校建在荒地上的案例,“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当年也是片玉米地嘛。“

资金缺口像座大山。区财政拨的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张诚咬咬牙,把自己的房产证押给了银行。妻子得知后躲在厨房抹泪,他却笑着往她碗里夹菜:“等学校盖起来,咱住宿舍都行。“那段时间,他成了“化缘校长“,白天跑企业拉赞助,晚上在办公室啃馒头改方案。某丝绸企业老总被他磨得没法,半开玩笑说:“张校长,你比我谈生意还执着。“最终拿下的第一笔百万捐款,他在合同上签字时,钢笔尖在纸上洇开个小蓝花。

破土动工那天,挖掘机刚开进荒地就陷进泥里。张诚卷起裤腿跳下去,和工人们一起搬石头垫路基。四月的太阳晒得人头晕,他蹲在机器旁啃馒头,突然看见只白鹭从江面掠过,翅膀上沾着点泥星子。“你看,连鸟儿都知道这里要变样了。“他对蹲在旁边的施工队长说,嘴角还沾着馒头屑。

师资招聘季,张诚带着招生简章跑遍了川东北的师范院校。在某高校的宣讲会上,有学生指着PPT上的荒地图问:“老师,这真的不是农家乐规划?“他没接话,打开手机相册,翻出施工中的教学楼照片:“你们看这钢筋,比我老家盖房的粗两倍;这教室窗户,用的是三层隔音玻璃。“说着又点开一段视频,嘉陵江在镜头里波光粼粼,“早读时能听见江声,跑步时能看见白鹭,这样的学校,全四川找不出第二所。“但现实很骨感。首批招聘的三十个岗位,只有五个人来报到,其中三个还是应届毕业生。张诚没气馁,他带着教务处主任,拎着南充特产冬菜和米粉,挨个去拜访退休老教师。在顺庆区的老巷子里,他敲开省特级教师王淑芳的家门,膝盖刚挨上藤椅就开始介绍:“我们学校有间200平米的实验室,您当年想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现在能放开手做。“王老师看着他鞋上的泥点,叹了口气:“张校长,你这是三顾茅庐啊。“最让他头疼的是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宿舍楼还没封顶,首批报到的老师只能住在临时板房里。夏天暴雨冲断了电路,张诚带着后勤人员打着手电筒修线路,浑身淋得透湿。有个女老师躲在被子里哭,他隔着门板喊:“委屈大家了!但咱们现在住的板房,将来会变成教师公寓的地基!“那天晚上,他在办公室支了张行军床,听着窗外的雨声,在笔记本上写:“筑巢需先固基,引凤必先知暖。“

招生季来临时,安汉中学的围墙还没砌完。家长们隔着铁丝网往里看,只见几栋光秃秃的教学楼,操场上杂草还没除尽。“这学校能行吗?“家长群里质疑声一片,甚至有人编了顺口溜:“安汉安汉,泥巴裹蛋,读三年书,裤脚带烂。“

张诚决定办场“校园开放日“。他带着老师们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在每个课桌上摆了盆绿萝;实验室里,显微镜和试管擦得锃亮,墙上贴着学生未来三年的实验计划;食堂后厨,大师傅现场演示如何用智能炒菜机做饭。最绝的是他让人在荒滩上辟出块菜地,带着学生种上向日葵:“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上生物课,观察植物生长周期。“有个家长偷偷把孩子的报名表藏起来,张诚得知后,凌晨五点蹲在人家门口等。晨光里,他看着对方开门,第一句话是:“我知道您担心啥,我自己也有孩子,要是这学校不好,我敢把娃送来吗?“说着掏出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各地名校建设初期的照片,“您看人大附中分校,当年也是从荒地起家,现在升学率全市前三。“那天早上,他陪着这对母子在嘉陵江边走了两公里,看着白鹭掠过江面,讲起自己读书时每天要走十里路的经历。

第一届招生最终招到286人,比预期少了一半。但张诚看着教室里参差不齐的学生,眼里闪着光:“咱们这届学生,将来会成为安汉中学的'黄埔一期'。“开学第一天,他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背后是还在施工的综合楼,突然下起太阳雨。他举起话筒:“你们看,连老天爷都在给咱们洗尘!“孩子们哄笑起来,阳光穿过雨丝,在每个人的脸上织出彩虹。

如今走进安汉中学,曾经的荒滩已变成园林式校园。教学楼前的向日葵年年盛开,实验室的智能设备能做DNA提取实验,宿舍楼的热水供应到午夜十二点。张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张泛黄的规划图,上面用红笔圈着最初的泥泞地块,旁边是如今的航拍照片,教学楼像展翅的白鹭,立在嘉陵江畔。但有些东西没变。他依然每天清晨五点半到校,绕着操场检查卫生;依然会在食堂看见学生浪费粮食时,默默把剩下的饭菜吃掉;依然会在暴雨夜带着后勤人员巡查校舍,裤腿上永远沾着泥点。有次省里来验收标准化学校,专家看着现代化的设施赞不绝口,他却带着人家去看操场角落的小菜园:“这是孩子们种的辣椒,上周刚收了,炒了盘菜,香得很。“

去年教师节,首届毕业生回校探望。当年那个藏起报名表的女孩,如今已是川大医学院的高材生。她抱着束向日葵冲进办公室:“张校长,您看,我真的成了'黄埔一期'!“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张诚两鬓的白发上,他忽然想起建校初期那个暴雨夜,自己在板房里写下的话:“教育不是在平地上砌墙,而是在荒滩上种树,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壮。“

嘉陵江的水依然日夜流淌,冲刷着岸边的礁石。张诚站在新落成的图书馆顶楼,看着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步,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远处的白鹭又飞来了,翅膀掠过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他知道,这片曾经的烂泥湾,早已在无数人的汗水里,长出了最挺拔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