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平定,李积率大军主力凯旋而归,旌旗迎风飘扬,马蹄声震彻云霄。长安城中,百姓们夹道欢呼,热闹非凡,犹如一片欢乐的海洋。
李承乾亲率百官在承天门迎接,他身着华丽的龙袍,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庄重而又难掩喜悦之情。温暖的阳光洒在他身上,映出一片金黄璀璨之色。
李积的大军缓缓行来,士兵们个个英姿飒爽,身上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李积骑在高大威武的战马上,威风凛凛,尽显英雄之姿。
李承乾快步向前,笑着说道:“李将军,此次大捷,乃大唐之幸,将军功不可没!”
李积赶忙下马,跪地行礼道:“陛下圣明,此次胜利全赖将士们浴血奋战,方有此胜。”
李承乾扶起李积,说道:“将军快快请起,众将士皆是大唐的英雄!”
第二天,含元殿广场举行了盛大的献捷仪式。广场上,鼓乐齐鸣,声音激昂,气氛庄严而又热烈。
李承乾高坐于殿上,俯瞰着下方。群臣分列两侧,神色恭敬而庄重。
李积带领着将领们上前,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承乾朗声道:“众将平乱有功,朕当重重封赏!”
随后,李承乾开始封赏有功之臣。
“李积将军,智勇双全,战功赫赫,封英国公,赏金千两,帛百匹!”
李积再次跪地谢恩:“谢陛下隆恩!”
接着,一个个功臣的名字被念出,丰厚的赏赐纷纷而下。
封赏完毕,李承乾说道:“如今高句丽已平,然边患未息。西部吐蕃虎视眈眈,朕与诸位当共商对策。”
于志宁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高句丽人口众多,臣以为可将部分迁于江、淮之南,使之与我大唐子民融合,既能充实南方,亦可削弱其在故地之影响。且可于沿途设立驿站,保障迁徙之顺利,同时增派官员安抚民心,以防生乱。”他神色肃穆,目光坚定,尽显忧国忧民之心。
张行成紧接着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道:“陛下,于大人所言甚是。然迁徙之事需妥善规划路线,考量各地容纳之能力。同时,在高句丽故地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当选拔公正贤能之官员赴任,方能有效治理。”
张玄素亦出列道:“陛下,臣建议选拔高句丽酋帅中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与我华人官员共同管理,如此可安其民心。但需对其多加考察,施以教化,使其明我大唐律法礼仪。”
韩瑗拱手道:“此举虽善,但需严加监管,以防其生异心。可派遣密探暗中监视,若有不轨,当即处置。”他眉头微皱,神色中带着几分忧虑,显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甚多。
来济说道:“臣附议,且应派遣得力之官员前往,确保政令畅通。还需加强与当地士绅之合作,共维地方安定。”
李百药道:“陛下,当以仁德感化高句丽之民,使其真心归服。可广施仁政,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杜正伦也说道:“陛下,治理之策当恩威并施,方能长治久安。当以律法约束,以道德教化,使之真心归服大唐。”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众爱卿所言皆有理。便依此计,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设置安东都护府统辖。选拔有功之酋帅与华人官员一同治理。”
随后,李承乾目光转向朝堂下的官员们,说道:“朕欲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以镇抚高句丽,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于志宁拱手道:“陛下,薛将军忠勇善战,威名远扬,定能担此重任。”
张行成也说道:“薛将军治军有方,必能镇抚高句丽,使其安定。”
韩瑗接着道:“臣以为薛将军是不二之选,可保高句丽无虞。”
来济、李百药、杜正伦等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李承乾满意地说道:“既如此,朕即刻下旨,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
在一番安排之后,话题转向了西部的吐蕃。
李承乾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东部边境基本平定,然西部之吐蕃乃我大唐心腹大患。诸位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于志宁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吐蕃兵强马壮,不可轻视。当加强西部边防,增派兵力,修筑城池。且需训练当地民兵,以备不时之需。”
张行成说道:“可派使者前往周边部落,与之结盟,共抗吐蕃。还可派遣细作深入吐蕃,了解其内部情况。”
韩瑗道:“还需发展西部经济,充实粮草,以备长期作战。可鼓励商人西行贸易,增加税收,充实军资。”
来济接着道:“训练精锐之师,研究吐蕃战术,方能知己知彼。选拔良将,操练阵法,提高我军战斗力。”
李百药拱手道:“陛下,当以和为贵,若能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可免百姓战乱之苦。可先派使者前往,试探吐蕃之意。”
杜正伦却道:“和谈需以实力为后盾,不可一味求和。当加强军备,展示我大唐之威。”
李承乾听着群臣的议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说道:“和战之策,需相机而行。然我大唐不可畏惧,当积极备战。众爱卿当齐心协力,共保大唐安宁。”
群臣再次齐声高呼:“愿为陛下分忧,保大唐江山永固!”
退朝之后,李承乾回到书房,依旧忧心忡忡。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心中思索着应对吐蕃的万全之策。
此时,皇后前来,轻声说道:“陛下,莫要太过操劳,保重龙体。”
李承乾转过头,握住皇后的手,说道:“朕身负天下之重,怎能不忧。这吐蕃之事,关乎大唐未来。”
皇后安慰道:“陛下英明,群臣皆忠勇,定能化解此患。”
李承乾微微叹气,说道:“但愿如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唐上下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应对吐蕃的各项事宜。薛仁贵接到任命,即刻奔赴安东都护府,整顿兵马,安抚民众。而朝廷中,不断有官员呈上关于加强边防、训练军队的奏折。
一日,李承乾再次召集群臣。
他说道:“朕思之良久,欲在西部设立屯田,既能保障粮草,又可促进当地发展,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于志宁道:“陛下此计甚妙,然需派遣善于农耕之官员前往指导。”
张行成说道:“还需调配物资,确保屯田顺利进行。”
来济说道:“可招募当地百姓参与,给予一定优惠,提高其积极性。”
李百药道:“同时要加强监管,防止贪污**之事发生。”
杜正伦也道:“臣等定当全力协助,使屯田之事顺利开展。”
就这样,大唐在应对吐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准备着,展现出了强大的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