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洪荒佛门二教主 > 53.儒学大兴

洪荒佛门二教主 53.儒学大兴

作者:汉青明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3 01:4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卢圣从春秋阁出来,一道金光直接飞到须弥山,准提接过金光一看,哈哈大笑:“大事已成。”

接引道:“呵呵,儒门以我佛门圣人本体菩提木为镇门之宝,欠我佛门一大因果,以后方便我佛门东传。”

准提一刷七宝妙树,七宝妙树越发青翠,根根枝叶犹如碧玉雕琢,微泛神华,诸佛在片片常青枝叶上显化的一个个微型世界里驻扎,纷纷祈福祷告,赞叹准提大德和无量神功。

准提从七宝妙树上下一树叶,树叶化为一儒生。这儒生相貌儒雅,文质彬彬,朝准提一拱手,化为一道金光飞入洪荒大汉国广川郡董家。转世取名董仲舒,自幼聪慧,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尤好儒学。

“博士”作为官职,初见于战国,秦继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学识渊博。但博士们学业各有专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术士,都滥竽其间。

等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博士逃难隐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术之士和阿谀奉承之徒。

陈涉起义,许多儒生背着孔子的礼器投奔陈王,去寻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即为陈涉博士,最后还与陈涉一道捐躯,成为历史上为理想而献身的名人志士。

汉兴,儒生又投奔了汉朝,汉亦设博士之官,以安抚之。

汉高祖曾起用叔孙通制定朝仪,初尝儒雅的美味,由于忙于剿灭“残匪”,干戈未解,未暇大兴儒教。

孝惠帝、高后之时,“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书生分羹。

文景之时,名士硕儒颇有为博士者,如《诗》有博士辕固生、韩婴,《书》有博士张生、欧阳,《春秋》则有胡毋生、董仲舒。《孟子》、《尔雅》、《孝经》亦有博士。

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他们只不过具员领俸,没一个受到重用。

再加之“窦太后又好黄老”,诸博士不仅难以儒业得幸,而且还有触忌犯讳之虞。窦太后曾问《诗》博士辕固生《老子》之书,辕固生说《老子》是浅俗的“家人之言”,窦太后愤而骂五经为‘司空城旦书’(意思是:犹言刑徒之书。司空,掌建宫室及筑城。始皇焚书,令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黥为城旦。),并令固生徒斗野猪,幸而景帝给他一柄利剑,才免于横死。

众博士看在眼里,惧在心上,哪里有暇宏扬儒业,经世先王有的竟纷纷找借口辞掉博士之职,逃之夭夭。如辕固外调清河太守,韩婴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干脆以年老为由,告老归家,居教乡里。

而其中一人,名曰:董仲舒,乃汉初广川郡人,是汉景帝时期的博士,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儒学不受重视,因此董仲舒也是韬光养晦,没有进入政权中枢。

《春秋》本是孔子依据鲁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

孔子晚年见道之不行,于是以著作史书褒贬历史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n理观念。为了避免迫害,孔子在属辞比事上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其微言大义,只口授给弟子,并不笔之于书。

孔子死后,弟子各以所闻’辗转传授,于是逐渐形成不同的《春秋》师说。

汉代流行有五家: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邹氏、夹氏等。

其中邹氏无师传,夹氏未有书,左氏藏于秘府,只有公羊、谷梁二传,文美义富,最先流行开来,而公羊传的大宏于世,则端赖董仲舒和胡母生的倡。

胡母生,字子都,齐人,年龄比董仲舒稍长。是汉代最早传公羊学的大师之一,也是先将公羊师说著之竹帛的人。

董仲舒与胡毋生同治一经,但各自的贡献不同。

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董仲舒则在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明独多。

统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是学问家,是经师;董仲舒则长于论事,搞实用经学,是鸿儒。

胡董二人对《春秋》公羊学的大明于汉世,都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双双被任命为汉廷博士。

这一日,董仲舒正在顶礼膜拜孔子圣像,突然,画卷之上毫光大作,董仲舒见之大惊,急忙伏倒道:“圣人在上,弟子董仲舒拜见先贤,弟子有幸得见圣人显灵,不知道圣人今日感应生灵,有何吩咐?”

话音刚落,墙壁上悬挂的孔子画像中飞落一道白虹,随后毫光散去,归于平静。

董仲舒见此,三跪九叩之后,拿起案桌上一彩光闪烁的物拾,拿起来一看,却是一卷书,上面有《春秋》全篇解释,而且还有一段密旨,董仲舒先是惊诧,而后就是狂喜。

看完之后,书卷顿时羽化,化为飞絮状羽毛气体,缓缓散逸开来。

第二日,董仲舒开始遍开门户,广收弟子,讲授儒学,特别是《春秋》,弟子数百人,杰出者比比皆是,其中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吾丘寿王(稍后)则官至光禄大夫侍中。

同时,还身为太子的刘彘也收到一卷谕旨,却是卢圣传来,刘彘亦是看完之后若有所思,心中慢慢思量,静待时机。

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

正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

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君臣统治得好,不如说是放松统治的好。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君臣就无能为力了。

汉景帝在位十六年之后驾崩,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元。

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年天子,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施政方针,建元元年新年伊始,即“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

这次应举者百余人,庄助为举;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固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秦、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

但是当时窦太后仍然健在。

窦太后是文帝皇后,景帝母亲,武帝祖母,她好尚黄老,憎恨儒学,菲薄五经。武帝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建元初年,朝廷大事都得奏请她肯。此时自然还不是推行儒学的时候。事实上,儒学刚一抬头便遭到窦太后的严励摧折。

元年夏,汉武帝任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窦、田倾向儒学,推荐儒生赵络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是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用‘束帛加壁,安车蒲轮’的特殊礼遇将申培从山东接来,商议明堂礼制(冥神王座全文阅读)。似乎儒运当兴。

赵绾一时得意,竟要汉武帝不再奏事太皇太后,以便推行儒术。结果窦太后大怒,私下调查出赵绾、王臧贪污事实,责问汉武帝,武帝将二人下狱,迫令自杀谢罪。

窦婴田蚡亦免职反省。申公以老疾为由,旋归故里。明堂之事不了了之。

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

直到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

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驾崩,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

六月,武安侯田蚡复出为丞相,坚冰已经打破,阻碍已经消除。

当时: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元光元年,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董仲舒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论准备,借助于可以自由阐的春秋公羊学,投武帝之所好,公开援道入儒,终于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充实、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让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无为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此,儒学正式成为神教,开始神化,真正占据中国官方哲学,儒学大兴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